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保县]打好精准扶贫“产业牌”

  7月5日,德保县政府礼堂里掌声雷动。“请各乡(镇)党委书记向县委、县政府递交脱贫摘帽承诺书并接受授旗……”这是该县召开2016年度脱贫摘帽推进大会,确保今年37个贫困村2.73万群众与全国人民一道同步实现小康目标。

  “德保具有得天独厚的特色农业产业基础优势,要通过‘一乡一业、一村一策’打好‘产业牌’,把特色产业变成群众脱贫致富的‘法宝’。”该县主要领导如是说。

  因地制宜,精准施策。7月盛夏,位于该县荣华乡荣华村那光屯清水河里,一群群毛儿光亮的鸭子在嬉戏,养殖户黄立叫惋惜地告诉笔者:“这里河水资源丰富,适合饲养鸭子,但距离县城较远,通屯道路不畅通,运输不方便。”

  在德保,像那光屯这样的情况很多,行路难成了制约这些村屯群众发展的首要瓶颈。针对这一问题,该县在精准扶贫工作中,首先摸清底数,因地制宜,找准定位,加强道路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努力改善发展条件,畅通交通“主动脉”,而“毛细血管”也不能堵塞。

  目前,该县80个贫困村还需要建设屯级道路125条308.6公里。为此,该县严格按照贫困户“八有一超”脱贫指标、贫困村“十一有一低”脱贫指标和贫困县“九有一低”脱贫指标以及“一村一策、一屯一计、一户一方”和“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的要求,聚焦“八个一批”脱贫路经,全面实施精准扶贫。采取机关单位定点帮扶贫困村、第一书记进驻贫困村、干部结对帮扶贫困户的方式,逐类制定帮扶方案。制作全县贫困村分布图、产业发展规划图等精准扶贫“作战图”,将扶贫目标、任务、措施、职责上墙,明确时间表,凝心聚力推动精准脱贫工作。同时,结合今年37个预脱贫村2.73万贫困群众需求,重点统筹抓好产业发展、培训就业、移民搬迁、生态补偿、教育扶持、医疗救助、政策兜底等,实现整村脱贫。

  龙头引领,激活产业。“一头黑毛猪能卖到2000多元。”广西百色红谷农业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李隆雷告诉记者,该公司在德保县有黑毛猪500头以上规模养殖基地1个,并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和“公司+基地+合作社+社员(农户、贫困户)+回收+品牌连锁店”产供销一条龙的全新产业链运营模式,与城关镇、燕峒乡、那甲镇、足荣镇、荣华乡、东凌镇等乡镇的养殖合作社或规模养殖户签订了合同,力争在2016~2017年建设年出栏5万头以上生态养猪示范基地10个,实现年出栏肉猪50万头,带动10000户贫困户脱贫目标,到2018年底全县力争发展德保黑母猪10000头,累计出栏仔猪200000头,产值8000万元以上,带动2000户以上贫困户精准脱贫的目标。

  除了特色养殖业外,该县生态乡村旅游在推进精准扶贫工作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2015年,该县旅游接待人数150万人次,是2011年20万人次的7.5倍,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1.6亿元,是2011年1.2亿元的9.7倍,年均增长52.8%。

  为了尽快帮助贫困户脱贫,该县采取以下“五项措施”精准发力,助力脱贫攻坚战。

  一是结对帮扶,精准滴灌。该县建立健全县机关干部“全员参与、领导挂村、单位包村、干部包户”的定点帮扶制度全覆盖,确定每个建档立卡贫困村由县级领导联系、1个县直单位部门、1个驻村工作队和1名党组织第一书记帮扶,形成了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帮扶单位和个人积极整合各类资源向重点贫困村倾斜,变“大水漫灌”为“精确滴管”,帮助结对村和贫困户脱贫致富。

  二是明确任务,倒排工期。按照“一乡一业、一村一策、一户一法”的工作要求,制定了80个贫困村三年脱贫方案,采取成立“指挥部”,制定“施工图”,列出“推进表”的方式,倒排工期,逐项消号,做到总体规划科学、年度计划明确、推进步骤清晰、帮扶任务具体。同时,发挥“先锋引领”,大力实施农村党员致富能力培养、劳动力技能培训、村干部创业富民等工程,着力增强农村党员带头致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能力。

  三是小额信贷,助推攻坚。创新财政专项扶贫资金使用方式,实施“特惠金融”,在产业扶贫中积极推行无抵押、免担保、全贴息的扶贫小额信用贷款,及时解决农村贫困户产业发展资金不足问题,从而激发贫困农户发展产业的热情,为当地农户脱贫增收致富“加油”。

  四是移民搬迁,促进发展。采取依托县城区、重点镇、产业园、乡村旅游、中心村安置等方式,积极推进生态移民搬迁工程。谋划好移民安置的后续发展扶持工作,依托本地资源,发动群众发展农业产业,培训就业、劳务输出等,确保生态移民搬迁户“搬得出、留得住、有保障、能发展”。

  五是健全设施,改善环境。根据贫困群众意愿,实施改善贫困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项目,村屯亮化、绿化、改厕和修建路边沟、栅栏,建设卫生室、自来水、休闲广场和活动室等,改善居住环境,整治“脏乱差”现象,改变陈规陋习。

  □岑秀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