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侗族自治县]侗乡2017年产业扶贫工作综述

唱好“特色歌” 增收“搭快车”

 

  2017年以来,三江侗族自治县紧紧依托本县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大力发展茶叶、油茶、“种稻养鱼”特色产业和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做足特色文章,念活扶贫产业经,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推动侗乡脱贫攻坚事业迈上新高。

  茶叶产业成为贫困户增收的“铁饭碗”

  “家有一亩茶,脱贫有办法”,该县为支持贫困户发展茶叶产业,加大奖补力度,贫困户新种1亩茶叶给予奖补1800元,登记在册的茶叶每亩补助肥料费用500元。预计到2020年,该县茶园面积将达到20万亩,贫困户户均新增1亩茶叶,实现“山山有茶”的目标。同时,全力推进“茶旅结合”,推进农业休闲观光进一步发展。2017年,“千年侗寨”三江茶产业核心示范区(布央)被自治区评为唯一一个五星级示范区,有力带动了茶叶扶贫产业的发展。全县现有茶园面积17.5万亩,农民人均茶叶收入3428元。全县58700户茶农中,贫困户有15222户。

  油茶产业成为贫困户稳定收入的“取款机”

  该县油茶林面积达61.7万亩,人均油茶林面积近2亩,油茶种植面积位居广西第一,油茶年产值2.2亿元,是侗乡农民家庭主要的经济收入之一。油茶产业链的前端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从整地、造林到后期抚育、采摘都需要大量劳动力,为贫困农民提供了在家门口打工赚钱的机会;油茶一次栽种收益期可达70年,等于给农户安装上了“取款机”,符合“输血”与“造血”相结合的扶贫策略。该县大力实施油茶低产改造工程,对“砍老换新”(砍老茶树,换新品种)的农户,在补助苗木和人工费的基础上,每年再发放茶油补贴250元,连续发4年,直到新树产油。通过“一砍二种三护理”,达到“四倍五年六翻番”,即通过种两年苗,在第五年实现油茶效益达到老品种的四倍,在第六年实现油茶种植户收入翻番。油茶树成了脱贫致富的“摇钱树”,“绿水青山”成为“金山银山”。

  稻田综合种养“三江模式”成为增收“新亮点”

  如何在“半分田”上做好增收文章,是三江县一直探索研究的课题。从2014年开始,该县对侗族传统的稻鱼共生种养方法进行升级,从“一季稻+鱼”升级为“一季稻+再生稻+鱼+瓜果”模式,使稻田综合种养实现“稻好鱼多、鱼多稻好”的良性循环。根据对“一季稻+再生稻+鱼”示范点的测算,每亩田除了收获一季稻稻谷545公斤之外,还增收再生稻稻谷300公斤,稻谷亩平均产量提高了35.5%,亩平均综合产值提高了41%,亩平均纯利润提高了61.0%。稻田综合种养“三江模式”的稻田亩均纯利润达4361元,农户人均增收在1000元以上,有力带动山区百姓脱贫致富。2017年9月15日,国家稻田养鱼标准化示范区项目落户三江,10月18日全区现代生态农业现场会在三江召开,“三江稻田鲤鱼”获得了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五种模式”彰显旅游扶贫“硬实力”

  一是“景区+企业+贫困户”模式,通过景区示范,带动贫困户参与旅游增收。程阳八寨景区带动8个寨的贫困户通过举办民俗表演、百家宴,贫困户月收入达3000多元。二是“旅游景点+合作社+贫困户”模式。布央仙人山景区通过“旅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带动贫困户发展生态茶园观光旅游脱贫,让贫困户186人就业。三是“节庆活动+旅游+贫困户”模式,高友村党支部组织村民成立农业旅游合作社,开设农家旅馆7家,床位220张,一年来接待游客6000多人次。四是“旅游+”模式,利用茶油、茶叶、高山稻鱼、高山鱼稻等产品,推进特色旅游商品开发,提高农民收入。五是评选旅游扶贫示范户,年内共评选出20户吸纳贫困户参与或就业的示范户,给予奖励,鼓励更多旅游企业吸收贫困户就业。据统计,近年通过旅游扶贫,该县共带动1.2万多名贫困群众脱贫致富。(龙晓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