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产业 | 一根“金”淮山 长出产业林

阳春三月,春风拂面。桂平市金田镇约3万亩淮山进入繁忙采挖期。一蓬蓬2—3米高的淮山藤叶沿着竹竿攀爬,采挖人从地面抽出竹竿,去掉枝叶,开始采挖:一铲一铲地刨开泥土,拔出1米多长的淮山,小心地堆在一边。力气好、手脚快的农民一天可采挖300公斤左右。

采挖前的金田淮田航拍。

“目前桂平市金田淮山种植面积5万多亩,主要分布于金田、南木、紫荆、江口、垌心等乡镇,年产鲜淮山约15万吨,年产值4.4亿元。”桂平市委书记黄创优介绍,金田淮山一直是当地农民增收的重要产业,该市高度重视“金田淮山”品牌建设和产业发展,把淮山发展列入“十四五”规划,与实施乡村振兴相结合。该市通过农民参与淮山种植与经营、企业聘请农民到基地务工、规模化种植等方式带动农民增收,夯实乡村产业基础。

聚焦高品质

提升产业标准化规范化水平

近日,桂平市金田镇金田村广袤无垠的田野上,连片种植的淮山郁郁葱葱。田间地头随处可见三三两两采挖淮山的农民。

采挖淮山。

村民黄日振家种有20亩淮山,目前淮山市场价每公斤5.2—5.6元,与去年相比每公斤高了1元多。为此,他专门请了3个亲戚朋友帮忙采挖,赶在价高时多挖点出来。“我从去年12月开始采挖,目前已挖了10亩左右。”他说。

黄日振等人都是青壮年,一两分钟便能挖出一根。因为平时管护到位,挖出来的淮山很匀称,长度都在1米以上,重约1.5公斤,亩产2500公斤左右。

金田镇镇长刘子荣介绍,今年该镇种有3万亩淮山,预计年产鲜淮山10万吨。金田淮山肉质洁白如玉、质地柔滑鲜脆,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粗纤维少、粉质高。经多年改良,金田淮山已成为当地标志性土特产之一,荣获“无公害农产品”“农产品地理标志”等证书,两次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目录。金田镇先后获得“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广西淮山之乡”等称号。

近年来,金田镇坚持“抓党建、促振兴、兴产业、富百姓”的思路,以金田淮山产业规模化、标准化种植为重点,积极推进“党支部+合作社+农民”的产业发展模式,成立商会党支部,联合淮山协会,大力开展良种推广、技术培训、咨询指导、信息服务等工作,持续推动淮山产业做大做强。

聚焦高品质,抓科学种植。金田镇积极与广西农科院开展淮山新品种研发,目前主要种植亩产2000多公斤的桂淮2号和5号,良种覆盖率100%。同时,引进紫玉淮山、白皮淮山等新品种,丰富金田淮山品类。独创绿色标准化高产的“打孔+稻草”栽培技术,产量提升33%,处于广西领先水平。采用“企业+合作社+农户”方式统一种植标准,建成金田淮山绿色标准化示范基地3000多亩,推动产业标准化、规范化发展。

带火用工市场

促进村民就近就业

在桂平,淮山削皮工大多是中老年妇女。近日,老板谢有新的淮山加工厂里,10多名村民并排而坐,随着手里的削皮刀划动,淮山褪去表皮,露出白玉般的根茎。

给淮山削皮。

今年74岁的柒凤娇,有着10年削皮经验,每天能刨400公斤左右的淮山,最多时可达500公斤,每天有100多元收入。“每天早上7点起床,中午老板提供午餐,下午5点结束,既能锻炼身体,又能赚钱补贴家用。”柒凤娇说道。谢有新还请了5名工人,负责切片、包装。

位于桂平市长安工业园的蔡美森的淮山深加工厂,数千平方米的削皮车间里,40多名削皮女工正在削淮山皮。削皮工蒋雪兰说:“工厂每天都会在公示栏贴出刨皮登记表,大家你追我赶劲头很足。”

清洗削皮后的淮山。

采挖工大多数是青壮年男女。“淮山根系比较深,基本都要挖到1米多深才能拔得出来,所以采挖需要力气和技巧。”黄日振说,每年清明前是采挖高峰期,如果10个人一天能采挖一亩地,每人每天采挖收入有250元左右。村民谢能波说,金田淮山是通过“打孔+稻草”种植的,所以种植时耗费人工也相对较多。

淮山产业还带动了运输市场。“加工成片后不仅要请货车将淮山片从金田运到玉林药材市场,还得请搬运工来装车。”金田镇大贤村从事淮山加工的老板翁修铨介绍,运输工季节性较为明显,在金田也有不少人将三轮车开到田间地头去拉新挖的淮山。

据介绍,金田镇淮山种植带动850多户脱贫户稳定增收,从事淮山产业农村劳动力占全镇适龄农村劳动力45%,并辐射周边乡镇,带动江口、垌心等乡镇的农村劳动力就业。

强化龙头引领

做大做强加工业

金田淮山营养价值高,蛋白质、淀粉、氨基酸等6项指标均达到规定的药理要求,含人体所需18种氨基酸中的16种,同时含有尿囊素、山药素、皂苷等成分,因此成为中药市场和养生领域不可或缺的中药材。为方便淮山运储,加工成干片就成为一道必不可少的环节。

蔡美森的工厂是某知名快餐企业的加工车间,因为加工机械化程度高、供货量大,不仅承接本地淮山加工,还承接桂林、柳州甚至湖南、云贵等地的淮山加工。

削皮后的淮山称重后立即转入切片车间。工人将一筐筐淮山条倒入切片机,不一会,淮山片雪片似的飞了出来,落入带水的筐中。每满一筐,工人便将其拖到另一头倒出。数条长几十米的水槽里,早已泡着切好的淮山片。

烘干车间机声轰鸣,工人将泡好的淮山倒入动力传输带,并用专业工具将淮山摊匀,一条长55米的烘干传输带缓缓移动,将淮山片带入烘干机内。车间负责人廖龙祥指着设备说:“里面还有4条传输带,淮山经过5条传输带、约300米的行程,才能成为淮山干片。这个过程需要5个小时左右。”

传输带将淮山片送入烘干机。

廖龙祥介绍,金田淮山属小叶品种,含水量较少,所需时间会稍短一点;外地购入的淮山属大叶品种,含水量稍高,工人会根据品种、天气等因素设定相关参数,确保干片的品质稳定。

作为贵港市淮山加工龙头企业,该公司对淮山的质量管控非常严格。经戴帽、穿衣、穿鞋套等“全副武装”后,再前往智能风淋室消毒去尘1分钟,记者才得以进入淮山干片出炉的车间。记者看到,在出炉前,淮山干片还需经两道严格的程序,一是要过“高速相机”——色检机的拍照,只要干片上稍有斑点,就作为次品分流到另一条传输带筛选出来;二是经过金属检测仪,含有金属的极少数干片也会被筛选出来,“装箱的干片绝不允许出现次品。”廖龙祥说。

产出淮山干片。

机械化的流水作业,带来了淮山干片的高品质和生产高效率。蔡美森介绍,他的车间每天能加工鲜淮山100吨,每月出货干片也有100吨左右。

 

近年来,桂平市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示范带头作用,整合辖区小型企业、合作社、小作坊等成立联合体向农产品加工园区集聚,促进淮山加工产业提质增效。通过“加工企业+基地+合作社+社员”模式,以收购产品、务工、土地流转等方式带动群众持续增收。目前仅金田镇就有60多家淮山加工企业及合作社,其中市级龙头企业1家,年收购鲜淮山6万多吨;去年金田淮山全产业链产值15.5亿元,加工业产值9.5亿元。

 

废物充分利用

带动种养业发展

 

在蔡美森的车间采访时,记者看到女工正在削皮的是来自外地的淮山,条形粗大,表面坑洼不平。削皮女工手起皮落,一直要削到表面不带一丝斑点,形似条条“白玉”。这样的操作,使很多淮山肉也被削了下来,看得记者直喊“心疼”。蔡美森介绍,像这种表面不平的,有四成会被削掉,留下的只有六成,“如果是金田淮山,因为表面相对光滑,去皮率仅二成。”

好在淮山皮有了好的去处——用它们发展种养业。因此,在桂平市就出现了淮山猪、淮山鸡、淮山牛、淮山鱼甚至淮山茶等,这些前面冠有“淮山”的农特产品备受消费者青睐。

随后,记者来到桂平市马皮乡均福村的一个山头,这里是当地产业扶贫项目——西山茶基地。200多亩的茶园整齐划一,茶树枝头正冒着新绿。基地负责人吴金妮介绍,前段时间天气较干旱,所以春芽刚冒头,“只要有一场大雨,茶芽马上就能长出来了,那时就可以开始采茶了。”

吴金妮说,茶园这几年每年都会消耗掉250吨左右的淮山皮,“将淮山皮与谷壳、花生一起发酵后,再放到茶树下。与普通农家肥相比,施用了淮山皮的茶叶,口感更好。”

“我们将淮山皮与玉米粉、麦麸、稻壳等混合在一起,通过益生菌发酵成为猪或鸡的饲料,养出来的猪和鸡,非常有‘土味’。”桂平市一家养殖场老板刘宇建用淮山皮养猪、养鸡已有10多年,每年消耗1000吨—4000吨淮山皮。他说,用淮山皮养出来的猪和鸡除了口感好、味道纯正外,最重要的是节约了30%的饲料成本。

谢有新的淮山皮今年全部无偿送给了平南养猪场的苏老板。“今年他先打电话来,所以就给他了。”谢有新介绍,如果自己处理,拉走还需要1万多元的运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