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古城蒙山

  九月初,暑热好像还没有完全消散,赴蒙山之约的人就多了起来,起初是因了格桑花和葵花的盛开,后来又因了“文化古城·养生福地”全国摄影大赛的举办。随着这股热潮,我和朋友也两赴蒙山,在城镇与乡村之间流连,感受到它鲜明的地域特色和非同一般。

  蒙山是新派武侠小说开山鼻祖梁羽生的故乡。梁羽生1924年3月22日出生于蒙山文圩镇屯治村一个书香门第之家,自幼跟随外祖父学习围棋、对联、填词,熟读古典经文,有着非常深厚的古文化积淀。

  在梁羽生公园,沿着石阶砌成的小径往上行,绿树掩映中出现一个棕褐色凉亭,凉亭的正面匾额上题写着三个大字——— 思侠亭,两边的廊柱上题写着一副对联:“乱世武功思侠客,太平文流念清宫”。坐在凉亭的长凳上,微风徐来,带来远古的气息。侠客用热血书写人生,将情意与道义演绎得淋漓尽致,谱写了一曲曲震撼心灵的高歌,至今仍在传唱。

  走过笔泻瀑,不远处有一座六角形的塔。塔高五层,小巧玲珑,青绿色的琉璃瓦,湖蓝色的拦腰线,象牙白的立面。在第一层塔门两边有一副对联,是作家梁羽生(原名陈文统)1987年回乡时所作,上联为:文光映日,到最高处开拓心胸,看乡帮又翻新页;下联为:笔势凌云,是真人才自有眼界,望来者更胜前贤。横批:鳌峰独秀。“鳌峰独秀”也是这一层窗额的名称。其余的各层窗额,从下而上,分别题为梯云得路、云气中含、光射斗牛、直上蟾宫。梁羽生的诗《题蒙山文笔》刻在第五层,“蒙豁虑消天地广,山环水抱见雄奇,文人骚客登临处,笔健诗意立志时。”1987年,63岁的作家回到了阔别将近四十年的故乡,登高览胜,看到昔日故乡翻天覆地的变化,激动难言,挥毫写下以上绝句。

  梁羽生书苑在文笔塔的右边,书苑四周松柏森森,林木繁茂,暗红色的大门紧紧关闭着。透过大门的缝隙,看见静悄悄的走廊里,有两只小麻雀在欢愉地蹦跳,见人来也不惊慌,静下来时只管梳理着自己的羽毛。听说书苑里还有作家在书苑揭幕之时写给蒙山县旅游局的信和为书苑及日文版武侠小说《七剑下天山》所题的字。因为来的不是时候,进不了书苑里面,只能怀着无限的崇敬之情静对大门遐想。

  梁羽生公园旁还有一个寺院——— 永安寺,土黄色的院墙上题写着“阿弥陀佛”四个大字。清静的寺院与公园仅一墙之隔,共同营造着一派宁静和谐的氛围。当寺院的钟声轻轻敲响,隔壁的书苑会传来朗朗的读书声与之应和,禅宗意境与传统文化在此交融,蒙山丰厚的文化底蕴原来在这里深深掩藏。

  入夜,步行到县城中心湄江河一带,有两座别具特色的桥焕发出灿烂辉煌的光华,壮丽无比,十分引人注目。一座就是白天走过的永安桥,另一座是与永安桥相距不远的长寿桥。永安桥造型流畅简洁,施工工艺简单,长寿桥民族特色浓郁,施工工艺繁复,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两者都利用桥身桥栏作载体,弘扬了蒙山本邑民族文化和中华传统文化。

  长寿桥是一座风雨桥,始建于清嘉庆六年(1801年),因居住在湄江两岸的长寿老人多而改名为长寿桥。原始的风雨桥都是在桥墩的位置建有错落有致的多层亭阁,遮风挡雨,方便百姓休息,也是村民聚集开会的地方。现在横跨在湄江上的这座风雨桥,桥身仍按风雨桥的模型设计,亭阁重叠,气势恢宏,但由于处在交通要道上,摩托车可往来通行,风雨桥原有的休息、聚会功能就自然取消了,保留了它观赏和承载历史文化的功能。

  长寿桥顶上有三个吊顶给人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吊顶上分别刻有“福”“寿”两个大字。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里,或者说人生观里,福禄寿喜财都是毕生追求的目标,而在这些目标里,又以追求长寿为终极目标。

  现在就来看看这两处的“寿”字:一个是行书写就的“寿”字,砖红颜色,占据了整个吊顶,飘逸漂亮,舒展自如,夺人眼球,充满喜气。令人称奇的是大“寿”字的笔画空间里还有无数个小“寿”字。这幅书法将“寿”的追求推崇到了极致,表达了人生的美好期许。另外,“寿”字的四周还配有旋子彩画,画有麋鹿和仙鹤,寓意生命的长寿与永恒。另一个吊顶上是用狂草字体写就的“寿”字,大“寿”字的四周也被两圈篆体的小“寿”字所包围。在这里“寿”仍是最重要的因素,也就是说没有了“寿”作保证,一切都将难以立足。

  漫步在长寿桥,细细品味这里的一字一画,一楹一联,你会有很深的感慨,感受到蒙山文化底蕴的深厚,感觉长寿桥既是一座交通便利桥,也是一座文化传承桥。

  后来,我们在滨江大道上的灯柱上也看到了很多诗词歌赋。白色的荧光照着黑色的汉字,美观大方,朴实雅致,诗词和书法均出自本土作家之手。

  不凡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宜居的城镇,长寿的瑶乡,这是在短短几天里蒙山留给我的印象,也是上帝赐予蒙山人的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