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城县]小水利换来大产业 大产业促进大发展

谱写水利事业新华章

  忘不了,2009年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卡马水库抗洪抢险惊心动魄的日日夜夜;忘不了,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工地上热火朝天的忙碌场景;忘不了,奔赴抗旱抗洪赈灾第一线步履匆匆、风尘仆仆的身影;忘不了,在“美丽罗城·清洁乡村”干群投身治理河沟脏、乱、臭、堵的忙碌身影。如今的仫佬山乡,一片片庄稼绿意盎然,一条条渠道清水潺潺,一股股清泉涌入心田,一个个喜悦写满人们的笑脸,小水利换来了大产业,大产业促进了罗城的大发展。

  穿越时空回到30年前,看着一组组数据,我们才真正了解到,国家的惠农力度不断加大,投入的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资金逐年递增,有力地促进了水利设施的跨越式发展。

  1983年,全县水利设施建设投入的资金只有175.8万元,发展到2013年的年投入1.7亿元。其中,1983年全年建设的农村饮水工程17处,完成投资95.74万元,解决人畜饮水困难人口1834人;2013年完成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项目75处,完成投资2218.57万元,解决2.447万人饮水安全问题,其中农村学校师生0.4万人。1983年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投入资金仅为80.06万元,2013年投入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的资金高达1940.67万元。

  30年来,在自治县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主管部门和县直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罗城立足于“保民生、促经济”的水利发展理念,紧紧围绕民生水利、资源水利、生态水利,大胆创新思路,制定了《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农田水利建设规划》,完成病险水库除险加固34座,恢复水库总库容7653万立方米,改善灌溉面积23.4万亩,保护下游9.43万人、保护耕地面积约14万亩;建成双寨排涝工程、长春排涝工程,保护人口10856人,耕地9484亩。疏浚山塘197座,总库容8385万立方米,兴利库容6650万立方米,引水工程719处,建成防渗渠道1055 千米,有效灌溉面积11633公顷,旱涝保收面积9300公顷。

  2004年以来,罗城完成农村饮水安全工程372处,解决13.36万人口的安全饮水问题;2013年完成白坝水库水源工程的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工作,2014年完成大山水库水源工程的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工作,计划投入资金2.7884亿元。

  2011年,罗城县成功申报并确认为第三批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一般重点县,争取到2011年至2013年连续三年的小农水建设资金6000万元。该建设项目实施完成后,建成防渗渠道122千米,山塘改造9座,引水堰坝配套整治12座,小型泵站配套改造4处,全县新增、恢复灌溉面积3.15万亩,改善灌溉面积1.28万亩,年新增粮食生产能力1370万公斤,新增经济作物产值945万元,初步形成“旱能浇、涝能排”,水网、路网、田网“三位一体”的综合灌溉网络,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高10%,项目区农民年人均增收709元。

  2011年以来,该县先后争取到水利基础实施建设项目350多个,争取项目资金达5.12亿元,位居全市第三,荣获“河池市大石山区人畜饮水工程先进县”,实现了水利工程项目建设的上档进位目标。

  水利事业的发展推动了全县农业的快速发展。1983年,全县粮食总产量9.5万吨,2013年超过11万吨。糖蔗种植面积从1983年的1.45万亩发展到2013年的20万亩,原料蔗产量从1983年的1.24万吨发展到2012/2013年榨季全县原料蔗进厂71万吨,蔗农收入超3亿元。桑园从1983年的773.7亩发展到2013年的5.5万亩;毛葡萄从无到有,面积5.6万亩,葡萄年产量6935吨……

  回首往昔,一路前行,一路汗水,一串清晰的脚印,印证着仫佬山乡30万人民群众用自己的智慧、才干、汗水谱写出罗城的治水华章。 (蒙增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