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市:科技赋能春耕忙 田野焕发新气象

眼下,随着天气渐暖,农户们正积极抢抓农时,工厂化育秧、机械化作业、新技术推广、“新农人”引领……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农业农村的深度融合,让南宁的春耕春播透着浓浓的“科技范”,科技赋能让春耕生产焕发新的生机。

在宾阳县新圩镇,稻田阡陌纵横、延绵数里,绘就一幅广袤田野多彩画卷。    南宁日报记者叶子榕 摄

育秧从田里搬进“厂”里

秧好一半禾,苗好七分收。在上林县白圩镇朝韦村的“上林大米”工厂化育秧项目基地生产区内,工人们正忙碌地在机器上放育秧盘、育秧基质、种子,随着自动化育秧生产线机器运转,相继完成了播施底土、喷淋配水、播撒种子、覆盖浮土等工序的秧盘从传输带上出来,工人们有条不紊地将秧盘移至育秧场地催芽。不久后,育秧盘就会长出绿茵茵的秧苗。

  走进宾阳县联丰农机服务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育秧工厂,一垄垄水稻秧苗长势喜人,喷淋设备不时喷出水雾,秧苗显得更加青翠欲滴。“以前农户自己育秧需要占用农田,一亩秧田需要几个人劳作几天。”该合作社相关负责人介绍,与传统的人工育秧相比,水稻工厂化育秧可以有效提高成活率,降低生产成本,具有省工、省时、省秧田等优点,还能为水稻机械化栽插提供规格化、标准化秧苗。

 “工厂化育秧作为一种新型的集中育秧模式,近年来陆续在横州市、宾阳县、上林县等各主要水稻种植区迅速发展,工厂通过产业集约化、规模化、智能化手段,提升了育秧效率和质量。”南宁市农业农村局总农艺师欧桂兰表示,工厂化育秧采用机械化插秧,对“春争日,夏争时”非常有利,不仅抢抓了农时,还能提高产量。

从农民“会种地”到机械“慧种地”

      近日,在青秀区长塘镇天堂村的中国—东盟稻作文化园,插秧机在田间来回穿梭,水田中立起一排排整齐的水稻秧苗。现场工作人员甘瑞告诉记者,两台插秧机同时下田,6亩地只需半小时就能插完,能节省大量的时间和人工成本。

  在马山县白山镇兴华村,千亩玉米制种基地里的玉米秧苗长势喜人。基地负责人卓鹏飞表示,国家出台强农惠农政策支持发展农业机械化,基地从播种、水肥灌溉、田间管理到采摘收成和加工,全程推广使用农业机械,最终达到精耕细作、准确施肥、合理灌溉的目的。

  马山县农业农村局农机股股长覃艳花表示,在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带动下,马山县近年来农机具保有量持续增长,目前有农机具近7000台,在水稻、甘蔗、果蔬等领域逐渐得到普及。

  今年春耕期间,为了方便农机具及时运转、及时入村进田、及时服务农业生产,南宁市各级农业农村部门全力落实各项惠民政策和便民服务,加强农机购置补贴和作业补贴支持,协调农机经销企业备足备齐农机和配件,加强技术培训,组织技术人员进村入户帮助和指导农民机手保养、调试、检修机具。

  大力发展智慧农业,向科技要粮渐成共识,农田里的“慧”农具正让农业生产呈现新的面貌。近年来,拖拉机、旋耕机、播种机、插秧机、植保无人机等多种农业机械被广泛应用于我市春耕生产中,田间地头“以机代人”,处处透着“科技范”,农机主力军作用愈加明显。截至目前,南宁市已组织调度农机具13.97万台(套)、农机技术人员7009人次投入今年的春耕生产,检修保养农机具7.9万台(套),全市已完成机耕面积达31.61万公顷。

让更多“新农人”成为“兴农人”

  老辈靠经验,如今靠科技。随着各类先进农业机械和智能农机装备的普及,如今的农业生产人力投入不断减少。但是,越是前端无人,越需要后端有高人。这些高人就是熟悉农业生产规律、熟练运用各种现代生产装备、懂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农民,也被称为“新农人”。

  宾阳县种粮大户郑成功已在中华镇种植水稻9年,如今他成为了当地种植水稻面积最大的种植户,他的水稻种植基地早在2016年就实现了全程机械化。

  推行良种良法、发明机械化木糠育秧技术、推行“旱旋”耕地技术、实行“稻稻肥”规程……这些年来,郑成功不断探索应用新的农业技术,培养现代化职业农民生产队伍,配备现代农业机械设备,以“绿色水稻种植规程+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的生产模式实现优质水稻高产高质高效生产。2021年,他获评“全国粮食生产先进个人”。

  “‘新农人’是对‘老农人’的传承,我们要在继承传统耕种模式的同时,把现代化、智能化、智慧化的方式和手段应用到粮食生产上,用更科学、更合理、更有规划性的方式发展粮食生产。”谈到“新农人”所肩负的职责和使命,郑成功坚定地说。

  随着粮食安全“国之大者”深入人心,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触发年轻人选择返乡创业、投身“三农”,南宁涌现出越来越多像郑成功这样的“新农人”。这些区别于传统农民的“新农人”,正逐渐成为“兴农人”、成为推动南宁市农业机械化的生力军,他们用新理念、新技术,为首府南宁农业现代化带来无限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