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保倾力打造马骨胡文化品牌

  为深挖壮族文化精髓,保护传承发展壮族马骨胡艺术,让极具历史价值及文化底蕴的壮族马骨胡艺术走上更大更高的艺术舞台,德保县深入实施建设一个中心、打造一个基地、培育一支队伍、出版一本教材、发展一大产业“五个一工程”,倾力打造壮族马骨胡文化品牌,力促壮族马骨胡艺术这朵奇葩绽放广西、唱响中国、走向世界。

  建设一个中心。为更好地保护和传承马骨胡文化,2012年6月,该县斥资8800万元建设德保县青少年马骨胡艺术培训中心,建筑面积达1.2万平方米。项目集培训、会议、剧场、民俗展览多功能于一体,将于2014年12月底投入使用,标志着壮族马骨胡艺术保护传承研究有了新的基地;成立了德保县马骨胡艺术中心,配有演员29名;成立了德保县马骨胡协会,发展会员120人;发展民间业余演奏团队46个,每个团队均有马骨胡手2~5人,覆盖全县12个乡镇。投入600万元请资深戏剧家编排大型原创壮剧《马骨胡之梦》,并于今年2月入选广西2014年度文化精品立项项目,获扶持资金100万元,争取冲击国家戏剧“文华奖”或“五个一工程”奖项。目前,该剧已全面进入排练阶段,将于2014年11月8日在南宁剧场首场演出。

  打造一个基地。该县先后投入180万元专项资金对马骨胡艺术进行资源普查,并于2011年6月挂牌成立广西首家少儿马骨胡培训基地,马骨胡艺术的保护和传承工作迈出新步伐。目前,全县从事马骨胡艺术的骨干艺人共有166名,其中年龄最大为70岁,最小的10岁,形成老中青三代共同传承和发展马骨胡艺术的崭新局面。为壮大发展培训基地网络体系,该县在县实验小学、云山小学等5所小学组建了6个少儿马骨胡艺术传承班共312名学生,每年投入20万元资金聘请本土马骨胡专家长任驻班辅导员,聘请10名有马骨胡专长的人士任带班教师,利用音乐课对参训学生进行马骨胡演奏培训。

  培育一支队伍。该县坚持政府管理与扶持为主导,制定出台了《德保马骨胡抢救保护工作实施方案》和《德保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实施纲要》,通过举办教师培训班、邀请区内外专家授课等形式,强化中小学音乐教师和马骨胡艺术爱好者在马骨胡演奏技艺方面的培训,着力培养和造就一支“德才兼备、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马骨胡艺术队伍。同时,在全县中小学开展“马骨胡进校园”活动,把马骨胡演奏艺术纳入学校教育教学长效机制,以学校教学为平台,以普及和传承为目标,力争用3到5年时间培养500~1000人掌握演奏马骨胡技艺队伍,将其打造成全国知名的“千人齐奏马骨胡”文化精品。

  出版一本教材。为让“学生学有所依、教师教有所据”,该县投入40万元聘请专家编著出版中国第一本《马骨胡基础教材》作为范本教程。这套教材分《马骨胡概况》、《马骨胡的演奏方法》、《马骨胡练习曲》、《观骨胡艺术的继承与创新》四个章节,采用“双谱”体例,非常适合对外交流和传播,为马骨胡艺术保护传承发展提供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依据,填补了壮族代表性乐器演奏技法著作的空白,成为马骨胡艺术保护传承发展的重要基础工程。此外,共收录民间艺术自谱自曲的马骨胡词牌48首,并编辑整理出版了中国第一部《壮族马骨胡词牌大全书》。

  发展一大产业。为打造马骨胡文化品牌,壮大发展马骨胡文化产业,该县将全面推进文化和旅游融合开发,重点开发“一红五宝”(德保红枫、德保矮马、德保苏铁、八角茴油、蛤蚧美酒、马骨胡艺术)特色文化旅游产品,创建马骨胡文化旅游示范基地和项目推介平台,实施“非遗进景区”工程,深入开展大型原创壮剧《马骨胡之梦》和民间业余演奏团队进景区活动,以文化提升旅游内涵,以旅游扩大文化传播,实现文化与旅游共建、共兴、共赢,推动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鼓励民间成立马骨胡公司,政府每年扶持马骨胡制作费10万元,由传承人独家制作上市。积极申报马骨胡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实行每两年举办一届“中国马骨胡文化艺术节”,计划2015年举办“德保首届国际马骨胡演奏大赛”,致力形成拳头文化产业品牌,推动全县文化旅游产业大繁荣大发展。

  □黄高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