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林县]拿出硬措施 啃下硬骨头 今年誓言脱贫7000人

  茶业已成西林县扶贫开发的主导产业之一。 韦荣峰/摄

  发展特色产业、发展电子商务、做好政策配套等“硬措施”,啃下扶贫攻坚“硬骨头”。“十三五”开局之年,西林县定下贫困人口脱贫7000人、减贫率24.22%的“硬任务”后,打出组合拳。

  西林县位于桂滇黔三省交界结合部,交通不便,是集“老、少、边、山、穷、库(库区)”于一体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

  “十二五”期间,西林县减少贫困人口4.3万,减贫率30.5%,贫困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5400元以上,成为广西产业扶贫示范县。

  A 特色产业再发展

  早春时节,西林县足别瑶族苗族乡央龙村的茶山上一片翠绿。“这可是咱们致富的‘金叶子’。”3月16日,望着这一山的翠绿,凭借种茶脱贫的茶农张国忠说。

  西林种茶历史悠久,与云南形成连片的茶叶生产区;西林麻鸭,是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砂糖桔让西林获得“中国砂糖桔之乡”的称号……西林县紧紧抓住这些优势产业,助力脱贫攻坚战。

  为促进产业扶贫,该县按照精准扶贫的相关扶持政策,每年由县本级财政投入资金1000万元,用于特色产业补助。其中,对水果和茶叶种植面积2亩以上、网箱养鱼2箱以上、麻鸭养殖500羽以上的种养户,每户直补扶持资金4000元。

  同时,该县积极探索创新产业发展模式,实施“公司+基地+农户”经营模式。农户以土地入股合作社,其中农户可占合作社15%-20%的股份以及投入劳务管护,从中得到股份分红和劳务收入,逐步形成“生产在户、服务在社、公司统筹”的新型农业规模形态。在农业产业化过程中,农户经营、合作经营和公司经营有机结合,促进扶贫产业规模化发展。

  目前,该县以砂糖桔为主的优质水果种植面积达15.8万亩,茶园11.83万亩;网箱养殖1.1万箱;麻鸭出栏81.16万羽。其中砂糖桔、茶叶两个主导产业覆盖该县大部分的贫困户,网箱养鱼、麻鸭养殖成为库区群众脱贫致富的利器。目前,这些特色扶贫产业已覆盖70%的贫困户。

  B 电商兴起增力量

  今年百色市“两会”上,电商扶贫行动被列为该市扶贫十大行动之一。西林县也将该县刚刚兴起的电商,作为扶贫开发的新力量。

  柴火熏土猪五花腊肉、纯天然野生香菇、纯天然野生黑木耳……今年春节期间,这些曾经藏在西林乡下的土货,走俏电商平台。

  交通不便,一度是西林县产业发展的桎梏。如何把颇有市场的原生态土特产推出去促进扶贫产业发展,西林县瞄准了电商这一渠道。从去年起,该县组织举办电子商务青年创业培训,提升青年电子商务创业与经营能力。

  西林县“何姐土特产店”老板何星艳,在今年春节前夕,曾经创下3天销售100万元的记录。像何星艳这样经营农副产品的电商,如今已由原来的6家增加到目前的40多家,不少大学生、果农、返乡农民工等实现了就近创业、就业。电子商务促进该县扶贫产业发展的作用也逐渐显现。

  “有了电商,我们有信心让贫困人口人均拥有一亩砂糖桔。同时,培养西林生姜、茶叶、铁皮石斛等优势特产成为助农增收的产业。”西林县县长欧阳可爽说。

  C 政策配套作保障

  在啃“硬骨头”的过程中,离不开政策保障。为此,西林县结合当地实际,为扶贫开发制定了一系列配套政策作保障。

  发展资金缺,政府帮补贴。该县以被列入全区首批10个扶贫小额贷款奖补试点县为契机,创新扶贫开发工作金融服务新方式。将贫困户信息档案和农户信用信息档案结合起来,加大贫困户小额信用贷款发放力度。同时,设立精准扶贫贷款风险奖补基金,将上级专项扶贫资金200万元,用于小额信贷风险补偿。县扶贫办与县域金融机构签订小额信贷风险补偿资金运作协议,加大贫困户贷款抗风险能力。此外,县财政还安排1000万元用于支持贫困户、农户、企业、专业合作社、大户的贷款担保。

  家有读书郎,学费政府扛。今年春季开学,该县那劳镇新寨村的贫困村民李素良不再为家中两个大学生的生活费发愁了。这得益于该县一系列的扶贫助学政策。目前,该县对贫困家庭学生助学全覆盖,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进行全程帮扶(从入学至毕业)。同时实施“雨露计划”,对建档立卡扶贫对象就读于中职、高职、本科院校的学生和参加技能培训的青壮年劳动力进行资助。

  技术是个宝,免费培训好。为了让贫困户具有更强的“造血”能力,该县今年以9个贫困村2126人贫困人口建档立卡为重点,紧结合贫困家庭劳动力培训需求和人力资源市场劳务输出需要,对贫困户实施免费实用技能技术培训。按计划,今年该县将实施贫困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职业技能培训500人,农村创业和技能带头人创业培训100人。

  民政来兜底,应保都能保。足别瑶族苗族乡平木村发当屯的邓志良夫妇年老体弱,唯一的儿子又是智障人员,家庭生活困难。对于邓志良这一类脱贫难度大的群众,该县采取了民政兜底的措施。该县将丧失劳动能力、无法通过产业扶持和就业帮助实现脱贫的贫困人口,全部纳入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实现应保尽保。对缴费困难的重度残疾人全额代缴最低档次的养老保险费。全力编织民生保障“兜底网”,有力地保障了困难群众基本生活。

  精准施策打好攻坚战

  ■红城杂谈

  呈 祥

  扶贫脱贫是硬任务,各级政府已立下军令状,必须按时保质保量完成。到如今,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时间紧,任务重,在这样的情况下啃“硬骨头”,如何谨防硬啃?

  所谓硬啃,即为追求扶贫成绩,采取单纯加大投入等“大水漫灌”的方式进行扶贫。这样的硬啃,或许在短时间内会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是会留下严重后遗症,背离精准扶贫初衷。

  例如,剩下的“硬骨头”,有的是因为自然环境恶劣需要实施扶贫生态移民。在这样的情况下,不能够一搬了之而不考虑后续致富产业开发。否则生态移民虽然从恶劣的生存环境搬出,但是在新的环境下缺乏产业发展之路,最终难以“留得住”。又如,面对身体残疾、年事过高等因劳动力丧失难以脱贫的群体,往往采取民政政策兜底的方式扶贫。在这样的情况下,一定要严格甄别并控制范围。这项工作如果做得不够精准,很容易出现“应补未补”或补贴流失等现象。

  总的来说,啃最后的“硬骨头”,更要注重精准。盲目硬啃,不仅啃不下来,还会“伤着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