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贺州展新颜

  “贫穷”“脏乱”曾是乡村的代名词,而今走入我市各乡镇村屯,看到的却是另一番新景象——“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昔日陶渊明笔下令人心驰神往、不懈追寻的世外桃源,逐渐成为我市推进“美丽贺州·清洁乡村”建设的缩影,成为贺州大地上随处可见的旖旎风光。

  自2013年以来,我市将“美丽贺州·清洁乡村”活动与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工作紧密结合起来,认真开展“清洁家园”“清洁水源”“清洁田园”三个专项活动,扎实推进各项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当前全市卫生环境明显改观,乡村秀美面貌持续呈现,垃圾处理体系基本构建完成,环卫工作长效机制不断建立和完善,乡村人居环境得到了可喜的变化。

  力度不减 示范带动乡村建设

  开展“美丽贺州·清洁乡村”活动,不仅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更是一项民心工程、德政工程。我市在去年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调整充实活动领导小组,市委书记、市长亲自挂帅,担任活动领导小组组长,使活动真正成为“一把手”工程。各级乡村办着力完善组织构架,全力做好工作协调,抓好重点节点,为推进工作提供重要保障。

  今年年初,我市制定下发了《关于印发“美丽贺州”乡村建设重大活动规划纲要(2013—2020)的通知》和《2014年持续推进“美丽贺州·清洁乡村”活动实施方案》,明确今年工作主要方向和今后工作重点,以狠抓以铁路沿线环境综合整治,加大清洁家园示范村、清洁水源示范点、清洁田园示范片建设力度为抓手,辐射带动全市活动的开展。

  自活动开展以来,全市清理各类垃圾约19万吨,清除卫生死角8600多处,清理河塘、水源2880处,清洁田园面积115万亩,清洁生产技术推广面积103万亩,拆除铁路沿线可视范围500米以内违法建筑面积6000平方米、户外违章大型广告牌53处,新增铁路沿线绿化面积1.55万平方米,新种植铁路沿线绿化树6580棵,整治乱摆摊点约8000处、乱停乱放车辆2.5万辆(次)、乱堆放乱搭盖7000处、建筑乱象1500处,乡村生态环境“脏乱差”现象得到较好整治。

  群众主体 建立健全长效机制

  突出群众主体,建立健全乡村环境卫生工作的长效机制,是清洁乡村活动深入展开,取得成效的关键。我市按照以城乡生活垃圾减量化、无害化处理问题为导向,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为着力点,尊重群众首创精神,鼓励先试先行,全市在县、乡(镇)、村三级生活垃圾减量无害化处理方面已初步形成以市县垃圾填埋场为中心的“村收、镇运、县处理”模式、偏远乡村“村收、村运、村处理”模式及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建立起以乡镇为中心的垃圾处理体系,在破解垃圾围村、垃圾围城难题上迈出可喜的一步。据统计,各县(区、管理区)、乡镇已建成垃圾中转站16个,垃圾填埋场3个,建成各类垃圾焚烧炉180座,新建垃圾池3647个,新建畜禽养殖污水贮存处理设施82个,发放垃圾桶5.6万个,配备清运车辆2391辆。

  “过去,村里的卫生很难搞,垃圾到处乱丢,如今大家观念变了,垃圾都入了桶,路上干净得很,工作可轻松多了。”八步区桂岭镇进民村三水口保洁员罗国富说,清洁活动开展后,村里制定了新的村规民约、建立起村屯保洁队伍、实行“户前三包”责任制,党员干部事事处处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引导乡亲邻里积极主动参与,开展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清洁家园、清洁水源、清洁田园活动,让进民村换了新面貌。如进民村一样,目前全市共有6072个自然村屯已签订清洁乡村村规民约,50%以上村屯成立了环境卫生理事会或协会等群众自治组织,共聘请、落实保洁人员3195名。

  强化指导 确保活动扎实开展

  为确保活动扎实开展,我市结合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把“美丽贺州·清洁乡村”活动作为检验党员干部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重要标尺,实行领导挂点联系制度,建立市、县(区、管理区)、乡镇、村屯层层分片包干负责的纵向管理机制,并充分发挥市政、环保、农业等部门对活动的技术分类指导作用,及时总结本地在活动中探索实践的技术案例,加快建立适合不同乡村条件、农民易于接受的农村垃圾处理、污水处理、清洁生产等技术体系。市、县活动督查组多次深入各县、区(管理区)乡镇村屯,对全市“三清洁”示范点建设情况及铁路沿线、公路沿线、旅游景点重点区域环境整治情况、乡村建设工作队工作情况、17个重点乡镇和107个垃圾综合处理示范村建设情况进行专项指导,有力推动了“美丽贺州·清洁乡村”工作的深入开展。

  “领导干部率先垂范,广大群众主动参与,清洁工作得以顺利展开,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1月17日,市乡村办一行在深入富川瑶族自治县进行督查指导时,对该县清洁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活动开展以来,各县(区、管理区)针对清洁工作中发现的问题,采取有效的方式,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乡村环境逐步改善,不断向“齐洁美”目标迈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