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哞——”,2021年底,记者来到天等县进结镇品力村龙大养殖基地,看到一群膘肥体壮的牛,正在群山环抱的草地上悠闲地吃草。在天等,过去几乎每家都有养牛的传统,但大多都是耕牛。
近年来,天等县因地制宜,立足山区资源优势,深挖潜力,紧紧抓住产业发展的“牛鼻子”,将牛产业作为全县一项支柱产业和一张名片进行打造,通过能人领办和发挥养殖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发展全产业链条,打开了一条现代化牛产业发展道路,成为了该县乡村振兴的重要产业之一。
能人领办产业项目,村集体收益有保障
天等传统的养牛户以饲养耕牛为主,在肉牛养殖方面,农民们缺乏方法与经验。
为了能够让农民会养牛、敢养牛、主动去养牛,在立足当地山区资源的情况下,天等县积极引导养殖能手、致富带头人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
卢永恩就是其中一位养殖领办能人。2017年,利用村集体经济扶持发展基金,他领办了品力村龙大养殖场,同时也是村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
“我们合作社通过‘村民合作社+能人+基地’的模式,用扶持发展的资金购入37头带孕母牛和10头小肉牛,作为合作社资产,统一托管在龙大养殖基地。”
按规定,饲养过程中的基地管理、养牛成本和经营风险均由能人承担,母牛产出牛犊后所获受益按比例分成,母牛继续托管形成循环。这样的模式,直接带动了78户农户参与养牛,并指导、培训了周边56户贫困户在家自主养牛。
“我们的养牛‘能人’通过示范养殖、技术培训、订单生产等方式,做给群众看、带着群众干,带领群众共同发展牛产业,形成村集体、能人和群众多方共赢的局面。”
养牛产业来相助,鼓起农民“钱袋子”
“今天我养牛,明天牛养我。”这句标语挂在宏秀牧业养殖场附近的山坡上,远远望去,十分醒目。如今,该标语正成为天等人民养牛脱贫致富的真实写照。
“早在2019年我就已经脱贫了。”天等县进结镇品力村村民卢永松说。
品力村位于进结镇的西北部,曾是大石山区的极度贫困村。那是什么机缘让卢永松脱贫摘帽的呢?
原来,他从2017年开始就入股合作社,并寄养了一只母牛,得到补助3000元。“同时,我还在合作社里打零工,每天都有100元的工资收入。”
“村合作社的农户年均增收8000元以上。”品力村龙大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卢永恩介绍说。
除了合作社,农户与龙头企业签订收购合同合作的收入也十分可观。
“待牛犊长成后,企业会按杂交代次以6000—8000元每头的价格回收,农户每头牛净增收3000—5000元。”天等县天等肉牛全产业链项目负责人李贵义说道。
同时,天等县不断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力引进养殖龙头企业,发挥其示范带动作用,实现农户增收。广西四野牧业有限公司与天等县内20家合作社签订合作协议。截至目前,已带动脱贫人口3000余人;增加贫困村集体经济收入317.2万元;促进当地增收1000万元。
目前,天等县共引进养牛龙头企业5个,全县共建成50头以上规模养牛基地27个,牛养殖小区73个,已有牛养殖户6000多户,肉牛饲养量达11.09万头,牛产业成了全县的“香饽饽”。
特色牛产业的发展,让天等人的“钱袋子”慢慢鼓了起来,为乡村农户“稳增收、稳脱贫、快致富”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打造产业链条,让牛产业更加“牛”
车行在天等县的公路上,记者不时就能见到一块块巨大的蓝色路牌。这些路牌都指向同一个地点——广西天等县兴宏牲畜交易市场。据了解,每逢周三、周六,都是该交易市场的交易日。
“通常来说,周六时,市场上会有1000多头牛的交易量,一天的交易额就有1000多万元。肉牛交易之后就进入屠宰环节,并对其进行深加工。”李贵义向记者介绍道。目前,已初步形成了以兴宏牲畜交易市场为中心,以天等县周边市场为辅的肉牛交易网络,客户覆盖了云川贵和两广地区。
同时,肉牛交易屠宰项目也是天等县进行全局谋划,培育牛产业链,逐渐成为广西牛产业大县的重要一环。
“我们希望把天等这个肉牛交易市场规模做大,并把整个养牛产业链延长,包括母牛的核心育种基地、秸秆饲料的加工等配套设施”。李贵义说,通过全产业链带动的‘造血式’发展效率最高、效果最好、持续性最强。只有这样,才能将天等肉牛的品牌打得更响。
如今天等农户养牛,有养殖合作社支持,不怕没有保障;有基地、能人和龙头企业领头,不愁无人指导;有交易市场,也不担忧销路,天等县的养牛产业正加快形成“产—加—销”的生产经营体系,养牛这篇“文章”越做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