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个月来,我国CPI不断上涨,并于9月达到3.6%,创下23个月的最高增幅,其中农产品价格上涨尤为明显,成为推动CPI上涨的重要因素。今年政府经济工作的三大重点任务之一——防通胀面临重大的压力和挑战。分析最近一段时间以农产品价格变化原因及其走势,有效采取应对措施,对确保实现今年物价上涨控制在3%左右的宏观调控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近期农产品价格变化特点
今年以来,从粮食、“菜篮子”产品到棉花等主要农产品,均出现价格普遍上涨的态势,9月份,全国农产品批发价格指数达到171(以2000年为基期,下同),同比增长5.3%。不同农产品领涨不同季节,呈现价格轮番上涨的格局,其中大蒜、生姜、绿豆等小宗农产品价格上涨迅猛,只有大豆、油料等少数品种价格上涨相对温和。
(一)“菜篮子”产品价格整体上涨
从今年初到9月份,我国“菜篮子”产品批发价格呈现V字型走势。价格指数在春节所在的2月份达到172.9的高点后,逐步走低并下降到6月的最低点155.6,进入7月以后,农产品价格指数迅速攀升,并于8月达到174.8,创下金融危机以来的新高。分品种看,6月份以来,猪肉价格开始摆脱二季度低迷的状况,出现较大幅度恢复性上涨,并带动牛肉、羊肉、白条鸡、鸡蛋和鲤鱼价格整体上涨。今年9月中旬,猪肉的平均价格比4月上涨29.4 %,超过2009年底阶段性高位的水平;白条鸡价格比4月上涨10.8%,鸡蛋价格也上涨29.4%,牛肉、羊肉价格涨幅超过3%。受6、8月份南方大范围洪灾的影响,6月至9月,蔬菜价格平均上涨了11% 。
(二)粮食价格稳步上升,主要品种创历史新高
2004年以来,在国家不断加大强农惠农政策、市场需求等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主要粮食品种价格逐年上升。今年,在全国粮食连续六年增长、国内粮食供给相对充足的背景下,粮食价格仍延续前几年的增长势头,尽管进入6月份以后,三种主要粮食批发价格涨幅有所收窄,但上涨的趋势未改,玉米、稻谷、小麦等主要粮食品种价格均创历史新高。其中,粳稻价格涨速较快,2级粳稻批发价格从2008年1月到2010年9月上涨了56%,6月最高时达到2717元/吨。小麦价格持续上涨,同期普通白小麦(2级)批发价格上涨了26.3%,今年9月达最高点2031元/吨。玉米价格在波动中增长,黄玉米价格从2008年10月到2009年2月下跌了13.6%,但随后即大幅上涨,从2009年2月的1405元/吨上涨至2010年9月的1949元/吨,涨幅达到38.7%,四川、广东等部分地区甚至超过2000元/吨。
(三)部分小宗农产品价格上涨迅猛,呈现高位运行态势
大蒜、生姜、绿豆等小宗产品价格上涨迅猛。今年9月,大蒜价格从5月的2元/公斤涨到11.8元/公斤,上涨了将近五倍;生姜价格接近10元/公斤,涨了三倍;绿豆也长了一倍多,达到20元/公斤左右。其中,绿豆、大蒜价格在今年5月国家相关部委价格调控政策的影响下出现了短暂回调,7月之后又继续上涨,大蒜价格又创历史新高。目前,生姜、大蒜价格仍没有出现停止上涨的势头,对流通性过剩反应更加敏感。
(四)大豆、油料价格受国际市场影响前期保持稳定甚至下降,但近期也开始补涨
作为对国际市场开发程度最高的农产品之一,大豆价格的走势明显受制于国际市场价格的变化。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国际市场上大豆价格从金融危机前的5000多元/吨下降到今年5-6月份的3300元/吨—3400元/吨。我国大豆需求70%以上来自进口,国际大豆价格持续走低制约了国内大豆价格的上涨。从2008年7月至9月,国内大豆价格持续低迷,9月食品业大豆价格约4.4元/公斤,油脂业大豆价格3.6元/公斤。其他油料价格也基本保持稳定,但从10月份以来,受进口大豆价格上涨影响,我国大豆及其他油料价格出现补涨的态势。
(五)糖价持续稳步上涨,棉花价格涨幅加大
糖和棉花价格在2008年第四季度触底反弹后,持续稳步上涨,并于今年10月超过6000元/吨,最高时达到6300元/吨,屡创历史新高。其中,白糖价格涨速比本年度最低点(5月)上涨19.2%,比本年度上一个历史高位(2月)上涨4.4%。棉花期货价格近期经历了一个四级跳,从9月下旬开始,连续四个星期,环比周涨幅分别为4.3%、11.1%、1.7%、5.7%,10月8日棉花价格为23290元/吨,比本年度的最低点(2月)上涨了54.0%,比上一轮历史高位(7月)上涨了24.2%。棉花价格如此迅猛上涨是前所没有的。
农产品价格变化原因
从变化趋势看,随着经济增长、人口增加和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我国农产品需求刚性增长和农产品生产所需的土地、水、劳动力等资源约束的矛盾将更加突出,农产品价格上涨是大势所趋。但是,在金融危机影响仍在持续、国内经济处于回升向好的背景下,近期我国农产品价格出现较大幅度上涨,除了以上中长期因素之外,更多地与宽松货币政策、异常气候、投机活动、国际市场等短期因素有关。
(一)流动性过剩造成农产品价格普遍上涨
单个产品价格变动可能是其供求关系发生了变化,而普遍的价格变动则可能是一种货币现象。近期我国农产品价格上涨现象在不同产品间迁延,出现普遍涨价的现象,与目前国内实施的宽松货币政策所带来的流动性不无关系。从2009年7月起,我国的M1增速提高,从2009年8月到2010年6月,M1同比增长率从6.7%提高到了34%。我国农产品价格增长走势与M1的增速走势高度正相关。2006年下半年到2008年上半年的农产品价格快速上涨,与M1的过快增长有很大关系,这次农产品价格上涨也不例外。在M1快速增长的背景下,食品CPI和CPI指数较快增长是不可避免的(见图3)。总体而言,流动性过剩对整体物价价格上涨都有影响,只不过由于农产品生产供给弹性小。
(二)气候异常导致部分农产品减产或形成减产预期直接导致异常涨价
今年以来,低温、干旱、暴雨、高温极端天气事件频繁出现,导致上半年作物受灾面积达3.04亿亩,成灾面积4500万亩。北方出现40年来罕见的低温天气,具有发生时间早、持续时间长(5个月)、极端气温低(部分地区突破历史极值)、影响范围广(三北及东部地区)等特点,由此导致北方整个冬季气温偏低、开春后“倒春寒”天气持续,大棚菜上市推迟,冬小麦生长也受到影响。西南大旱覆盖云南、广西、贵州、四川、重庆,全国耕地受旱面积达1.2亿亩,超过多年同期均值近3000多万亩。南方洪灾造成浙江、安徽、福建、江西、湖南、湖北、重庆、四川、贵州九省1.4亿亩农作物受灾,2000多万亩绝收。这些异常天气一方面造成了严重受灾地区农产品减产(如云南花卉、药材,广西甘蔗,西南地区的杂粮,山东、新疆棉花等),另一方面也形成了市场对其他各类农产品减产的预期。这两方面的共同作用,直接形成农产品市场价格上涨的导火索。
(三)部分农产品前期价格低迷导致今年生产供给减少
2007年和2008年大蒜价格的连续低迷,极大地打击了蒜农种蒜的意愿,导致了2009年大蒜种植面积比2008年减少30%左右,单位产量也减少7%以上。在大蒜主产区山东金乡,2010年大蒜总产量为45.9万吨,同比减少6.7万吨,减幅为12.7%。在产量减少的同时,需求并没有下降甚至呈上升趋势。在这种情况下,大蒜价格上涨难以避免。生猪也是同样的问题,在2006年以来的强力政策刺激下,生猪生产迅速恢复,供给大量增加,导致猪肉价格在2010年上半年持续低迷,甚至下降到低于6:1的猪粮比价合理水平,由此导致生猪养殖量下降,推动猪肉价格在7月份以后较大幅度上涨。
同时,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挤占了优质耕地,导致耕地面积逐年缩小。很多地方利用国家扩大内需、应对金融危机的宽松政策机遇,加快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抓工业和房地产开发的积极性高涨,也占用了很多城郊良田。而在国家加大对粮食生产支持、稳定粮食播种面积的惠农政策刺激下,在种植面积上只能缩减粮食以外的农产品,由此也造成部分农产品供给减少。
(四)投机因素助推部分农产品过度上涨
我国的房价经历了近几年的大幅上涨之后,在今年以来国家对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下,投资风险加大,而股市、大宗矿产品价格徘徊,投资机会减少;同时CPI继续上涨,实际存款利率为负,局部流动性过剩日益明显。在其他领域投资、投机机会减少及流通性过剩叠加的情况下,当农产品供给基本面发生变化有利于做多时,部分游资势必会参与农产品交易,从而放大供求矛盾,推高农产品价格。绿豆、大蒜等供求波动明显、产地集中、耐储存、耐运输的少数农产品就会成为首选对象。
(五)国际市场影响国际化农产品价格走势
1.国际市场价格走势影响国际化农产品价格。一些国际化程度较高的农产品,价格走势与国际市场价格密切相关。大豆和棉花这种情形最为突出,玉米受一定影响。今年7-8月份以前,在生产成本不断上升的背景下,大豆价格没有和其他大宗产品价格一样出现上涨,而是持续低迷,与国际市场上2009年以后大豆的低迷状况完全一致。但是,进入10月份,国际市场大豆价格持续上涨,从而带动国内价格走高。国内棉花价格的快速上涨也与国际市场棉花价格的飙升有密切关系。
2.人民币升值抑制部分产品涨价空间。对于大豆开放程度较高的特殊农产品,人民币升值带来的不利影响不可忽视。人民币升值降低进口商品价格,提高出口产品价位,对国内消费者有利,对国内生产者不利。2010年9月,国内大豆(油脂业)价格平均3.64元/公斤(火车板价),2010年10月7日芝加哥市场大豆价格为1057美分/蒲式耳,折0.49美元/公斤,按当天汇率(6.7元人民币=1美元),相当于3.28元/公斤,远低于国内大豆价格;若按2005年10月7日汇率(8.09元人民币=1美元),相当于3.96元/公斤,高于国内价格(见表1)。在没有改变中美两国任何技术力量对比的情况下,仅人民币升值就足以让我国许多农产品在国际竞争中自动缴械。在没有调整汇率的情况下,我国大豆在国际市场上还能有较强竞争力,现在人民币升值后,竞争力全失,而且还有逐步削弱的危险。对其它开放程度较高的农产品,相同的问题同样存在。
趋势判断
从第四季度看,农产品价格将稳中有涨,不排除继续上涨可能。粮食、糖价格走势大体可保持平稳,“菜篮子”由于季节性因素影响,大部分产品在第四季度及明年初将呈现稳步上涨的趋势,小宗产品价格将稳中有降,油料、肉类价格补涨的可能性比较大,大豆等国内难以调节的产品价格将继续随着国际价格的波动而上涨。主要依据如下:
(一)秋粮丰收已成定局,有利防止粮食价格过快上涨
在我们几个调查点,粮食产量有减有增。安徽南陵县,湖南醴陵县因低温、洪涝,粮食产量都有下降,但在国家粮食核心产区的黑龙江省佳木斯市,尽管早期积温不足影响作物发育,但后期高温晴好天气又补充了日照和积温,粮食收成良好,有较大幅度增产。就洪涝灾害而言,对粮食生产的影响是局部的,因此全年供给有保障。对全年产量有根本性影响的应是西南地区因为大旱所导致的各类特色农产品的供应。另外,甘蔗主产区广西的甘蔗产量可能因年初大旱而下降,食糖价格会持续走高。但食糖储备较充裕,波动不会太大。
(二)国内大豆种植面积持续减少,价格可能上涨
一方面大豆生产成本上升,另一方面因国际市场价格倒挂而难以提高价格,大豆生产盈利空间急剧萎缩,极大地打击了豆农的生产积极性,国内大豆种植面积持续减少。事实上对农户而言,种玉米、水稻比种大豆要合算。地方政府在国家实施粮食增产计划的压力下,也有很大的积极性将大豆种植改为水稻。目前,黑龙江一些地方正在实施旱改水、豆改稻工程,据此以增加粮食总产量。可以预计,如果不能改变大豆低产、低价的局面,我国大豆产业进一步削弱将无法避免。如果我国的大豆现有生产能力无法保证,价格上涨的可能性将增大。另外,国际市场大豆价格将随着世界经济的缓慢复苏而出现恢复增长,从而带动国内大豆等油料价格上涨。如2010年10月8日,美国公布非农数据好于预期,加之农业部削减农产品供给预估,芝加哥农产品期货集体涨停。
(三)小宗产品供给年底将得到有效恢复,价格有可能稳中有降
部分小宗农产品价格快速上涨尽管有投机者炒作的成分,但种植面积减少、产量下降是根本原因。从生产周期看,增加需待新产品上市,在未有新品上市之前,试图通过打击炒作来抑制价格上涨可能难以奏效。今年年底随着新生姜、大蒜的上市,价格可能稳中有降。
(四)农产品比价效应可能推动价格较低的农产品补涨
根据价格传导机制,在农产品比价失调的情况下,比价效应将会让价格重新回到合理的比价上。如果其他农产品的价格长时间上涨,价格平稳的其他农产品在一定的时间之后也会随之上涨。肉类价格最有可能随粮食价格上涨而走高,而油料价格走势也会紧跟肉类价格。
政策建议
为防止农产品价格大起大落,确保农民增收和农产品有序供应,需要在以下方面采取积极应对措施。
(一)全力保证秋冬农产品丰收,防止全面涨价
今年粮食价格能否相对平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秋粮能否确保丰收。秋收之际,各农业相关部门应全力做好各项服务,确保秋粮顺利收获。抓好菜篮子工程,为秋冬蔬菜的顺利上市提供支持。做好防疫和疫情监控,保证畜禽产品平稳供应。
在打击投机、炒作的同时,需着重关注价格比较平稳的肉类产品和油料价格动态,做好价格调控准备,防止多种价格连锁涨价引发不良后果。对蔬菜、水果、水产品这类产品价格的变化不用过于敏感,这些价格的波动多属于季节性现象。现在海南内涝严重,需关注热带作物价格走势。
(二)做好极端气候应急预案,提升农业气象预测能力
去年以来,极端气候频繁出现,而且大都对农业生产造成了不利影响。今年年初低温,夏天高温,冬天会出现什么情况还很难预见。需密切关注农业气象变化,做好极端气候应急预案,尽可能降低因难以预见的极端天气对农业生产造成不利影响。
过去几十年间,极端气候事件发生频次越来越高,全球农业生产面临的自然风险越来越大。这种情况不只是哪个农民收入能否提高的问题,而是一个国家能否稳定保证食品供应的问题,需要从提高农业气象预测能力的角度加以保证,尽量做到未雨绸缪,减少各类灾害损失,尽可能将提升农业气象预测能力纳入“十二五”的农业发展规划。
(三)建立“大粮食安全”支持方案,高度关注大豆产业发展
一直以来,我们强调粮食安全,财政补贴多着眼于水稻、小麦、玉米三大粮食作物和棉花、油菜籽等大宗产品,对保证大宗农产品的生产起到良好作用。但也由此忽视了对我国其他农产品科研和生产的支持,也忽视了对广大西部地区、山区多样化农业生产的支持。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应建立“大粮食安全”概念,从食物的角度而不是三大粮食作物的角度来衡量“粮食安全”的问题。从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角度而不是粮食产量的角度来确立粮食安全战略。财政支农也应从有限的大宗农产品支持方案逐渐过渡到宽口径的农业生产支持方案,不宜继续抓大放小。
大豆产业今天的困境是多种因素共同造成的。技术进步不足导致产量不高,过度开放导致价格受累于人民币汇率,对非转基因产品的营销宣传不足导致价格受制于转基因大豆。针对国家粮食增产工程,一些地方不是把精力放在如何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上,而是力图通过旱改水、豆改稻等措施,扩大水稻种植面积,从政府层面继续挤压大豆生产。未来亟需加强大豆技术攻关、加强非转基因大豆宣传和营销,从多方面保护豆农利益,保护国产非转基因大豆的生产空间。否则,大豆产业全面失控带来的损失将难以估量。
(四)合理调整农业区域布局,防止形成自然垄断
小宗农产品生产区域过度集中为此轮农产品投机提供了便利,这是以前区域布局安排没有充分考虑的问题。生产区域化不等于某种产品生产的集中,在新的布局规划中需进行多产地安排,避免形成自然垄断格局,也有利于发挥我国地域辽阔优势,化解自然风险。
(五)建立农产品进出口调节机制,构建稳健的供给体系
在保证农民收入不断提高的同时,需保证下游企业一定的利润空间,以构建稳健的产业链体系。农产品价格过度上涨,且价位高于国际市场水平时,可根据可用配额适当扩大进口。探讨建立灵活有效的进出口调节机制,提高利用国际市场调节国内供需格局的能力。同时,要控制人民币升值步伐。人民币升值的过程是削弱我国农产品价格竞争力的过程。币值定位需与国家的产业安全问题紧密挂钩,要谨慎应对升值压力,不能因为国际上某些国家的压力而调高人民币汇率。
此外,加快推进农田小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酌情考虑完善“一事一议”制度,用投资投劳相结合的办法解决农业基础设施长期拖欠的历史遗留问题;建立有效的监控机制,完善农产品市场监管的法律保障体系,加大执法处罚能力和力度,避免市场监控执法不力甚至无法可依。
(王为农、蓝海涛、涂圣伟参与本文讨论,提出了很多建设性的修改意见。中国人民大学陈莎、柳楠、李达三位研究生在数据搜集上做出了很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