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派能人驻村,培育新型农民,强化产业覆盖……2017年,武宣县精准施策,扶持产业发展,开展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大力提升公共服务水平,高位推进脱贫攻坚。
“十三五”初期,武宣建档立卡贫困村45个、贫困户1.42万户5.62万人。2017年底,全县剩余建档立卡贫困户8360户3.18万人,贫困发生率降至8.3%。
“县委、县政府一直把脱贫攻坚作为一号工程、第一要务来抓紧抓好。”武宣县委书记高贤斌介绍,该县通过压实脱贫领导责任、压实脱贫帮扶责任、压实资金筹措责任,脱贫攻坚取得阶段性成效。
A 扶贫产业全覆盖
“今年第一批种植的45棚紫豆属订单种植,成熟后将销往北方地区,预计每棚产量1500公斤,近期天晴后就可开始采摘了”。1月8日,在武宣县桐岭镇和律村哈密瓜种植示范基地,村民陈晓莉告诉记者,哈密瓜每年可种植两季,冬季是一个空档期,基地抓紧时间抢种了一批紫豆,这样就实现了“一年三收”,不但更高效地利用土地,还可增加收入,实现脱贫致富。
和律村通过流转1500余亩土地成立了哈密瓜种植示范基地,以“为农增效,助农增收”为目标,成立了嘉农果蔬、宝龙、兴农3家哈密瓜种植合作社和晨萱家庭农场,先后注册了“桐岭金美人”“宣蜜”等系列商标,获得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证,产品远销深圳、广州、上海等地,实现年产值1000多万元,入股农户获得分红。基地还提供就近务工就业约200人,每人每月有1500-2000元收入。2017年7月,和律村被农业部认定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
“产业扶贫是拔穷根、增收入的核心,经过这两年的发展,武宣目前特色产业覆盖贫困户比例已达70.68%,全县在工商部门注册登记的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346家、各类家庭农场74家,142个行政村全部成立村民合作社,45个贫困村中有42个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县长吴孝斌说,在产业扶贫上,武宣县立足本地丰富的农业资源和鲜明的产业优势,坚持“稳粮、保蔗、优果、增菌、扩茶、提畜牧、抓特色”的发展思路,通过实施“产业集成规模化、资金管理精细化、产品销售多元化、干群参与全员化”举措,构建优质粮食、规模甘蔗、特色果蔬、肉食产业等为主的优势农业产业带和以薯类、中草药、茶叶产业带等为主的特色农业产业带。
与此同时,该县强化推进“双高”糖料蔗基地建设,发展林下经济,培育休闲观光、生态循环等新型农业,实施果蔬、甘蔗、畜牧、林业、农产品加工、乡村旅游、电商等九大产业扶贫工程,构建“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产业扶贫集群。2017年全区糖料蔗生产保护区划定工作现场会在武宣召开,该县还分别在全区“双高”糖料蔗基地建设现场会、全区“美丽广西·宜居乡村”建设综合现场会上作经验介绍。东乡镇河马村引进旅游公司,结合当地自然资源和庄园文化优势,打造下莲塘千亩观光金葵花,被农业部评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B 职业农民传帮带
“原来在外打工,是帮老板发财,现在回家乡创业,是帮助群众致富,这样的感觉真好!”思灵乡灵池村平安屯村民何建兴回想起自己打工创业的经历,很是感慨。
何建兴原本在广东深圳打工,月薪有5000多元。2014年,他返回家乡种植莲藕,并牵头成立莲藕种植专业合作社,现在平安屯莲藕产业已发展至上千亩,还种植有1300亩红心柚、700亩西瓜和200亩百香果,95%的村民通过发展产业走上了致富路。从走出去打工,到返回家乡创业和带动创业,何建兴的故事正是武宣县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一个缩影。
武宣县选择大胆创业的农村经济能人“带富头雁”和外出务工返乡创业“归雁”作为重点培育对象,依托县、乡党校和职业教育中心等平台,构建“党员+农民+培育+创业+带富”的示范工程,重点将创业型的党员、有创业需求且有能力创业带富的农民发展成为产业脱贫的新型职业农民。同时,根据农民所从事的行业类别,将新型职业农民划分为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社会服务型等3种进行选育,有效发挥新型职业农民作为全县脱贫攻坚的“头羊”效应。
目前,全县培育县级和乡级新型职业农民1500人,实现每个行政村至少有3名以上新型职业农民。东乡镇风沿村党总支部书记陈绍斌通过带领群众外出学习考察,确定通过“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带动全村种植1万亩红心柚,吸收62户贫困户加入合作社,贫困户覆盖率达91.1%。“风沿柚获”核心示范区被认定为广西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
C “三榜问效”鼓干劲
“感谢韦书记的帮助,下江村终于有了水泥硬化路,农产品运输方便了。这是下江村的致富路啊!”站在干净宽敞的水泥硬化路面上,三里镇下江村大片屯村民刘祺松拉着韦炳旭的手激动地说。
2016年2月,精准识别工作完成后,武宣县财政局作为下江村的帮扶联系单位,选派韦炳旭到下江村任贫困村党组织第一书记。两年来,他踏遍下江村的沟沟壑壑,现场踏勘、测量坑深及烂路路面长度,多方奔走申请项目资金,先后争取到1883万元项目资金,完善了下江村各项基础设施。
“作为奋战在脱贫攻坚第一线的驻村第一书记,我们只有下得来,蹲得住,深入了解乡亲们的所需、所盼,找准症结,开对方子,因地制宜,因人施策,精准扶贫,才能切实把党的温暖送到百姓身边,让困难群众在脱贫过程中有更多的获得感。”韦炳旭接受采访时说。
武宣县注重加强工作第一线的组织领导,精准向贫困村选派能力过硬的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并创新推行亮出勤、亮承诺、亮业绩,比乡村风貌、比脱贫成效、比支部活力,以及争当星级队员为主要内容的“三亮三比争星”工作机制,确保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用心用情用力做好帮扶工作。2017年,全县工作队为群众办实事好事2.32万件,走访党员2426名。
与此同时,该县建立红榜表扬、黑榜批评、黄榜警告的“三榜问效”机制,使驻村干部真正沉下去,同群众一起干。2017年进行了“三榜问效”8次,黑榜通报2名驻村工作队员,建议单位召回工作队员3名。该县还制定出台《武宣县后盾单位和帮扶干部脱贫攻坚工作激励和问责暂行办法》,对在驻村期间表现优秀、成绩突出、群众公认的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员,择优提拔重用,激励工作队员干事创业的热情。2017年武宣县被评为全市唯一的五星级工作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