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化县:尽锐出战 不获全胜决不收兵

  河池市大化瑶族自治县雅龙乡西部,有个名叫胜利村的村庄。

  胜利村,名字取得吉利且充满希望,但全村人均耕地面积不足0.6亩,自然条件极其恶劣,贫困发生率达93.44%,一度成为广西乃至全国有名的贫困村。

  如何摆脱贫困?穷则思变的胜利村,在自治区政府办公厅、自治区机关事务管理局等后援单位的帮扶下,第一书记王晖和驻村工作队围绕“两不愁三保障”目标,破解“增收难”、破除“等靠要”、破断“贫穷根”,2019年全村实现443户2445人脱贫,贫困发生率降至36.32%,将在今年全面完成脱贫攻坚任务。

  胜利村正走向胜利,这只是自治区政府办公厅定点帮扶大化的一个缩影。

  2015年底,自治区党委、政府调整自治区政府办公厅到大化开展定点扶贫工作。当时,自治区政府办公厅主动在条件最艰苦、贫困程度最深、发展基础最差的大石山深处选择了雅龙乡温和村、红日村、胜利村及七百弄乡弄京村、古文乡义和村、古河乡丹桂村6个深度贫困村作为定点帮扶村,这6个村贫困发生率分别高达42.24%、29.82%、93.44%、48.4%、29.83%、46.03%。四年多来,自治区政府办公厅迎难而上,以“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决心,以“雷厉风行、干就干好、干就干成”的执行力,助力6个帮扶村实现1478户7359人脱贫,丹桂村于2017年实现脱贫摘帽,

  温和、红日、义和、弄京村于2019年实现脱贫摘帽,于2019年7月调整为自治区机关事务管理局定点帮扶的胜利村也正向全面脱贫迈进。

  决 心

  大化地处滇桂黔石漠化片区,是我区尚未脱贫的四个极度贫困县之一。自治区政府办公厅定点帮扶的6个贫困村,更是全都处于滇桂黔石漠化片区核心区,自然条件恶劣,群众居住分散,产业基础薄弱。脱贫攻坚压力之大、任务之艰巨可想而知。

  啃下最难啃的“硬骨头”,是“军令状”,也是一份由库区、老区、大石山区、少数民族聚集区人民评阅的“考卷”,只许成功,没有退路。面对贫中之贫,自治区政府办公厅从接到定点扶贫任务开始,就坚定了必胜决心,拿出了决战的气魄。2016年以来,厅党组每年年初研究一次扶贫工作计划、年终专题听取一次扶贫工作汇报。厅主要负责同志每年都在全厅干部大会上着重强调定点扶贫工作,动员鼓劲、号召部署;每年到大化及6个帮扶村调研、指导、督促扶贫工作3-4次,与大化和各帮扶村第一书记共商脱贫大计;每年固定在大化主持召开2次区直单位定点帮扶大化工作联席会,共同研究解决问题,形成工作合力。分管定点扶贫工作的厅领导坚持每月2次以上深入帮扶村,推动重点工作。领导同志身先士卒、率先垂范,走在前头,干在实处,鲜明彰显了自治区政府办公厅“打赢”的信念、“必胜”的决心,并带动在全厅形成了人人关心扶贫、人人参与扶贫的浓厚氛围。

  决心和信心可以传递,能够感染带动。时至今日,红日村第一书记覃云州仍然清楚地记得两年前刚到村里的情景——贫瘠茫茫的大山,望“石”兴叹,一筹莫展。“一定要带领乡亲们摘掉‘穷帽子’!”新来的第一书记下定决心。要脱贫,产业支撑是关键。为说服群众摒弃旧观念,以“流转土地”参与发展扶贫产业,覃云州反复入户沟通、商谈、动员。为测量地块,他滑下过山坡;为调研产业,他开车遇过险情……付出终有回报,在真情、真心的感化和推动下,群众主动参与的意愿日渐高涨。悄然间,红日村群众纷纷从种植低效“土”玉米、散养家禽中解放出来,大力发展特色养殖产业,“联建联养”抱团发展的肉牛、七百弄鸡、湖羊等扶贫养殖场拔地而起,“靠山吃山”让“一方水土难养一方人”成为历史,红日村的贫困户通过产业扶贫人均增收2000多元,于2019年摘掉了贫困村帽子。

  决 战

  “攻山头”“打硬仗”,必须有上下一心、同频共振的思想共识,离不开强有力的组织领导和部署推动,少不了坚决有力的执行力。对于深度贫困堡垒,如果按部就班,难以如期完成任务,必须拿出超常举措。

  自治区政府办公厅党组始终把定点扶贫工作摆在突出位置,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和自治区决策部署,结合大化及6个帮扶贫困村实际,每年数次召开厅党组会、厅务会专题研究定点扶贫工作,安排1位正厅级和2位副厅级领导干部分管定点扶贫工作,围绕人力、资金、物资等要素保障谋思路、定举措、抓落实,形成了精干力量往脱贫攻坚一线派驻、重要政策向脱贫攻坚工作倾斜、重点资金向脱贫攻坚项目集中的举全厅之力决战脱贫攻坚工作体系。

  “上下同欲者胜”。自治区政府办公厅注重发挥厅内各处室、单位的帮扶作用,将定点扶贫责任落实到每一个处室、每一名党员干部,形成齐抓共管、步调一致的“大扶贫”格局。推行“多对一”工作模式,将全厅各处室、直属单位分派为6个帮扶村的后援处室,实行结对帮扶。每两个月由一个轮值处室会同结对贫困村第一书记组织召开帮扶会商会,集思广益、实打实地研究解决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据统计,这一机制实行以来,年均召开会商会近20次,每年帮助结对帮扶村解决产业发展、项目建设等方面问题超70个。

  决战脱贫,关键在人,扶贫干部至关重要。越是贫困艰苦的地方,越需尽锐出战。自治区政府办公厅特别注重选派年轻优秀干部到脱贫攻坚一线锤炼提升、担当作为,于2016年、2018年分两批往大化派驻扶贫工作队,共派出23名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员征战扶贫一线。此外,还结合脱贫工作需要,在自身人手紧缺的情况下再自我加压,创新精准脱贫结对帮扶工作机制,进一步发挥厅内后援处室作用,实行“一处室一增员”,各处室轮流安排1名工作助手全脱产驻村2个月协助第一书记开展工作,实现办公厅后援处室派驻全覆盖、驻村时间年度全覆盖、驻村工作职责全覆盖,有效解决了帮扶人手不足问题。

  扶贫帮困,资金支持是重点,需真金白银真投入。为了解决扶贫资金紧缺问题,自治区政府办公厅充分发挥自身职能优势,下了“先手棋”,打出“组合拳”。一方面,主动“节流”,勒紧裤带,每年通过“抠”和“省”,四年下来共挤出办公结余资金1600万元作为定点扶贫专项资金;另一方面,发挥“优势”,立足协调各方的职能优势,仅2018、2019年两年就为6个帮扶村筹集、争取自治区、市、县三级安排扶贫资金约1.04亿元;再一方面,积极“化缘”,主动出击、广泛寻求社会力量特别是企业的资助,如2018年为温和村、红日村、胜利村争取碧桂园广西区域公司帮扶资金300万元等。

  决 胜

  自治区政府办公厅在大化定点扶贫这四年,是6个帮扶村面貌变化最大的四年,是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改善最快的四年,是村里干群关系最紧密和谐的四年,为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奠定了坚实基础。

  四年来,6个帮扶村“两不愁三保障”问题得到了基本解决,“四大战役”即将全面收官,共实施危旧房改造915户,累计实施易地搬迁贫困人口2496人;建设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项目13个,建成家庭水柜1476座,解决了6502名贫困人口安全饮水问题,成功劝返160名义务教育阶段辍学学生回到课堂;“198”等基本医保政策和服务得到100%落实……

  四年来,6个帮扶村产业发展“多面开花”,结出硕果。各村特色产业发展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蜕变,有效促进贫困群众增收。6个帮扶村累计建成养殖扶贫车间49间,带动800多户贫困户参与,成功打造了肉牛、七百弄鸡、旱藕粉丝加工等3个百万元特色扶贫产业,基本形成了“一村一品”产业格局,村级“3+1”扶贫产业初具规模。在温和村、红日村探索创建的“联建联养”扶贫模式得到了自治区政府主要领导的高度肯定,并写入2019年自治区《政府工作报告》。

  四年来,6个帮扶村基础设施实现了巨大改善,累计新修建和硬化通村通屯道路203公里,实施农网改造升级项目63个,新增49个村屯通宽带信号,这一条条“扶贫路”“小康路”,这一个个用电网、信号网,为群众脱贫致富、走向小康打下了坚实基础。

  四年来,6个帮扶村党组织战斗力得到了全面加强。各帮扶村大力实施“党建+扶贫”工程,把一批有能力、有活力的青年群众吸收进党组织,成功打造了一支留得住、能战斗、带不走的党员致富带头人队伍。2017年,丹桂村党支部被评为自治区五星级基层党支部,目前正着手打造全区基层党建工作示范点。

  2020年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当前自治区政府办公厅定点帮扶的5个村虽已全部实现了脱贫摘帽,但仍有48户169名贫困人口未脱贫,特别是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后续帮扶工作仍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今年以来,自治区政府办公厅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毛南族实现整族脱贫重要指示精神,在保持扶贫工作队全体队员继续留任驻村扶贫的基础上,再往弄京村、丹桂村增派2名全脱产年轻工作队员,按照“四个不摘”的要求,尽锐出战、乘势而上,全力打好脱贫攻坚收官战。

  “驻村帮扶不是说摘帽之后就万事大吉,而是要持续推进、保持长效。”办公厅驻大化扶贫工作队队长黄鹏飞告诉记者,“下一步,工作队将切实抓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在巩固脱贫成效、防止返贫基础上,做好乡村振兴特别是产业振兴工作,让乡亲们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