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浦县]垒起“工业灶” 煮香“农业饭”

  荔浦讯 (记者/王春楠 李春生 通讯员/黎振勇)“专家上门指导,乡里开班讲课,合作社帮卖果。”荔浦县茶城乡屯留村果农李庭林觉得,现在侍弄果园既像农民“上班”,又像“工人”下地,“要干啥活、怎么干,都有人教,钱还越赚越多。”李庭林的这一感受,正是荔浦县用工业化理念开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探索特色农业发展之路的缩影。

  作为传统农业大县,荔浦的砂糖橘、夏橙、荔浦芋、马蹄在全国享有盛名,食用菌、中药材、蔬菜、苗木等新兴产业也颇具规模。

  “‘好牌’在手,更要锦上添花。”荔浦县主要负责人介绍,工业的特点是标准化、程序化,且收益固定可期;而农民种养殖往往依靠经验、看天吃饭。用先进的工业化理念指导农业,用“工业灶”烹煮“农业饭”,发展“工业化农业”,可为春种秋收、经营销售等制定一套科学、量化的标准,不仅省心省力,还能高产稳赚。

  首先是因地制宜打造农业示范区,从选种、种植,到收获、仓储,创建完整体系。近年来,该县累计投资4亿多元,选准砂糖橘、花卉、荔浦芋为主导产业,全面推进新坪、修仁、龙怀等13个乡镇40多个示范基地和标准园区建设,已基本形成“一村一品”特色农业发展格局。

  在农产品加工、营销方面,积极引导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抱团闯市场,实现农业产业社会化经营。目前,全县成功培育区、市级重点龙头企业18家,龙头企业每年收购农产品超过25亿元;培育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353家,覆盖面积16.5万亩,销售收入16亿元,辐射带动近3万农户。该县还拥有数万名经纪能人,特色农产品销往海内外,沃尔玛、家乐福、宜家等国际大型连锁超市在此建立了采购(供货)基地。

  农民始终是农业发展的主体。让农民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可以最大程度提升新型农业生产效率。近几年,该县以测土配方施肥、“三避”、病虫害综合防治等技术为重点,每年培训农民超过1万人次,培养“职业农民”。现在,在修仁镇砂糖橘核心区,太阳能诱虫灯、粘虫板的使用率达100%,无病苗木种植率达100%,柑橘黄龙病烟雾机统防统治率达100%。

  农产品品牌化也成为荔浦敲开市场大门的“金砖”。截至目前,该县砂糖橘、马蹄、芋头已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目录,马蹄、砂糖橘获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全县共有广西名牌产品农产品或加工产品39个,广西优质农产品18个。2016年,砂糖橘核心示范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9万元,全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