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东县]“数说”金融扶贫的蝶变:穷也不差钱

  有钱找钱,易。没钱找钱,难。这是众所周知的“真理”。贫困群众差的正是钱,如何让贫困群众“有钱”去找钱?

  田东县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现有57个贫困村,到2011年还有贫困人口14.63万人。如今,走进这些村寨,却惊喜地听到群众说发展生产不差钱。

  “立足于培育‘造血式’扶贫‘干细胞’,我们利用开展农村金融改革试点的机遇,把金融改革与扶贫开发相结合,积极探索金融扶贫长效机制,尽量满足贫困群众发展生产的资金要求,激活了贫困村生产要素。”田东县县长韦晓新坦言。

  5月中旬,国务院扶贫办主任刘永富到田东县调研,对该县农村金融扶贫工作所取得的成效给予充分肯定,认为田东的好经验、好做法值得不断总结、推广。

  想贷就贷,人均贷款余额1718元

  数字显示,田东县57个贫困村贷款余额从2008年末的5938万元增加到2013年末的18466万元,人均贷款余额达1718元。

  “富人易贷款,易在有资产担保。穷人贷款难,难在没有啥抵押物。我们搬开这个障碍物,多管齐下,让贫困群众也容易获得贷款。”田东县副县长刘军模说。

  “信用能当钱使”,这是田东农民群众对农村信用体系的评价。该县建立健全农村信用体系,对全县79902个农户进行评级,并创建信用村。根据信用等级,农户不用任何抵押、担保,就获得3~5万元生产性贷款。截至今年4月,已有23个贫困村成为信用村,3200多户贫困农户获得小额贷款近1.5亿元。为让贫困农户贷到更多的资金,该县还根据农户的资信状况,不断提高信用等级和贷款额度,降低贷款利率。

  一些贫困农户因信用等级太低,无法获得贷款。为解决这个问题,田东在特困村建立20家生产资金互助协会,向每个协会注入财政资金15万元,探索出一条“民管、民借、民用、民还,周转使用,滚动发展”的扶贫资金使用新模式。贫困农户每年可以申请贷款5000元,方便快捷。

  田东县现有龙头企业16家,为让金融机构放心地给贫困农户贷款,该县探索“龙头企业+基地+农户”模式。银行根据农户与企业签订的报价收购合同(订单)进行放贷。截至今年4月,保价收购合同累计发放379笔1.97亿元。

  为促进农村产权和资金在农村的流转,实现农村产权直接向金融机构抵押融资,2012年12月,田东县成立农村产权交易中心,为11类农村产权交易提供场所。这是目前广西唯一一家县级农村综合产权交易平台。截至今年4月,累计主持农村产权交易68宗,交易额近2亿元。

  风险可控,不良贷款率0.9%

  贫困群众贷款,会不会是“老虎借猪”?

  2012年,朔良镇那娄村有几户贷款户不能及时还清贷款。

  “表面看这是几个人的小事,实际上却是关系到整个村的大事,村里的信用等级没法升级,银行的授信额度没法增加。”该村党支书零建英说,父老乡亲很是着急,纷纷借钱给他们,让他们还清贷款,并扶持他们发展种养业。后来,该村评上信用村,银行发放贷款近2000万元给该村种柑橘、种林木、养鸡等。

  近几年来,这种现象也出现在其他几个村,后来都因为同村的群众出手相助,不良贷款没有发生。据统计,田东涉农贷款的整体不良率维持在0.9%的低水平。

  如果贫困群众还不起贷款,该怎么办?田东使出三招。一是探索开发“小农户+小贷款+小保险”模式,有效规避银行信贷风险。二是根据涉农贷款金额的一定比例建立风险补偿基金800万元,专门用于各类金融机构服务“三农”贷款的风险补偿。三是加强对不良贷款的处置,分担金融机构服务“三农”的风险。截至目前,偿付农业银行农户小额贷款坏账61.5万元、偿付资金互助社不良贷款8.8万元。

  “由于贷款风险可防可控,各类金融机构敢于放贷、乐于放贷,金融扶贫落到了实处有了保障。”有关业内人士如是说。

  “贷动”致富,人均纯收入4053元

  金融扶贫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是贷款易了,不良贷款少了,而是发挥“贷动”作用,让贫困群众腰包鼓起来。实践中,结果到底如何?

  “1年的收入比过去10年还多!”谈起金融扶贫带来的变化,作登瑶族乡大板村周兴旺笑得合不拢嘴。多年来,他到广东打工,但挣不了几个钱。2013年初,他凭着信用等级,向田东农商行贷款5万元发展林下养鸡,年出栏两批肉鸡,共4万羽,纯收入十几万元。“要是提前搞几年,现在我大发啦。”

  过去,那拔镇六柳村也是穷得出名。2010年以来,田东农商行累计发放贷款500万元给该村,支持农户种植芒果700亩,种植生姜800亩。2013年,芒果每亩年产值1.5万元,生姜每亩年产值1.8万元以上,仅这两项,该村去年增加收入2500多万元。

  金融扶贫为贫困村特色产业发展注入新活力。截至今年4月,该县57个贫困村种植甘蔗8万多亩、竹林近7万亩、油茶3万亩以及松木、杉木2.2万亩,猫豆、芒果、金银花、火龙果、柑橘、田七种植以及竹狸、生猪养殖和林下养鸡也得到快速发展。贫困村专业合作社由2011年的2个增加到现在的25个,经济能人由原来的69个增加到现在的216个,有效带动贫困群众增收。

  2013年,57个贫困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053元,增速达18.6%。贫困人口从2011年的14.63万人下降到2013年的10.75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