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 县]突出生态特色 建设美丽乡村

  过去,提起乡村,许多人的印象都是垃圾乱扔,污水乱倒。穿行在中国茉莉之乡——横县,却是另外一番景象。一条条整洁宽敞的水泥路直通农家院落、一处处规划整齐的村庄镶嵌于青山绿水间、一个个设施完善的文化广场上笑语连连……

  近年来,随着“美丽广西·清洁乡村”活动在全县遍地开花,新面貌、新产业、新气象已渗透到花乡的每一个村落,村村如诗如画,处处景色宜人。

  依托自然:彰显生态特色

  驱车从县城到校椅镇,两旁是无边无际的茉莉花海,笔直的村道延伸至村落民居。走进石井村委汶塘村,绿树掩映下的栋栋红墙、黄瓦、坡屋顶的楼房院落显得格外显眼,宽敞、干净的街道上,人来车往,很是热闹。

  村头的文化广场上,小伙子们正在进行紧张激烈的篮球赛,几位老人在旁边的凉亭里悠闲地聊天,放学归来的孩子们围在大树底下尽情嬉戏。

  “以前,我们村的房屋东一间、西一处,大家随意盖;现在都统一了风格,整齐漂亮不说,还很符合农村人的生活习惯。”提起村里翻天覆地的变化,村民韦东喜感触很深。

  据介绍,横县大力开展“绿满八桂”造林绿化工程,全面启动整治和规范速生桉树种植工作,森林覆盖率达47.23%。在“清洁乡村”活动中,该县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尊重农民意愿和民俗习惯,把生态特色融入村庄道路、庭院、河流等各个环节。

  校椅镇木祥村凭借青山滴翠、茉莉飘香、竹溪环绕的良好环境,开发了放排漂流、休闲垂钓、野外烧烤等旅游项目,建成生态农庄。云表镇朝南村开挖环村湖,建设桃花岛,打造休闲娱乐的好去处。各大村落房前屋后、道路两侧的空地上,都种植了玉兰树等经济林和特色花卉,给人“村在林中、人在画中”的感觉。

  修路亮灯:优化基础设施

  “村里亮亮堂堂,我们的夜生活也丰富多彩。”对于新福镇那河村的村民来说,现在村里的环境是越来越好了,新建的水泥路铺到了家门口,极大地方便了出行。而在石塘镇化桥村,每当夜幕降临,70盏温暖的太阳能路灯便齐刷刷地亮了起来。

  建设美丽乡村,基础设施是筋骨。为解决行路难等农民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横县通过部门配合、社会参与、全民共建,形成以政府公共财政为主、村委(社区)为辅、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多渠道的筹资机制,有效整合涉农资金近2亿元,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将“清洁乡村”考核评比结果与村屯申报农村基础设施项目挂钩,充分发挥和广泛调动广大农民群众主体作用和建设热情,集中实施了一批水、电、路等基础设施项目。

  如今,公路网已覆盖全县17个乡(镇)和276个村委。农民受益于城乡风貌改造和农村危房改造项目,纷纷住上了新房。大部分村委建起了办公楼,文化广场、农家书屋、健身器材一应俱全,村道两旁栽植了绿化树、安装了路灯,垃圾处理设施逐渐完善,农村面貌日新月异。

  发展产业:拓宽增收渠道

  横县地处亚热带,日照充足、气候温暖、雨量充沛、沃土千里,发展特色产业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该县着力推动茉莉花、优质稻、甜玉米、食用菌等八大优势产业发展,因地制宜扶持乡村特色产业发展,通过惠农政策鼓励农民推行规模化种植。

  在六景镇仁和村,大片土地精耕细作,村民们忙着种植小番茄,旁边的厂房里,工人们在焊接铁架,制作大棚。据介绍,仁和村成功完成土地流转并引进企业,现代农业产业建设热火朝天。

  “以前单纯种田,收入不高,如今把土地流转出去,打造现代农业休闲村庄,收入跟之前比翻了几番。”村干部黄国森高兴地说。目前,村里的农业基地已经种上了番茄、茄瓜、芥菜等品种,每亩利润预计达4000元。

  走进石塘镇木道村,排排甘蔗翠绿挺拔、连绵成片,丰收在望。据介绍,2013年,村里想了个新招,将耕地“小块并大块”,建成示范基地,机械种植,砍运管理都十分便利,同时实行配方施肥和综合病虫草鼠害防治,甘蔗长势明显优于未整合前。

  “按照目前的长势,增产丰收是‘十拿九稳’的事。”村支书蒙邦国笑着说,全村共有9000亩甘蔗,村里将以点带面,逐步推行“小块并大块”,使农户的收入像甘蔗一样“节节高”。

  校椅镇青桐村的甜玉米产业发展得红红火火;镇龙乡盐田村发展铁皮石斛产业,成为远近闻名的“石斛村”……如今,横县通过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营方式,大力引进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业专业合作组织,积极打造一批特色农产品品牌。

  目前,全县共有农产品加工企业150多家,其中规模以上的龙头企业45家;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472家,家庭农场9家,合作社发展数量位居南宁首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