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林县]汇聚民智民力 巧解清洁难题

  “美丽广西·清洁乡村”活动开展以来,上林县充分发挥群众主体作用,创新工作机制,调动广大群众积极参与清洁乡村活动,解决清洁乡村中的各种困难和挑战,取得良好成效。

  1 乔贤镇: 市场化运行模式处理垃圾

  “垃圾围村”不仅影响着农民的生活环境,也影响着人畜的健康。如何解决农村垃圾收集、清运、处理这一大难题?上林县乔贤镇创新垃圾处理新机制,采用企业化、市场化运行模式处理垃圾,真正做到“政府引导、群众主体”,推动清洁乡村工作。

  建立村级垃圾处理场,成立村级环卫站,确保“垃圾不出村”。由每个村提供5-8亩的土地,建设本村垃圾处理场。在村级垃圾处理场的选址建设上,充分听取群众意见,选址远离村屯1公里以上、相对比较偏僻、不影响群众生活的荒地。成立8个村级环卫站,组建村级保洁队伍。采取“财政出一点、部门帮一点、社会捐一点”的方式帮助各村解决垃圾清运车辆、垃圾箱等环卫配套设施。

  发挥群众自治主体作用,不等不靠,由群众自筹资金支付保洁员工资、车辆维修等运行经费,确保工作正常运转。一是从集体经济收入中支付;二是由村干和村级环卫站人员挨家挨户上门收取;三是与信用社沟通协作,以农户自愿为原则,与各农户签订代扣代缴协议,通过粮食直补存折或集体经济存折代扣代缴保洁费。全镇92个村屯中有73个村屯群众自筹到保洁费15.43万元,所有资金都能实现专款专用,为环卫站的正常运行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保障。

  建立清洁乡村长效机制,确保活动持续深入开展。成立105个清洁乡村理事会,成立监督小组,制定《环境卫生村规民约》,规定“三包”职责,引导村民自觉做好庭院绿化、房前屋后以及水源、田园清洁工作。把清洁乡村纳入年度绩效考评内容,建立“一季度一评比”的清洁乡村“三十佳”评比机制,对清洁乡村活动中表现突出、成绩显著的“十佳村屯”“十佳工作者”和“十佳保洁员”进行表彰,激励广大干部群众积极参与清洁乡村活动。建立督查问责机制,一周一督查,一周一通报,责令整改,对工作落实不力、整改不及时、不到位,整改效果不明显的村屯和工作队,根据“清洁乡村”问责办法进行问责。

  2 谷南庄: “一百元二斤米三个老人家”调动积极性

  在“清洁乡村”活动中,如何调动广大村民积极性,确保人人参与?

  巷贤镇谷南庄村民们采取“一百元二斤米三个老人家”的方式,让村民自觉参与到活动当中,以实际行动践行村规民约,全村环境卫生状况焕然一新。

  “一百元”就是在开展清洁乡村集体活动中,全村每户缴纳100元作为清洁乡村工作押金,并在村务公开栏张榜公布,作为投工投劳的依据。对不参加集体劳动的,每户每次扣减20元用作公共资金,扣完为止;对参加全部劳动的,返还所有押金。这一方式有效地促进了群众投工投劳的积极性,每次活动全村男女老少都积极参与。活动开展以来全村共组织开展集体劳动达18次。

  “二斤米”就是每次集体劳动,每家每户拿出2斤大米煮粥供集体用餐,既省时,又有利于村民团结,也便于群众交流。多数村民的态度从“要我做”转变为“我要做”。

  “三个老人家”就是在集体活动中,由庄里3个年纪较大的老奶奶,一个负责为全庄村民烧水煮粥,一个负责组织人员参与劳动,一个负责监督卫生。

  3 韦寺村: 建Q群发布活动动态

  三里镇韦寺村共有8个自然庄4000人,有一大半人在外务工经商。由于信息沟通渠道不畅,传统村务信息公开模式难以适应新的形势发展要求。开展“清洁乡村”活动以来,部分村民难参与村级事务,导致经常产生一些误解和矛盾。

  为破解这个难题,该村充分利用现代网络资源,创建村级QQ网络交流平台——取名“韦寺村呗哝”(呗哝:壮语“兄弟姐妹、亲朋好友”)。村支书韦碧达在网上听取老百姓的意见和建议,通过任命在村里比较有影响力的青年人作为管理员,收集并及时公布村里的各项重大事项,图文并茂,让群里的村民们能够准确及时地掌握该村的动态。

  外出务工人员思想比较开放,当该村把“清洁乡村”活动内容、意义,活动开展情况在Q群里晒出后,得到他们的大力支持。他们不仅捐钱建设垃圾池,还动员家里人积极参与各项活动。该Q群由原来的12人发展到现在300多名成员。由在外务工人员做好亲人思想工作29起,协同解决清洁乡村村务困难近20起。通过Q群,外出务工人员与在家村民自发捐款3000多元建起垃圾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