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秋琳:发挥生态优势提升罗城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

  罗城仫佬族自治县生态优势明显,被列入自治区级重点生态功能区,作为桂西生态屏障,良好的生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不但要坚守,还要利用好。本人就如何把罗城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发展优势,提升经济质量和效益,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生态资源的优势

  气候环境优势。罗城地处云贵高原苗岭山脉九万大山南麓,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气候宜人。全县矿产资源丰富,动植物资源种类繁多,是我国亚热带地区生物种类最丰富的地区之一,也是全球同纬度地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地区,享有“中国野生毛葡萄之乡”的美誉。

  山水资源优势。罗城是珠江源头重要水源涵养区和桂西生态屏障,罗城地质公园晋升为“国家地质公园”。河流主要有武阳江、剑江、东小江,主要河流断面水质达标率达100%,拥有典型的喀斯特地貌自然风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九万山自然保护区,在罗城境内面积达7890.2公顷,有着丰富而珍贵的优质天然山泉水资源,年产量可达100万吨以上。

  林业资源优势。罗城现有林地面积14526.9公顷,草地湿地面积11422.8公顷,活立木蓄积量840.6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67.25%,是广西林业大县,获评“森林县城”称号,全县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一级标准。

  人文资源优势。罗城是全国唯一的仫佬族自治县,自然风光秀美,民俗风情独特,文化底蕴深厚,是壮族歌仙刘三姐的出生地和清朝“一代廉吏”于成龙的初仕地,素有“三尖”(山头尖、筷头尖、笔头尖)之称,荣获“全国文化先进县”称号,被列入桂西北少数民族风情游精品路线。

  二、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及问题

  (一)生态意识不够强。作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之一,罗城广大干部群众把加快发展作为头等大事,导致少数领导干部存在只顾发展、不顾生态的误区,对生态环境的长远保护采取顺其自然、敷衍塞责的态度,思想意识不到位,部门配合不紧密,生态意识比较淡薄,传统的生产生活和消费方式没有根本转变。

  (二)发展结构不够合理。近年来,罗城经济得到平稳快速发展,但产业结构不够合理,第一产业中资源型、初加工型比重较高,经济发展对资源的依赖度依然较大,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还没有得到根本转变,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步伐不够快,县域经济发展活力不足。三是基础设施不够完备。随着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县城区农贸市场、停车场、环卫设施配套不足的矛盾日益显现,城区“脏乱差”现象仍然突出,城区和各乡镇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土地集约化经营水平较低,占补平衡压力较大。四是制度法规不够健全。生态文明建设相关政策体系还不够完善,考核、补偿和统筹协调等机制有待进一步探索健全。

  三、加快推进生态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大力实施“生态立县、生态兴县、生态强县”战略,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速度,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强化生态文明理念,树立“绿色”观念。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抓好政府主体、企业主体、公众主体“三个主体”的理念塑造,强化政府环境治理职能,以推进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为载体,让企业充分认识到生态文明建设不仅是社会发展的要求,更是企业增强竞争能力的必然选择,从而自觉树立起科学的生态文明理念。同时,通过多种方式、多种途径广泛开展建设生态文明教育,倡导绿色消费,使之成为公众的共识,提高全民生态文明素养。

  (二)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绿色”产业。利用罗城火车站开通营运、罗柳二级路建设和罗城(牛毕)港的区位优势,积极融入柳来河一体化发展,努力融入柳州市“一小时经济圈”,在加快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中提升竞争力。一是走标准化的工业发展道路。用环境倒逼机制,推动全县22家涉重金属企业整合为5家,推进天龙泉、中天领御等龙头酒业的技改,大力支持中源山泉、宝之泉、康之源、中顺山泉等天然山泉水项目建设,继续做强做大“九千万”、“纳翁”、“野芭蕉”、“见力”等高端饮用水品牌,推进科潮公司农业生物循环经济项目建设,推进玉麒木业等精细木材深加工项目建设,推进新建材、新能源、生物医药等生态环保项目建设,助推经济提质发展。二是走现代化的农业发展道路。在巩固糖蔗、毛葡萄等主导农业产业的基础上,壮大核桃、桑蚕、茶叶、红薯、菁蒿等特色产业,打造特色农业品牌。重点抓好“双高”糖料蔗示范基地和毛葡萄、有机蔬菜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建设,搞好农业科技服务和培训,落实好强农惠农政策,全面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化进程。三是走特色化的文化旅游发展道路。依托民族文化资源优势,扎实推进“十大民族文化”工程,打造仫佬族文化品牌。精心设计推出仫佬族原生态依饭节、仫佬族走坡等一系列民族传统文化旅游活动,完善景区基础设施,彰显罗城生态资源与民族文化魅力。

  (三)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打造“绿色”家园。一是治水。推进龙岸、四把等乡镇污水处理厂建设,加快完善污水管网建设,提高污水收集率和处理率。加强城区污水处理厂的管理,实现达标规范运行,采取垃圾热解气化处理技术,确保县城区实现污水处理率75%以上,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85%以上,争取所有乡镇“十三五”期间都建有垃圾填埋场和污水处理厂。抓好河道防洪整治工程及帮洞水库龙岸镇抗旱应急供水工程等项目,夯实农业发展基础。二是护林。实施“绿满八桂”造林绿化、珠江防护林造林和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狠抓核桃造林、石漠化治理等工作,使全县森林覆盖率达67.52%以上。利用毛葡萄园、林下等资源大力发展特色养殖,提升林业发展质效。三是保土。执行严格的耕地保护和节约用地制度,加大土地流转优惠力度,广泛引导农民成立专业合作社,不断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四是大力整治环境卫生。以整治“脏、乱、差”为重点,狠抓城区环境卫生整治,为全县群众营造良好的城区生产生活环境。五是大力建设生态乡村。加强城乡规划编制,抓好龙岸镇名镇示范工程项目、宝坛乡平英屯名村建设,打造生态宜居城镇。稳步推进扶贫生态移民工程,继续开展生态乡村活动,加快宅旁、村旁、路旁、水旁等“四旁”绿化,建设乡镇垃圾中转站,扮靓生态乡村。

  (四)健全生态文明制度,筑牢“绿色”屏障。要在建立完善制度上下功夫,为全县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坚实保障。一是完善考核机制。提高生态文明建设考核权重,把对乡镇的绩效考评重点放在保障改善民生、开发扶贫攻坚和生态环境保护上,完善领导干部任期生态文明建设考核和责任追究制。二是完善补偿机制。积极向上级汇报争取,做好九万山自然保护区罗城范围内的调规工作,提高国家生态公益林的补助标准,调动群众保护生态环境的积极性。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治理”的原则,加大对企业的执法和监管力度,对各种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进行惩处。三是完善环境准入制度。开展生态环境调查和生态功能红线落地试点工作,严格依照新《环保法》,把好企业“准入”关,从源头控制污染排放,倒逼产业结构调整和布局优化,加快改善人居环境质量,促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作者系罗城县委副书记、县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