从南梧公路庆丰段旁,沿着平坦的水泥路行走600多米,便来到庆丰镇新塘村移民新村,只见其道路两旁树木葱郁、溪水潺潺,一幢幢具有壮族风情的民居掩映在绿树中。七八名老人在屯中的小公园或聊天或下棋,显得其乐融融。很难想像,该屯是由一个留守屯嬗变成美丽、富裕的村屯。
有了党组织,留守村屯变靓了
庆丰镇是一个典型的农业乡镇,群众的主要收入依靠外出务工。春节一过,村屯里的青壮年纷纷到外地打工,原先热闹的村屯,仅剩下老人、妇女和儿童,衍生了一个个留守村屯。
生态乡村建设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而留守村屯因人手不足,投入有限,造成村屯卫生“脏乱差”,面貌年年如此,群众常闹意见。“家中没有了‘主心骨’,缺乏劳动力,这是我镇留守村屯的共性问题。”该镇党委书记张美玲如是说。
屯里如何抓好基础设施建设,怎样美化、绿化家园?成为留守村屯群众最为关注的问题。该镇党委创新党建、搭建平台,采取“党支部+理事会”等形式,激发村屯中留守老人、妇女自我服务、自我管理,主动出力出钱中建设生态乡村。
3月30日,笔者来到鄱岭村大坡岭屯,立即感受到留守群众建设村屯的热情。在镇里资金的支持下,身为党员的屯理事会长潘延初,带领留守在家的30多名群众,拆掉屯里的5间旧瓦房,开工建设800多米的环屯水泥路。
“镇里支持我们硬化村道资金,作为屯里的主人,我们当然要更积极干才是。”村民杨爱芳说。
去年,在村党支部的指导下,大坡岭屯由6名德高望重又热心公益事业的留守老人、妇女成立了理事会。在理事会的发动下,屯里制订了清洁家园、红白喜事等8个村规民约,还捐资15万元,建成了全镇首个屯级排污网管,生活污水从地下排走,从此屯里再也没有发生污水横流的现象了。
更让人感到惊喜的是,全屯把星期天作为全民保洁日,村民自觉对庭前后院、村道等开展大清洁活动。原来有垃圾的村道、树根下有人管了。屯里的理事会定期到各户检查打分,作为评比“最佳保洁户”的依据。
“我们留守群众真正成了乡村建设的主人,屯里变美了!”潘延初自豪地说:“过年时,务工回来的村民还以为走错了家门呢。”
目前,该镇在89个留守屯建立了党小组和生态乡村建设理事会,选派生态乡村建设指导员46名,落实一事一议项目107个,总投资760万元,其中群众捐资120多万元,义务投工2万多人次,使村屯面貌焕然一新。
产业链上抓党建,留守屯富起来
庆丰镇位于浔郁平原核心部位,土地平坦、肥沃,水源充足,环境优美。良好的生态环境,使该镇的无公害优质谷名声远扬,成为群众增收的重要渠道。
但种稻是一项繁重的体力活,随着青壮年劳力外出打工,留守老人和妇女很难承担种稻活儿,一些良田眼看被撂荒,留守村民急在心里。
该镇党委科学规划,整合资源,创新载体,创立“支部+协会(合作社)+农户”等党建新模式,打造“支部引领、产业辐射、产村互动、群众参与”的发展格局,激发了村党支部、党员带领留守群众创业的热情。
3月30日,在该镇夏里村1000亩的稻田园,道路两旁的桑格花招蜂引蝶,不时有游人前来观看稻草雕塑,采摘品尝富硒瓜果。正在合作社务工的黄月桂等10多名留守妇女为游客打包瓜果。
“我们不仅有土地租金收入,在合作社打工每天工钱60元,更想不到的是,年终还能从合作社里分红。”黄月桂的一席话,引来一阵朗朗笑声。
夏里村党支部采取“土地、农机、现金”入股合作社的办法,使留守的老人、妇女成为“股民”,去年,全村户均增收超3000元。党支部的创新土地流转的模式被贵港市推广,自治区彭清华等主要领导多次到该村调研,并高度表扬村党支部的做法。
在延塘村搬迁队,看着自家的2.1亩稻田在村里农机合作社的帮助下,全部插上早稻,73岁的留守老人杨林终于放宽心了。
针对一些留守老人、妇女难舍土地情结,但又没有体力从事种稻的状况,延塘农机合作社党小组引导农机大户、经济能人投入1200万元,建成了工厂化水稻育秧厂、烘干厂等,引进先进农机380多套,对种稻户开展“五代一管”(代育秧、代机耕、代机插、代收割、代烘干、代田间管理),年农机作业订单面积超2.1万亩,帮助全镇8000多户留守家庭解决了种稻难题。
“有了合作社的帮助,我不用下田干活,一亩稻田年纯收入近1300元,村党支部帮我们圆了致富梦。”村民杨林说。
目前,该镇在生态油茶、富硒优质稻、四季蔬菜等12个特色产业上建立了党小组,涌现出深禾丰生态农业观光采摘基地等20多个党建示范基地,引导全镇近1万户农村留守户开展特色种植业5.9万亩,规模养殖项目6个。去年,仅特色种养业一项,全镇农民人均收入超5800元,占农民人均收入的五成左右。
(张顺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