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林县]举全县之力啃“硬骨头”“摘穷帽”

力争今年全县贫困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6200元以上,减少贫困人口7000人

  西林讯 (记者 陶汉山 通讯员 黄燕群) “十二五”期间,西林县减少贫困人口4.3万,减贫率30.5%,贫困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5400元以上,成为广西产业扶贫示范县。“十三五”开局之年,西林县定下贫困人口脱贫7000人、减贫率24.22%的“硬任务”后,举全县之力啃“硬骨头”、“摘穷帽”,从产业、金融、教育、移民等方面进行帮扶,全力推进扶贫攻坚工作。

  种养有补助,政府来帮助。近年来,该县出台了一系列产业发展扶持政策、激励措施,实施产业扶持到村到户工程,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并利用电商平台等渠道,千方百计提高贫困人口收入。目前全县沙糖桔、茶叶的种植面积分别为15.8万亩、11.83万亩,是全县15万各族群众增收的主导产业。同时,围绕产业发展,变“输血扶贫”为“造血帮扶”,引进龙头企业,推行“公司+基地+农户”等模式,带动贫困户发展沙糖桔、茶叶、网箱养鱼、麻鸭、林下养鸡等特色产业增加收入。今年该县投入1050万元,配套补助扶贫产业,采取“公司+贫困户”模式,对年度经验收脱贫的农户实行“以奖代补”。

  发展资金缺,政府帮补贴。去年,该县建档立卡贫困户6689户27230人。为加大对贫困户的金融扶持力度,该县实施金融扶贫工程,将农村金融改革与精准扶贫“联姻”,有效破解农村群众创业缺资金的难题。对于具有经营项目、还款能力和还款意愿的建档立卡户,通过传统的小额贷款、扶贫小额信贷等产品直接给予信贷支持。同时,充分利用县金融担保公司1200万元担保资金的杆杠作用,切实解决贫困农户产业发展的资金困难,稳步实现贫困农户增收脱贫。设立精准扶贫贷款风险奖补基金,将上级专项扶贫资金200万元,用于县小额信贷风险补偿,县扶贫办与县域金融机构签订小额信贷风险补偿资金运作协议,加大贫困户贷款抗风险能力。县财政安排1000万元用于支持贫困户、农户、企业、专业合作社、大户的贷款担保。

  家有读书郎,学费政府扛。今年春季开学,该县那劳镇新寨村的贫困户李素良不再为家中两个大学生的生活费发愁了,这得益于该县一系列的扶贫助学政策。“是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圆了我家两个孩子的大学梦啊!”李素良高兴地说,目前其共计获贷3.6万元。据悉,目前该县全面推行贫困户子女12年免费教育,对贫困家庭学生助学全覆盖,对建档立卡贫困子女2500人进行全程帮扶(从入学至毕业),对贫困户免费开展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初级技工培训和普通农民培训;实施“雨露计划”,对建档立卡扶贫对象就读于中职、高职、本科院校的学生和参加技能培训的青壮年劳动力进行资助。

  技术是个宝,脱贫离不了。加强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力度,确保每户贫困户至少有1人参与培训,掌握1~2门结合自身发展需求的实用技能技术。今年,该县以9个贫困村2126人贫困人口建档立卡为重点,紧密结合贫困家庭劳动力培训需求和人力资源市场劳务输出需要,对法定劳动年龄内、有劳动能力、有培训需求的劳动力,按照其创业愿望和市场需求,实施职业培训、政策帮扶,促进贫困劳动力从体力型就业向技能型就业转变、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实现就地就近就业创业、外出务工脱贫。力争2016年完成贫困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职业技能培训500人,农村创业和技能带头人创业培训100人,实现转移就业2800人。

  民政来兜底,应保都能保。足别瑶族苗族乡平木村发当屯的邓志良夫妇年老体弱,唯一的儿子又是智障人员,家庭生活困难。对于邓志良这一类脱贫难度大的群众,该县采取了民政兜底的措施。该县将丧失劳动能力、无法通过产业扶持和就业帮助实现脱贫的贫困人口,全部纳入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实现应保尽保。对缴费困难的重度残疾人全额代缴最低档次的养老保险费。该县认真落实《社会救助暂行办法》,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主线,进一步加强社会救助制度体系建设,全力编织民生保障“兜底网”,有力地保障了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