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化县]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劳务助农 政策惠农 产业富农

  一直以业,大化瑶族自治县积极开展劳务助农、政策惠农、产业富农等措施,推进农业增量提质,农民增产增收,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今年仅上半年,该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1.12万余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0.34万元;全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完成6.1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8.99亿元。

  该县积极推进农民收入倍增行动计划,先后开展农民工科技培训1500多期,共培训10余万人次,开展“阳光工程”培训650人次。创建农民工创业园,并引进50多家劳动密集型企业,为搬迁入城群众提供就业岗位。68岁的苏福珠还在易地搬迁农民新城的小区里找到一份保安工作,月工资1300元,他和老伴每个月还分别享有90元养老补贴,外出打工的儿子和儿媳每个月还寄来1000元生活费,生活蒸蒸日上。

  坚持政策惠农,增加农民转移性收入。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各项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申请并得到自治区批复的农作物良种补贴资金,受益农户7.5万余户。

  坚持保持粮食生产稳定增长。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加强对农业的技术指导服务,提高耕地产出率。积极推广良种,几年来,全县共调进并销售水稻杂交品种74个,玉米杂交品种66个。开展高产创建工程,全县累计创建粮食高产示范片、“多播一斤种,增收百斤粮”示范片16个,辐射带动面上推广应用70余万亩。强化推广良法,累计完成免耕技术推广100多万亩,全县平均年粮食产量7万余吨。推广农技,完成全县16个乡镇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任务,16个乡镇全部设置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站,实行基层农技推广站“县乡共管,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促进农技人员全力服务农业发展。

  加强植物保护工作。共发布农作物病虫害预测预报70多期,推广普及农业、物理、机械、化学等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累计指导农作物病虫害防治71.63万亩次。

  培育合作组织,促进农业规模经营。按照“生产有规模、产品有标牌、经营有场地、设施有配套、管理有制度”的要求,大力培育发展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积极组建各类农民合作社,实现规模生产经营。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家庭农场共300多家,农村种养业空前发展,“七百弄鸡”、大化红水河鱼闻名遐迩。

  坚持产业富农,大力发展现代特色农业产业。通过出台产业扶持政策,加强对桑蚕、食用菌、高淀粉薯类、旱藕、蔬菜等特色产业的培育工作,建立高淀粉红薯核心示范基地2个,并在板升乡发展高山白玉薯种植,全县红薯产业年产值达700万元。培育旱藕产业,在板升、雅龙等乡建立旱藕高产品种种植示范点,形成原材料采集区,打造“七百弄”牌旱藕粉丝品牌效应,增加农民收入。实施“菜篮子”工程,全县年蔬菜种植面积均稳定在8万亩以上,城乡居民的菜篮子得到了有效供给。同时,建设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发展沃柑、汁用丝瓜等产业,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目前,已建成县级农产品检测室1个、乡镇农产品质检室16个,构建质量追溯体系,形成覆盖主要产区、主要品种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网络,有序推进“三品一标”工作。5年来,大化种植业的“三品一标”工作取得了突破。目前,全县“三品一标”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面积18.9万亩,大化大头鱼、大化“七百弄鸡”等2个农产品获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认定登记,有“三品一标”认证主体11家,生产的“三品一标”农产品品种16个,成功打造了“中国绿色食材基地”,构建了“中国特色长寿美食之乡”。 (韦 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