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就新时代美丽乡村新画卷 浙江全力打造“千万工程”升级版

  浙江是中国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发源地。自2003年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以来,美丽乡村成为浙江的一张金名片。2016年起,我省美丽乡村示范县的大家庭不断迎来新成员,至今,已有23个县(市、区)受到表彰。作为示范引领,它们以星火燎原之势,推动我省建设一批宜居宜业宜游美丽乡村。

  站在新时代新起点上,对标国际一流,浙江美丽乡村建设迈向更高水平、更高质量。全域美丽的新路径在哪里?乡村业态如何更加丰富多元?标准化的乡村建设怎样求同存异?美丽乡村的新时代答卷,浙江起笔有力。

  一处美,更要处处美

  沿着天台县境内的323省道一路向西,未至平桥镇张思村,却已经进入“张思景区”。茅垟村的百亩荷塘可看可赏,湖井村的水果基地硕果累累,张思村的青创基地活力十足。

  这片规划面积约13平方公里的区域,正在探索“片区化”发展,囊括了一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和周边的五个行政村,以现代农业为核心,发展文创产业和休闲产业。通过差异化定位,打造美丽乡村升级版,推动乡村振兴。

  优美宜居的生态环境是最重要、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浙江持续16年推进“千万工程”,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农村面貌焕然一新,绝大多数村庄都完成了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建成了一批美丽乡村示范县、示范乡镇和美丽乡村特色精品村。

  对照全域美丽的高标准高要求,打造新时代美丽乡村大花园,我省坚持“一盘棋”,要让所有的行政村、自然村的环境治理都能够达标,让每一个村庄、每一户农民都有获得感和幸福感。

  一个个乡村群、乡村共同体正在浙江大地上茁壮成长。长兴县坚持全县美丽“一张图”,太湖风情、江南茶香、农园新景、希望田野、梅映乌龙、山水古韵等六大产业乡村振兴示范带,增强了整体竞争力;安吉县越来越多的乡村通过“多村联创”拉起了“朋友圈”,毗邻的两个或两个以上行政村实现了统一规划、统一运营、共建共享;淳安县枫树岭镇28个行政村和大墅镇4个行政村结成“共同体”,相互借力共谋平衡、充分发展。

  有看头,更要有赚头

  8日上午,与会人员实地考察了天台县美丽乡村建设成果。赤城街道塔后村围绕康养产业打造和延长产业链的做法,获得在场人员交口称赞。在这里,可以一窥乡村产业的未来。

  中药材资源丰富的塔后村,早已跳出传统一产,形成了“中草药种植+深加工+销售+服务+旅游”五位一体的产业链。塔后村引进工商资本种植莲花,并推出花茶、精油、香皂等十多种深加工产品;与中药材开发公司合作推出“养生贴”,还开设理疗馆、艾灸馆,康养产业在这个村庄得到集群发展。

  “千万工程”造就万千美丽乡村,美丽乡村带动美丽经济发展,催生了新型乡村产业,催生了农村新兴经济。在浙江,美丽乡村建设的成果,渐渐转化为拓展农民增收的新路径。

  在塔后村,村庄道路建设、农房改造与发展民宿经济互为依托。村庄的好环境引来了工商资本开设高端民宿,与村民自主经营的民宿错位发展、相互补充。全村1180人中有150人经营民宿,民宿户均增收30万元。

  面对乡村旅游遍地开花、竞争加剧的现状,多元化的新业态正在浙江各地涌现,越来越多的农民从卖农产品到卖风景、卖文化、卖乡愁,乡村产业呈现向高层次、多链条发展的态势,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新渠道、农村经济的新增长点。

  有标准,更要有特色

  大会召开前夕,浙江省印发了高水平建设新时代美丽乡村的实施意见,提出到2022年,建设新时代美丽乡村2万个;到2025年,全省三分之二以上的村达到美丽乡村精品村标准。

  今年8月,浙江开始实施《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规范》,让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有标可循。2014年,在总结提炼安吉县美丽乡村建设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我国首个美丽乡村省级地方标准正式实施。新发布的规范,在原有规范的基础上增加了垃圾分类、数字乡村、乡愁产业、生活便利等内容。

  新时代的美丽乡村,要更好地满足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农户受益率80%以上”“中心村、建设项目较多的村庄,开展村庄设计”“幼儿园和中小学建设符合教育布局规划要求”……这些看似条条框框的约束,着力解决的正是农村建设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

  有了建设指引和评价依据,并不代表要建设“千村一面”的美丽乡村。新规范中,还强调要打造特质化、个性化的新时代美丽乡村。

  今后,浙江省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中,村庄风貌、建筑风格、田园景观、特色产业都要有个性化引导,追求“一村一韵”,乡土气息、江南味道的“浙派民居”将在浙江大地上诗意流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