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婚俗中,有着比较有趣的习俗,其中,“炮火”入洞房就是一种。“炮火”入洞房是壮族的一种婚俗。即迎亲那天新娘要经过“炮火”的洗礼后才能进门入房。这个婚俗,以前在广西田阳、田东县等壮族乡村比较流行。在这个仪式中,新娘来到新郎家以前,要稍停片刻,做好“冲锋”进门的准备,因为在门口、厅堂、洞房等三个地方分别由七八个男青年组成的“炮火”组,手拿着鞭炮等着新娘过来。当新娘将要靠近门口时,“炮手”们就会点燃鞭炮,形成道道“火墙”,挡住新娘的路。如果是胆小的新娘,这时只好退却在门外,等着第二次“冲锋”。“炮手”们也总结胜利的经验,做好第二次“阻挡”的准备。可以说,新娘不经过两三次的“冲锋”是进不了门的。围观的客人,里三层外三层,好不热闹。新娘经过苦战跃近门口,来到洞房门前,这是最难也是最后的一关,因为在这关中,“炮手”要放“火炮”。这时,聪明的伴娘和迎娘们会左右“侦察”,趁“炮火”稀疏时夹着新娘跳到洞房里。婚宴后到掌灯时分,客人们还要观看新娘在迎娘的指引下摸黑出门“挑水”。在这个风俗中,新娘需要将把水缸挑满,这是在考验新娘是否吃得了苦。就这样,直到夜深了新娘才能入洞房。但现在已经随着社会的发展,形成新婚新办了。
壮族中接新娘的习俗也比较独特。喜日当天清晨,新郎在一位伴郎和一位叫“卜慈”的长者(即负责联络的中间人或媒人)陪同下,到女方家接新娘。新娘亦在伴娘“伢纳”(一般是新娘的堂妹)和朋友10人以及一位叫“大送”的长者(新娘的叔、伯)陪同下,随前来接亲者同往新郎家。嫁妆由新娘亲戚的男幼辈(壮族叫“公纳”)携带同往。过去,壮族嫁女还有唱“哭嫁歌”的习俗,现已少见。当新娘踏上新郎家门口时,鞭炮声、唢呐声齐鸣,宾客们亦纷纷离座围拢过来,一睹新娘芳容。新郎亲戚家人接过嫁妆放置妥当后,立即给“大送”、“公纳”及伴娘灌糖酒,于是,双方频频举碗相灌,不善喝酒的人只好尽量躲避,而对方则穷追不舍,往往灌得双方的衣服湿漉漉的,酒态百出,好不热闹。接着是新娘拜堂的仪式。新郎的父母及祖父母并坐在中堂椅子上,接受新娘跪拜。拜堂过后,将新娘带来的甘蔗、五色糯饭分发给新郎亲戚小辈。甘蔗和五色糯饭作陪嫁礼品意为往后的日子甘甜,夫妻感情亲密无间。随后,在新房里摆桌请新娘及伴娘就餐。送新娘来的“大送”则由新郎的叔伯陪同,在中堂的八仙堂就餐。但陪同者必须是配偶健在。意为新郎、新娘往后也像就坐的长辈一样白发到老,永结同心。携带嫁妆来的“公纳”们亦在中堂前就餐。这两桌人特地用蜜糖拌糯米酒或红糖泡的大米酒招待。酒宴中,还发给每人双数的水果糖饼。新娘就餐完毕,由小姑陪同到井泉挑回两担水后,于当天回娘家。
为了助兴,举行婚礼一般都请来以唢呐为主的民间吹打乐队。乐队在新郎家门前摆桌,一边吃喝,一边奏乐。从前一日下午至喜日午后,配合婚礼各项内容吹奏。如迎宾、送客、接新娘、拜堂等。有趣的是,乐队什么时候奏什么乐曲,会什么时候起乐,要听从婚礼主持者指挥,以鸣锣为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