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最穷的地方造最美的风景
——南丹县脱贫攻坚观察
广西新闻网-广西日报记者 韦鹏雁
南丹县脱贫攻坚最难啃的“硬骨头”是白裤瑶聚居区。全县今年要完成35个村2.4366万人脱贫摘帽,其中里湖、八圩两个民族乡占80%以上,贫困面之广、程度之深,全区少有。
按常规思路,最贫穷的地方,扶贫规划相对较低。但南丹打破常规,敢想敢干,要把白裤瑶聚居区建成旅游扶贫示范区。
要在最穷的地方,造出最美的风景。6月7-17日,记者到南丹蹲点采访,感受当地干部群众决战贫穷的豪迈情怀。
突破重点,补齐发展短板
回想以前的生活,里湖瑶族乡懂甲村甲灶屯的柏付英就觉得一个“苦”字:不通路,缺水,丈夫脚有残疾,加上3个孩子,日子很苦。
柏付英一家并非个例。“白裤瑶聚居区是全县发展的最大短板,也是脱贫攻坚的决胜点。”南丹把脱贫靶心对准该地区,组织编制《广西南丹县白裤瑶聚居区“十三五”脱贫发展规划》,提出建设“六大区”,即中国白裤瑶脱贫攻坚样板区、中国白裤瑶旅游扶贫示范区、中国白裤瑶民族文化传承保护区、广西贫困山区现代特色农业试验区、广西白裤瑶石漠化绿色生态区、广西食品安全试点区。2016年8月,自治区政府召开专题协调会,相关部门明确了支持白裤瑶聚居区脱贫发展的具体事项。
规划已成,关键是抓落实。该县创新工作机制,成立驻里湖瑶族乡、八圩瑶族乡工作队,队长、副队长由县处级领导干部担任,工作队员210人,集中全县优势力量开展攻坚。
“这些地区基础设施多年未有投入,历史欠债多。”县扶贫办主任莫洪东说,“现在要还债,加大投入补齐短板。”该县筹集4.5亿元,专项投入贫困村交通建设,并统筹推进饮水、通讯、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今年,该县要新建通屯硬化道路77条206公里、人畜饮水工程140个、家庭水柜1154个、危房改造4304户。
补齐短板,使贫困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6月12日,下雨,柏付英没法下地,在家里缝制百褶裙,除了自己穿,一套能卖上千元。她对脱贫充满信心:“水泥路修到了家门口,水柜也有了,养了两头牛、4头猪,大女儿也出去打工了,生活有了盼头。”
主动作为,建设“最美”移民安置区
6月16日,里湖大雨,但里湖社区王尚屯附近的“千家瑶寨·万户瑶乡”易地扶贫搬迁旅游开发项目建设正酣:120多名干部奋战在一线,十几台大型机械正在平整土地,车辆来回穿梭运送土石方。该项目是南丹县解决白裤瑶聚居区贫困问题的关键性工程,短短20天,已完成征地1677亩、前期投资1亿元。
白裤瑶聚居区人均耕地不足0.5亩,易地扶贫搬迁是根本解决之道。年初,自治区安排给南丹易地搬迁的指标是7600多人,任务重,但南丹感到不够用。经多方争取,自治区给南丹增加了1.35万人的指标。
增加的1.35万人如何搬得出、住得下、有发展、能致富?县委书记韦永山说,南丹结合白裤瑶民风民俗,建设“千家瑶寨·万户瑶乡”项目,走旅游扶贫产业发展路子。游客从哪来?南丹与贵州荔波相邻,两县签订了县域经济跨省合作协议,旅游合作是重要内容,“千家瑶寨·万户瑶乡”将是承接贵州游客的重要载体。目前南丹至荔波二级路正在建设,建成后两县将形成“一小时旅游圈”。
申请到上级资金和银行贷款7.7亿元,县里自筹1亿元,引进社会资本5亿元,南丹规划将该项目建成5A级景区,打造“最美”扶贫生态移民安置区,带动区域内外白裤瑶同胞全面脱贫奔小康。建设内容包括八圩瑶寨安置点、八圩社区安置点、里湖王尚安置点,其中王尚屯计划安置1133户5800多人,是整个项目的核心。
16日恰逢里湖圩日,懂甲村戈底屯的韦林生赶集时特意来到建设现场:“我报了一套100平方米的,期待早日入住。”他家7口人挤住在狭小的木瓦房里。在现场指挥项目建设的县委办主任卢文华说:“放心,11月份交钥匙给你们。”
三业融合,家家有产业人人有事干
在城关镇四山村,680亩红心猕猴桃果满枝头,丰收在望。种植基地涉及304户贫困户,每户每亩补贴3500元。村民谭以丹自种两亩,去年收入2.5万元,早早脱贫。村民韦少棉拿1.7亩土地入股合作社,自己外出打工,去年也脱贫了。
南丹推行就业、创业、特色产业“三业融合”,促进贫困群众增收,呈现出家家有产业、户户有收入、人人有事干的喜人局面。该县出台《就业创业特色产业精准扶贫实施方案》,按每人1000元的补助标准,落实好1760万元的上级财政产业扶持资金计划,目前已下发扶持启动资金515万多元。
据统计,该县已有2512户贫困户申请发展特色产业,种植生态米、烤烟等经济作物1200多亩,养殖瑶鸡5万多只、生猪5000多头;2176户申请就业,已落实转移就业1519人次;20户申请创业。
“没想到我家也能脱贫。”四山村懂曼屯25岁的潘行,母亲有精神疾病,父亲卧病在床,奶奶85岁了,他没法外出务工,但去年还是脱贫了。
“收入从哪来?”记者问道。
潘行拿出扶贫手册,一项一项地算:两亩地入股猕猴桃合作社,年收入1200元;他在合作社里务工,一个月1200元左右;扶贫贷款5万元,委托经营分红4000元;一家人都享受低保,奶奶还有高龄补贴,父母治病有新农合报销和补助。加起来,去年人均纯收入超过了5000元。潘奶奶说:“我们能过上好日子,全靠党的好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