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体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做大做强实体经济对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保障改善民生、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大化县高度重视实体经济的发展工作,采取多项措施力促大化县实体经济发展壮大,取得了较好成效。截止6月30日,今年上半年全县新登记各类市场主体908户,比去年同期增长4.2%,从业人员3278人,注册资本60500.75万元。其中,新登记内资企业2户,从业人员364人;新登记私营企业118户,从业人员927人,注册资本43075万元;新登记农民专业合作社77户,成员总数477人,出资总额8505.90万元;新登记个体工商户711户,从业人员1909人,注册资本8919.85万元。目前,全县共有各类市场主体12549户,从业人员26783人,注册资本537108.79万元。其中实体经济类市场主体占到总数的90%以上。
深化商事改革,促进总量增长。自2014年3月份实施商事登记制度改革以来,该县转变监管理念,争当“放管服”改革排头兵,不断为市场主体“松绑”,先后实施注册资本认缴登记制、简化经营场所、年度报告公示、先照后证、“三证合一”、“六证合一”、“两证整合”等制度改革。今年以来又推进简易注销、企业全程电子登记管理等改革,进一步放宽住所(经营场所)登记条件,降低企业行政成本,不断优化市场准入服务环境。商事制度改革近四年来,大化县市场主体总量连续保持增长态势。2014年新增市场主体1545户,平均每天诞生4.2户;2015年新增市场主体1971户,平均每天诞生5.4户;2016年新增市场主体2037户,平均每天诞生5.59户;2017年前6个月新增市场主体908户,平均每天诞生5.04户。
扶持“特色”产业,鼓励创业创新。组织人员对大化县的产业结构展开调研,从中捋出水产养殖、山羊养殖、土猪养殖、七百弄鸡养殖、沃柑种植、甘蔗制糖等具有本地特色的优势产业。结合当前精准扶贫中心工作,大力服务农村新型行业市场主体发展。多途径向农村群众宣传适合当地发展各项国家政策,鼓励其办理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经济类型。今年上半年,共登记注册农民专业合作社77户,成员出资总额8505.90万元。家庭农场2户,注册资金20万元。目前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总数已达426户,注册资金总额62120.43万元。全县家庭农场总户数43户,注册资金总额3257万元。积极扶持小微企业发展,继续通过放宽简化企业名称、经营住所、经营范围准入环境,为他们创造就业渠道、提供就业信息、缓解就业压力。同时鼓励引导具有一定经营规模的个体工商户升级为小微企业,上半年,共有10个体工商户升级转型为企业。截至目前,全县共办理个体工商户升级转型为企业30户。个体工商户进行转型升级后,对其后续经营加强跟踪服务,加强全程服务管理,帮助经营者迈上快速发展的通道。
争创“品牌经济”,助推转型升级。主打“长寿”、“绿色”品牌。以打造“中国长寿特色美食之乡”为抓手,以获得“中国绿色食材基地”为契机,以创建示范园区为平台,加快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建设,积极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加大农产品注册商标和地理标志保护力度。大力发展特色种养业,重点发展核桃、山葡萄、桑蚕、食用菌、汁用丝瓜种植及“大化七百弄鸡”“大化大头鱼”等特色养殖,突出抓好生态食材产业发展,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做好生态长寿品牌文章。加强商标注册服务。实施商标品牌战略,今年上半年受理商标咨询30余人次,为商标申请人办理商标注册申请17件;指导帮助广西农垦糖业集团达华制糖有限公司、广西济民制药厂2家企业申请广西著名商标。目前,全县有效注册商标达153件。商标带动经济发展作用日益明显,有效推动了企业升档提质。
开展“三押一推”,优化融资服务。大化县工商部门和相关部门通力合作,通过“三押一推”(动产抵押、股权质押、商标质押以及企业信息推荐)方式,共同发力盘活企业内生动力。通过广泛宣传、开展培训、召开银企对接座谈会和走访企业等多种形式,为新型融资方式的开展创造良好条件。大力宣传股权质押、商标质押政策,提升企业融资意识,鼓励守信企业通过质押方式将静态资金盘活。2014年以来,共办理股权出质登记12件,其中,2016至今办理5件,出质股权数额24734万元,被担保债权总额13900万元。办理动产抵押5件,抵押物价值为800万元,有效帮助企业缓解了融资难题,为企业做大做强提供服务。(覃伟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