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在山上种玉米,一亩地只得百把块收入;现在种上核桃树,丰产期收一亩果有2000多块呢!”一说起核桃,凤山县中亭乡柏林村农民骆尚球喜形于色。
地处云贵高原东南边缘的凤山县,是广西面积最集中连片的喀斯特地貌发育区,也是石漠化严重、贫困面较广之地。
多年前,当地农民在石缝中播下“星星之绿”,如今荒漠上正在发生巨大“核”变——成为广西核桃种植面积最大的县份。截至今年6月,全县核桃已有33万亩面积,人均1.5亩以上,迅速成为农村经济和农民增收之“核”。
因地制宜
山乡征服石漠化
一大早,家住凤山县中亭乡陇弄村长洞屯的村民吴桂菊,忙着给自家的核桃除草。“比起种玉米,核桃更耐旱、更适合山地生长。过几年等核桃都结果了,家里两层平房就可以装修啰!”她家2002年起种核桃,现在共有10多亩。
“石山区最大问题是土层瘠薄,有的地方光溜溜全是石头。核桃树耐旱、耐瘠、耐寒、易种,连桂西北较为严重的石漠化山区都非常适合发展。”自治区林业厅总工程师蒋桂雄介绍,民间素有这样的说法:“一株核桃一把伞,一片核桃一股泉。”核桃不但可以在荒山荒地、次生林地种植,还可以在房前屋后、田角地头种植,是大石山区建设幸福家园的“生态树”和“摇钱树”。
“核桃树根系发达,见缝便钻,吸水固水能力很强,有利于遏制水土流失。2010年发生百年不遇大旱,没有一棵核桃树旱死。”长洞屯村干部说,目前,这个屯能种核桃树的地方全都用上了。
通过示范引导,凤山县核桃树每年以1万亩的幅度递增,惠及92个村2.6万多农户13.26万人口,约占全县农民3/4。如今,走进种植核桃的大石山区村,曾经光秃秃的大石山、满目荒凉的乱石滩不见了,过去的不毛之地呈现出一派郁郁葱葱、生机勃勃新景象。
产业接力
班子换届不换“核”
十年来,凤山县换了三届领导班子,却始终没有换掉“核”。每一届都把发展核桃作为石漠化综合治理之大业来做,作为贫困地区生存、生态、生财的民心工程来抓。
“形成一个好思路,看准一个好产业,就要坚持不懈接力抓。换届不换思路,换人不换产业。”凤山县县长郝玉松介绍说,当地发展核桃产业,“官”越大责任越大,担子越重,“54321”帮扶模式就是这样设计的:正县级干部每年帮扶5户、副县级4户、正科级3户、副科级2户、一般干部1户贫困农家,每户每年种植核桃1亩以上;到“十二五”期末,要把凤山县打造成为广西最大的优质薄壳核桃产业化果油兼用生产基地。
凤山县整合发改、财政、林业、扶贫等部门的相关资金3600万元,设立核桃产业发展专项资金,落实技术培训等工作经费,对核桃产业项目统一实施、统一管理、统一服务。
专业管理
技术服务到村屯
新种下的核桃,由于不少农户疏于修剪而乔化长高,丧失结果能力。针对这一突出问题,凤山县成立农民技术骨干修剪专业队,从2007年起连续4年按规定季节和标准树形,对全县核桃树进行拉网式修剪,加快核桃早结丰产。
大石山区种植经济林成活率一般只有20%左右,而该县每年新种植的核桃苗木成活率都在90%以上。诀窍何在?凤山县向社会公开招聘,为每个乡镇配备一名技术推广服务员,财政每年提供10万元经费,使乡村有了一批事业心强、懂技术、会操作的村级农民技术人员,构建起“县-乡-村”三级技术服务网络。
凤山县还高度重视优选、引育核桃良种,实现核桃苗木本土化生产,每年培育“凤优1号”良种20万株-30万株,优良单株接穗的生产能力可满足年产200万株苗木的需求。
模式创新
科学运作“核”产业
核桃从种植到结果需要5-8年时间,凤山县大力推广“林地间作”,在核桃树下套种农作物,以短养长。
他们先后采用“核桃+桑”“核桃+玉米”“核桃+烟”“核桃+药材”“核桃+黄豆”等套种模式,全县每年核桃间套种农作物面积2万多亩,间种作物收入800多万元,农民年人均增收50元。
凤山县以行政村屯为单元,核桃苗木实行委托培育,政府招标采购,技术部门质量把关;同时组建专业合作社,吸收种植大户入社,让社员带动其他农户发展核桃产业,变行政推动为市场运作。
凤山县还实施“三五”核桃示范工程,即每个乡镇在公路旁建设5公里示范带、50亩核桃示范屯、500亩示范基地;同时实施“百村千屯万户三株核桃高产栽培示范工程”,即每个种植户高标准管好三棵示范树。
据预测,到“十二五”期末,凤山县核桃挂果面积可达5万亩以上,年产量2000多吨,产值8000万元,农民人均增收450元,核桃产业将成为当地农民增收和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