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靠本地优势资源做足特色种养,与金融部门联手扶持特色产业发展,将老、少、边、山、库生存条件较差的村屯实行异地搬迁……今年以来,贵港市港北区以“精准扶贫攻坚年”为抓手,围绕“三年脱贫摘帽,两年巩固提升”的目标,创新思路、因地制宜,加速推进精准扶贫。据初步统计,截至6月底,已实现脱贫2618人。
1
做足特色 一乡一业创模式
“今年早稻种了16亩‘柳优香’富硒稻,企业不仅免费提供稻种、肥料,还上门收购稻谷,种富硒稻比一般的水稻每亩多增收200-300元,一年多增收好几千元呢。”还有一周就可收割稻谷,庆丰镇东碑村黄屋队村民杨少雄给记者算了一笔账。
港北区委书记韦庆强介绍,要让贫困户增加收入,必须充分挖掘山地、林地、农田、沼泽地等资源优势,再结合贫困村实际,引进龙头企业或专业合作社发展特色产业。“港北区位于中国富硒带,这是一座‘金矿’,要让它为扶贫攻坚作出贡献。”
该区同时把龙头企业或专业合作社的资源、资金、管理等优势与贫困户的劳力、场地结合起来,实现优势互补,降低种养风险,有效增加贫困户收入。大圩镇东塘村白鹤垌屯的张善海深有体会:“合作社以每年1400元的价格租了我两亩地,除了租金收入,平时到合作社干活,每月还有1000多元。”
港北区培育的特色产业包括富硒水稻、桑树、火龙果、穿心莲,饲养家禽、家畜等,为此特探索了“一乡一业”特色产业扶贫模式,即“贵城街道务工、港城镇养猪、大圩镇中药、庆丰镇富硒米、武乐镇水果、根竹镇蔬菜、中里乡瑶鸡、奇石乡旅游”。
经过近1年的运作,如今特色产业扶贫模式雏形已现,计划今年脱贫摘帽的14个贫困村全部建立一个以上合作社,共有21个;富硒早稻、穿心莲套种玉米、油茶、种桑养蚕、砂糖橘、蔬菜等种植已落实。“今年计划投资492万元开发建设奇石乡奇石村河净屯乡村旅游区,已入驻农业企业1家、种养专业合作社1个,基础设施已初具规模,有效辐射带动66户贫困户328人脱贫致富。”韦庆强说。
2
巧用信贷 贫困户“借鸡生蛋”
该区庆丰镇鹤林村三东屯贫困户许明新的两个女儿正在读大学。为给孩子筹措学费和生活费,他与妻子在农闲四处找散活干,可日子还是捉襟见肘。后来镇里帮他们办理了小额贷款,顺利加入镇里的力拓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每年可以多挣4000元。“得到扶持,有了一份稳定的收入,负担减轻不少。”
对许多贫困户来说,得到小额贷款除了入股分红,还有机会到合作社工作。家住武乐镇吉斗村的陶广铸,由于没有技术,一直没有外出务工,日常开销全靠家里的3亩地。夫妻俩把很多精力放在农业生产上,可最后发现一年辛苦劳作的收入远不够儿子上学费用,整日为生活愁眉不展。当知道村里成立了合作社后,他第一个递交申请。
针对贫困户创收困难、就业能力低下的情况,港北区创新、铺开扶贫小额信贷,与金融部门联手加大对贫困地区涉农龙头企业贷款支持力度,在贷款利率、贷款额度上给予倾斜;对于主动吸收贫困户入社提供就业、技术、服务的农业合作社,依据合作社内的贫困户的多寡适度提高授信额度并发放足额贷款,形成“贫困户+合作社+银行”的扶贫模式。
“6月2日,我们与市信用联社召开了扶贫小额信用贷款对接会,制定了小额信贷实施方案、管理办法及使用安全防范措施。目前已全部完成贫困户的评级授信,已发放贫困户扶贫小额信用贷款238户1221万元。”港北区区长黄英梅说。
3
拓宽路子 易地搬迁挪穷窝
港北区中里乡、奇石乡集老、少、边、山、库于一体,各方面条件都比较差,许多贫困户有意向搬迁,仅奇石乡有意向搬迁的贫困户就有308户,其中意向集中安置方式198户,意向分散安置方式110户。“对于异地搬迁,刚开始很多人不愿意,后来听工作队员讲,异地安置有购房补助、离城区近对找工作和孩子读书等有好处,大家都愿意搬出。”来自奇石乡桂中村平寺屯村民廖德宝说。
该区全面梳理上级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城区、乡镇、村三级联动,结合实际初步确定搬迁对象、统筹编制了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方案和实施计划,起草了易地扶贫搬迁住房补助实施方案。“现在村里很多人有钱后都在城里安家落户了,我们也不想落后,这对孩子以后的成长也有帮助。有了政府支持,大家脱贫致富的信心更足了。”中里乡三花村的覃永说,再怎么努力都过不上好生活,都是因为生存环境太差,所以他很坚定地选择了“挪穷窝”。
黄英梅介绍,该区“十三五”规划计划安置1647人,分3年安置完成,计划项目投资1.1亿元。“根竹集中安置点已落实移民搬迁对象、完成红线图、立项等前期工作,现正与农发行洽谈项目融资问题。”
该区同时加大教育扶贫力度,构建“扶贫先扶智”模式。实施贫困村学校基建项目和贫困生资助项目建设,38个贫困村学校基建项目已开工建设,5个新建项目已签订施工合同;投入培训资金4.3万元,结合产业项目,与种养龙头企业、职业学院、工业园区合作,开设7个工种28个班次,培训贫困劳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