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步区]大桂山林场林下经济转型发展纪实

林下种养 养林为先

  杉松混交林下种植的灵芝喜获丰收。 甘 玥/摄

  经营了些年头且尝上了甜头的林果套种、干得熟门熟路的林下育苗,都被明确不再扩大规模甚至限制发展规模——在地处桂东的大桂山林场,林下经济进军的新战场是:林下种药、林下栽菌、林下养野猪等。

  实施这样的大规模转型,是因为林场在实践中发现,“林果”、“林苗”套种成林后,不得不采伐部分原有用材林,需要以牺牲森林生态为代价。林下种药、林下栽菌、林下养野猪等新模式,却能保持森林原有状态,丰富物种多样性,增加林地土壤肥力,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丰收。

  截至今年6月底,大桂山林场累计投入1000多万元,规模实施“林药”、“林菌”、“林畜”新模式,新增林下种植面积4000亩,新增林下养殖面积1万亩。

  1

  “林药”:丰富物种多样性

  林下种药,既可充分利用森林空间与土壤能量创造新产值,又能增加森林植被,丰富物种多样性;对种植的药材进行管理,也使原有林木间接受益。大桂山林场规划在2020年前,建成5-10万亩林下中草药种植基地,以生产周期短、收益见效快的品种为主,如巴戟天、鸡血藤、穿心莲等。

  在六排分场牛场林区,形似小灌木的巴戟天,已经高约30厘米,米粒大的白色小花簇拥枝头。巴戟天性喜湿热,非常适合在雨热同期的大桂山栽种。2015年,林场争取到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资金450万元,种植巴戟天1000亩,其中林场自身种植400亩,扶持职工与农户种植600亩。2016年又分别在冬叶和清水分场桉树林、油茶林以及杂木林下种了833亩,2017年计划再种1000亩。巴戟天有药厂保价收购,以“药厂+林场+职工和农户”模式推广。

  在一个名为“龙抬头”的小山包,萌生的二代桉树林已经郁闭。干净平整的林地上,钻出了一棵棵如豆苗般的巴戟天。6年前,林场职工罗振才在这里租赁100亩林地种植桉树,每年花费大量人工除草施肥。自从在林下种上巴戟天后,不但免除了每年三次除草之累,增加生物量,保持了水土,还增加了收益,一举多得。

  头年种,三年管,第四年收,林下种植巴戟天,亩产鲜茎2500公斤,每公斤10元,每亩收入2.5万元,利润占一半——百亩林下药纯收入将是125万元。同事们提前祝贺,都称罗振才为“罗百万”。

  2

  “林菌”:菌渣基料养林地

  林下种植食用菌,采收后残留下来的菌渣基料是极好的有机肥,就地简单处理就能增强土壤肥力,改良林地土壤状态,既涵养森林又增收。

  茂密的大桂山森林里生长着野生灵芝。过去,护林员巡山,每次都能带回几朵,现在已难得一见。

  灵芝既是腐生菌,也是兼性寄生菌,对木质素、纤维素等物质有较强的分解与吸收能力,适应性较广,大多数阔叶树及木屑、树叶、农作物秸秆、棉籽皮、玉米芯等,配加适量麦麸或糠麸都可作为培养基。不过,在针阔叶混交林规模种植灵芝,尚鲜见成功先例。大桂山林场有20多万亩针阔叶混交生态林,囿于技术还迈不开种植灵芝的步子。

  2014年,附近梅花村爱捣鼓菌类的能人陈明找到林场,请求租地种植灵芝。一方有林地缺技术,一方有技术缺林地,双方很快达成合作协议,由林场出林地,陈明出技术出资金,合作种植灵芝。

  2015年春节,陈明从外地买回菌种。在松杉混交林选了5亩气候湿润、阴凉、土壤疏松、土层深厚且植被丰富的林地种植灵芝。当年夏秋季节,灵芝喜获丰收。每亩采收灵芝110多公斤,每公斤300元,亩收入3.3万元,除去3万元成本,头年净赚3000元。灵芝种下后可采收5年,后4年利润更可观:从2016年到2019年,每年每亩除去约3000元巡护费,可净赚3万多元。照料灵芝的同时,周边林木自然也得照应。

  今年3月,陈明又与林场在六排分场生态林区合作种植10亩灵芝。在现场可以看到,混交林下野草丛中,密密麻麻分布着成熟的伞形黑灵芝,“伞面”闪烁着漆样光泽。种有灵芝的地方,杉木和松树长得更快更茂盛。灵芝7月初开始采收,现在正是收获时节。

  大桂山林场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全场将采取两种方式推广林下种灵芝:一是林场全资投入,规模发展;二是与职工合作,林场提供林地和种苗,职工出人工,利润按比例分成。

  3

  “林畜”:植物动物共生长

  家畜进山林,既改变了人畜混居的传统方式,改善了乡村人居住环境,又使牲畜回归自然、半自然的生长状态,更健康更绿色。植物动物本来就适宜共生,尊重自然规律可重建生态平衡。

  东叶分场挂榜管理站的两栋三层楼房,已成为大桂山林下养殖公司办公和员工住宿的场所。

  东面小山丘的绿树下,隐约可见一溜小房子——青砖红瓦平房是家猪圈,山沟前围墙两米高的平房是野猪馆。

  清晨,吃过两碗稀饭,“猪司令”谢德华开始了忙碌的一天。他与两名饲养员,用手推车把猪饲料送到家猪圈。倒料入槽、观察进食、清理粪便,直到大白猪舒服得“哼哼”漫步后,才去野猪馆。

  野猪馆占有20多亩林地,眼下放养25头大野猪和近百头小野猪。野猪一身黑毛,根根竖起硬如钢丝,嘴巴又长又尖。白天野猪在林间吃野果野菜,晚上回来吃“营养餐”——有酒糟、糠皮作主食,又有玉米粒当零食。对森林来说,适量放养或轮牧牲畜,有利于控制杂草杂木疯长,粪便又可作为天然有机肥养育林地。

  2016年,林场对全资的养殖公司实行责任管理。通过竞标,员工谢德华成为公司经理,承担全年经营额200万元,利润50万元以上的任务。完成任务能拿到15万元年薪,否则只能拿每月1000多元生活费。

  “全年来看,可出栏大白猪1000头,收入250多万元;出栏野猪20多头,收入60万元,完成经营任务不成问题。”谢德华轻松地说。

  如今,公司正在筹备组建养殖合作社,向林场职工和周边农户提供野猪和家猪种苗,分配林区合理放养,形成统一品牌销售。整个林场拥有60多万亩用材林,扩大野猪家猪养殖空间广阔,并且将给森林增添生机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