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以点带面开展生态文明示范创建

  记者目前从合肥滨湖新区围堰湿地乘船入巢湖,芦苇成为屏风,船舶穿行其中。水鸟轻吟,远处的现代化楼群倒映水中;“渔舟唱晚”,让人无法与曾经蓝藻暴发的巢湖生态危机联系起来。

  2016年,安徽省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总面积5.02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面积的35.8%,实现了皖江、皖西、皖南、皖北地区国家生态文明试点示范全覆盖。安徽正以巢湖流域和黄山市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为引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巢湖,我国五大淡水湖之一,是长江水系下游湖泊。长期以来的工农业发展和城镇建设,使巢湖每年都要接纳一定量的工业和生活污废水,不断积聚的污染负荷远超出了巢湖自身的承载能力。20世纪70年代前长期围湖造田,环湖自然生态湿地系统受到破坏,生态功能丧失,湖体净化能力衰退……

  让巢湖重现往日的清澈,安徽人一直在努力。

  2011年,安徽下决心进行行政区划调整,合肥市从拥有巢湖湖区面积的1/3拓展到包含全湖。是年,为综合治理巢湖,改善巢湖水质,合肥积极规划建设环巢湖生态文明示范区。到2014年,积三年之力,环巢湖生态文明示范区升级为第一批国家级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

  住在巢湖岸边中庙街道的渔民金师傅对巢湖的变化感受颇深。62岁的金师傅捕鱼为生,“小时候我们吃在水里、住在水里,在我40岁时巢湖的水不能喝了”。近几年,金师傅和村民们响应街道办的号召,治水、治蓝藻。巢湖的水清了,鱼多了。站在船上整理渔网的他,提到这两年的变化,总是笑呵呵的。

  同样笑呵呵的还有中庙街道宣传委员严凤云:“别看现在实行‘河长制’后,我分管几条街道责任不小,但村民们都自发自愿地治水理水,所以我一点不发愁。”

  2013年,合肥环巢湖治理全面推行“河长制”,使河道巡查和河道管理制度化、常态化。各辖区把“河长制”作为“一把手”工程,成立领导小组,设立“河长办”,党政主要负责人亲自巡查河道,解决重难点问题。同时,普遍建立三级“河长制”,落实乡镇、村居职责,每一条支流、每一道沟渠都不放过。

  在以治水为主的环巢湖生态治理中,水是生态环境的控制要素。随着经济规模和人口的快速增长,环巢湖乡镇生产生活污水排入巢湖,对巢湖的污染越来越重。乡镇污水处理厂建设迫在眉睫。

  利用国开行贷款,合肥在环巢湖建设乡镇污水处理厂及管网项目42个,建成后日新增污水处理能力70400吨,可实现合肥境内环湖及其干流周边乡镇镇区污水处理的全收集、全覆盖、全处理。

  “河长制”和乡镇污水处理,只是环巢湖生态建设中的缩影。经过3年多的努力,环巢湖大道已全面贯通,生态湿地修复保护、点源污染治理等工程成效显现,巢湖美好形象逐步展现在世人面前。

  如今,巢湖边的居民闲暇时有了更多的去处。位于合肥市包河新区的滨湖国家森林公园成为合肥的“后花园”,即使隆冬时节,到这里步行和骑行的人们也络绎不绝。巢湖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成为安徽贯彻国家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的最美呈现之一。

  同样成为国家第一批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的还有黄山市。粉墙黛瓦、高高的马头墙,古建筑、古村落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文化保护载体。就在几天前,徽文化发祥地的黄山歙县就有田村、程家坞村等17个行政村获得“安徽省森林村庄”称号,标志着歙县完成“省级森林城市”创建。

  黄山市正着力培育发展生态文化,加强对古建筑、古村落的保护,注重徽州生态保护习俗等特色生态文化的研究和挖掘,积极探索建立国家公园体制,将《大黄山国家公园规划》纳入市重点专项规划。这座“有山有水有人家”的城市,愈发鲜活。(记者 陈旭、李陈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