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马县]寿乡甲子起巨变

成立六十周年发展纪实

  巴马瑶族自治县城乡面貌日新月异。图为县城一角。 黄大优/摄

  巴马瑶族自治县坚持核心景区还景于民,让全民共享。图为清理网箱养鱼后的赐福湖胜景。覃兰海/摄

  1955年9月21日,国务院批准设立巴马瑶族自治县;1956年自治县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巴马瑶族自治县宣告成立。2016年11月18日,巴马将迎来60岁生日。

  作为著名世界长寿之乡,巴马各族干部群众克难攻坚、团结奋进,在60年跨越式发展中留下了一个个壮美的画面。

  60年春华秋实,在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近30万巴马儿女,继承和发扬“人敢拼命,山河听令”的精神,书写了巴马从贫瘠走向繁荣的光辉历程。巴马从一个不起眼的贫穷落后小县,成为享誉全球的“国际旅游目的地”。

  A 基础设施日益完善 综合实力大幅提升

  退休干部黄大洋清晰记得:自治县成立初期,县城只有几十间民房和一条3米多宽的街道。之后很长的时期,县城被称为“马屎街”,原因是居民养的马随意在街上排粪便。黄大洋感叹:“真是做梦也想不到,巴马能发展到今天的样子。”

  今天的巴马,有着一串荣誉:全国县域旅游之星、中国王牌旅游目的地、中国王牌旅游景区、中国最佳养生休闲旅游名县、中国十佳最美小城、全国环境综治优秀示范县等。

  近年,巴马重点围绕打造巴马长寿养生国际旅游区核心区的目标,全面推进城乡新貌新风建设,入城大道、寿乡大道延长线等县城基础设施相继建成,城市框架不断拉大,城镇化率不断提高。截至2015年年底,全县城镇化水平达35%;城区面积6.8平方公里,是2005年的近2倍。

  开辟了百色·巴马机场到上海、深圳、天津、广州等航线,建成了巴马至大化、巴马至平果二级公路,改造提升了景区道路,全部开通了城乡公交车,实现了乡乡通油路、村村通水泥路的目标。县长蓝海洲说:“基础设施建设快速发展,全县风貌得到彻底改善,是自治县成立60年来变化最显著、最易感受的地方。”

  数据是枯燥的,但透过数据能更真实感受巴马发展的步伐:截至2015年年底,巴马地区生产总值33.83亿元,分别是自治县成立初期、改革开放初期的950倍、134倍;财政收入2.32亿元,分别是自治县成立初期和改革开放初期的2065倍、141倍;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5.43亿元;固定资产投资达到28.61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1.9亿元。

  B 产业发展增效提质 特色旅游异军突起

  旅游,是巴马近年发展的主基调。2006年,巴马接待的游客是11万人次,而今年1-9月,数字升到334.28万人次!巴马是世界著名的长寿之乡和中国长寿之乡,据第一次至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统计数字显示,巴马百岁老人占总人口的比率都在22-31/10万之间,居国内外长寿乡之首。这片充满神奇的土地上,蕴藏着无限的生命奇迹。

  “不再开荒种木薯,山头又绿起来,加上人工造林,村后山头绿树成林。”11月12日,在巴马甲篆镇百马村坡纳屯,74岁的黄大顺告诉记者。如今的坡纳已变成“中国特色村”,村前盘阳河蜿蜒而过,翠竹成群,沿河而建的观光步道上,游客穿梭散步。

  和坡纳屯一样,一批集自然观光、家居体验、果蔬采摘、休闲垂钓于一体的休闲度假村在巴马蓬勃发展。全县已形成以龙洪、赐福湖、盘阳河沿线为中心阵地的休闲养生度假中心,东有东山瑶族风情游,西有燕洞、所略乡村游和天坑石林探险游,南有敢烟长寿文化之旅,北有那社长寿风情观光和西山红色旅游的特色旅游网络格局;全县共有国家4A级景区2个、3A级景区3个,四星级酒店2家、三星级酒店5家,旅游宾馆饭店294家,农家乐142家,总床位1.72万张。

  世界长寿之乡不仅带来旅游业的跨越发展,巴马还充分利用这一金字招牌,大力招商引资,主打绿色生态牌子,绿色养生长寿食品加工业不断增强,优质天然饮用水产业异军突起,成为巴马的支柱产业。

  特色农业经济全面提升。全县粮食作物种植每年稳定在26万亩左右,大宗经济作物如火麻年种植5万亩以上,蔬菜9万亩,桑园1.1万亩,富硒农产品10万亩以上。培育发展了10家市级以上农产品加工重点龙头企业。拥有注册商标10个,在近几年的各级农产品展销活动中获得5个金奖。

  特色工业经济快速发展。天然饮用水、长寿食品加工等养生长寿健康产业已形成较大规模。2015年,全县规模以上企业12家,工业总产值完成15.43亿元。创建巴马工业园区,规划总面积7.5平方公里,目前已进入园区的企业35家,带动全县工业总产值年平均增长35%以上。

  C 民族团结谱写新篇 民生事业持续改善

  在燕洞镇龙田村,哪户人家有红白喜事,不需打招呼,全村人都会主动帮忙;哪户人家有困难,邻里之间都会出手相助;但凡遇到村里的公共事务,各族人民都会出工出力,不落哪家。村委会副主任罗光祥说:“是民族团结带来龙田的巨变,造就了龙田精神。”

  1972-1977年,龙田村各族群众削平小山、填平山沟、搬走老村,造出田地面积近500亩,建成石砌楼房15栋。“人敢拼命,山河听令”的龙田精神响彻大江南北。

  新中国成立之前的巴马,各民族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语言习俗存在差异,民族矛盾尖锐。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自治县成立以来,巴马充分行使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赋予的各项自治权利,准确把握和充分运用各种有利政策,先后制定和修改了《巴马瑶族自治县自治条例》《关于正确处理新形势下影响民族团结问题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法规性文件,为民族自治县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

  巴马进入了民族平等、团结和繁荣发展的新时代,历史遗留下来的民族隔阂消除,民族团结得到加强。在各族人民的共同奋斗下,巴马呈现经济快速发展、民族团结进步、社会稳定和谐、人民安居乐业的繁荣景象。

  “这里以前是个穷得叮当响的山沟,现在全国各地甚至外国的游客都往这跑。”说起变化,那桃乡平林村达西屯村民组长李志芳说。达西屯的巨变,是巴马坚持不懈加强和改善民生的一个缩影。

  2011年至2015年间,巴马一般公共预算支出79.34%和新增财力的67%用于民生,民生事业持续改善,人民福祉不断提高——

  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截至2015年,全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9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5214元,分别是2005年的3.19倍和3.26倍。

  医疗卫生基础建设加强。增建医疗卫生用房2.5万平方米,是“十五”时期的3.82倍;乡村医疗机构覆盖率达100%,80%的村卫生室达到甲级标准。

  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城乡就业规模不断扩大,就业结构不断优化,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91%;新农合实现全覆盖,长寿老人补贴逐步提高。

  脱贫攻坚工作成效显著。全县贫困人口减至6万人,累计完成农村危房改造2.59万户,建设保障性住房3000套,基本实现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铜鼓之声

  管建结合,决战国旅区建设

  今后五年,巴马要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加快建设巴马长寿养生国际旅游核心区(以下简称“国旅区”),与全国全区全市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国旅区建设,要严格按照“三个管住、两个建起来”要求,抓好旅游产业发展,增强作为核心区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坚持核心景区要还景于民,管住核心景区的无序开发状态,让广大百姓和游客充分享受核心景区带来的好处,实现全民共享。坚持强化法规法治和规划,管住居民乱搭乱建,处理好景区“两违”建筑,严格依法依规处理。坚持巴马的核心价值在于良好的生态环境,管住各类污染排放,景区坚决不能建有污染的企业,生活垃圾和污水要确保达标排放。

  旅游基础设施要建起来。推动贺州至巴马高速公路尽早开工建设,争取桂林到河池经巴马至百色铁路建设列入“十三五”规划实施。积极推动百色·巴马机场培育开通新的旅游航线,完成巴马通用机场建设。争取推进乡镇公路提级改造,全面推进通村四级水泥路联网联通,加快改造重点景区旅游专线建设。加快完善旅游景区之间旅游环线道路和景区内部道路建设,增设旅游步行道和自行车道。

  服务设施要建起来。建立功能齐全、方便快捷的旅游服务体系。要建成巴马长寿养生国际旅游区游客集散中心,加快旅游信息服务中心、规范化旅游标识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抓好旅游村屯群众文明素质提升工程。

  ——河池市委常委、巴马瑶族自治县县委书记王军在中共巴马第十四次代表大会上如是说

  记者 韦鹏雁/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