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伴随乡村社会加速转型,治理主体弱化、治理内容复杂化、治理手段行政化等挑战日益凸显,导致 “少数干、多数看” 的治理困境,严重制约着乡村全面振兴的步伐。如何有效激活治理主体、培育内生动力、构建长效机制,成为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的核心命题。广西德保县燕峒乡以 “千万工程” 经验为指引,探索出一条 “党建引领、多元协同、长效善治” 的乡村治理新路径,其 “微治理・聚合力・下沉督导” 模式为破解上述难题提供了有益的实践借鉴。
重构治理主体 从“单一管控” 迈向“多元协同”共治
传统 “一人管” 模式依赖单一网格员或村干部,治理力量单薄、群众参与冷淡。燕峒实践的核心突破在于以 “网格筑基与多元赋权” 重构治理主体结构。
网格筑基,延伸治理末梢。科学划分治理网格,将全乡 19 个行政村、200 个自然屯纳入统一体系,网格员成为信息采集、政策宣讲、矛盾调解的前沿 “哨兵”,打通了精细化治理的 “最后一公里”。
屯级理事会赋权,实现 “契约共治”。针对村民 “不愿发声” 的参与困境,创新成立由村民民主推选产生的 “屯级理事会”。其权威源于村民认同,核心职能在于主导制定符合本屯实际的 “红十条”(倡导规范)与 “黑十条”(禁止规范)屯规民约。此举实现治理依据从依赖 “模糊情面” 向恪守 “清晰契约” 的根本转变。
“一把铁铲” 效应,激活责任共担。针对养牛户卫生顽疾(如燕峒乡百岩屯牛粪遍地),理事会与村民协商推出 “放牛自带铁铲、即时清理粪便” 举措。这一创新将公共责任精准嵌入生产行为,使抽象契约具象化。其成功迅速衍生出 “一把扫把” 管门前三包、“一次集资” 促美化等系列措施,生动诠释村民如何从 “被管理者” 转变为 “责任共担者”。
燕峒实践表明,破解 “政府包办” 或 “能人依赖” 困局,关键在于通过制度化的多元主体赋权(网格员 + 理事会 + 全体村民)和契约化的共同规则(屯规民约),为 “多人治” 格局奠定坚实的组织与规则基础。
激发内生动力 从 “外部推动” 转向 “内源驱动”
主体重构解决 “谁来治”,而治理可持续性依赖于强劲的内生动力。燕峒乡通过以下路径成功激活村民参与:
党员先锋引领,塑造 “家务事” 认同。充分发挥党员 “红色引擎” 作用。在燕峒乡城屯村环境整治中,村党支部书记率先带领党员实干,组织集资投劳,其 “躬身清扫” 的示范效应促使群众心态从 “旁观者” 转向 “主人翁”,变 “要我干” 为 “我要干”,深刻认同人居环境是关乎自身的 “家务事”。
“美丽庭院” 撬动,以 “形美” 涵养 “神美”。以村民最切身的庭院空间为支点,采取 “以点带面” 策略。如巴龙村晚伏屯引导农户黄保健从 “一盆绿植” 入手打造示范户,激发邻里 “比美” 热情。更将评选内涵从外在 “形美”(整洁美化)拓展至内在 “神美”(家风乡风),通过 “五美双星一庭院” 评选(如 “最美媳妇”“最美婆婆”),将孝老爱亲、邻里和睦等作为核心指标,实现环境整治与文明乡风培育的同频共振。
巾帼力量整合,拓宽参与路径。积极组建 “巾帼志愿队伍”,发挥妇女在家庭卫生、庭院美化、家风建设中的天然优势,动员执行 “门前三包”、开展卫生评比。村屯骨干(小组长、致富带头人)的加入,则共同编织起一张 “更紧密、更富活力”的治理网络。
燕峒经验揭示,破解“少数干、多数看”的参与难题,需以党建引领凝聚核心认同,以 “美丽庭院” 等小切口策略激发兴趣与荣誉感,并充分整合妇女、骨干等多元力量,将分散个体力量汇聚成治理合力,实现动能从 “上层推力” 向 “底层活力” 的转换。
筑牢长效机制 从 “运动式治理” 转向 “常态化善治”
治理创新易流于形式,可持续性依赖于坚实的制度保障。燕峒乡构建有力的督导闭环与长效机制。
“下沉督导” 专班,一线精准把脉:乡党委组建由乡干部、驻村队、党员代表构成的督导专班,直插屯组末梢,践行 “三查三访” 机制(查制度落实访满意度、查问题整改访堵点、查示范成效访建议),变 “隔岸观火” 为 “贴身紧逼”,确保精准识别问题。
“三查三访” 落地,闭环解决问题。专班每周深入村屯,通过 “院坝会” 现场协调解决道路坑洼、垃圾清运等民生关切。2024 年以来累计解决古桃村巷道硬化、燕峒村路灯亮化等 23 件实事,显著提升群众获得感。同时紧盯 “红黑十条” 核心契约,将其执行率提升至 90%,有力维护了规约权威。
“积分超市” 柔性激励,刚柔并济约束。针对少数参与度低的 “老大难”,创新引入 “积分超市”。将遵守 “红十条”、落实 “门前三包”、参与公益劳动、获评 “美丽庭院” 等正向行为量化积分,可兑换生活用品。配套 “红黑榜” 公示,对先进表扬,对屡犯且拒改者曝光。这种 “积分激励 + 声誉约束” 组合拳,在村屯激发村民集资修建花圃、自制花盆美化家园的行动,形成 “督导促改 — 评比促动 — 共建共享” 的自我强化循环。
此机制有效克服治理的 “最后一公里” 梗阻与 “搭便车” 难题。下沉督导传导压力、解决问题;“三查三访” 确保响应及时;积分制与红黑榜则构建可持续的内生激励约束闭环,使 “一时净” 升华为 “长久治”。
燕峒乡的治理实践深刻表明,治理有效根植于 “主体激活”,需打破单一路径依赖,构建党组织领导下多元主体协同共治的契约化框架;治理动能源于 “内生驱动”,关键在于将公共事务转化为村民切身关切,并善用柔性治理工具破解参与惰性;治理长效依赖于 “机制保障”,必须通过压力传导、问题闭环解决与持续激励约束,确保治理体系常态高效运行。
唯有尊重村民主体地位,激发其内在动力,并以坚实制度保障治理的常态长效,方能真正实现乡村治理从 “管” 到 “治”、从 “一时清” 到 “长久安” 的现代化转型,为乡村全面振兴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筑牢最坚实的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