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富带头人李光恒正在洞好村油茶低产改造示范基地查看油茶长势。 记者 陈 强/摄
3月7日,春风和煦。
百色市右江区龙川镇洞好村的山坡上,经过低产改造的50多亩油茶首次挂果。油茶种植、甘蔗种植和劳务输出,是洞好村的三大传统产业。
“这些油茶长好了,村里又多一条致富的路子。”村党支书李光恒摸着油茶果,信心满满地说。就在今年春节前,洞好村迎来一件大事——正式“摘帽”出列,脱掉贫困村这个令村民脸上无光的“丑名”。
据悉,2015年,右江区按照《广西壮族自治区扶贫开发办公室关于审核确定2011-2015年自治区贫困村名单的通知》中的六大类23项,对辖区内40个贫困村进行综合评定,8个予以“摘帽”,龙川镇洞好村成为其中之一。
A 基础弱 制约洞好发展
洞好村距离百色市区仅60余公里,但是由于各屯分散在山间,交通很是不便。大部分屯级道路,都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泥水路,有的索性不通路。
“拉甘蔗得靠马驼,而且干活的时间用在走路上了。”洞好村六合屯村民李显康说,路不通想发展产业很难,也是受穷的主要原因。
在2010年以前,村里将近一半群众住的是危房。即使有的群众有盖房子的钱,但因为路不通,“起一栋房子的运费比建材费还高”。
此外,由于地势高,人畜饮水也是洞好村的一大难题。大部分村民饮水,要么靠挑水,费时费力;要么靠打机井用电抽水,开支不小。
基础设施落后,成为制约洞好村发展的“牛鼻子”。
为了“牵牛鼻子”,2010年开始,在对口帮扶单位自治区安监局以及当地党委、政府的支持下,洞好村开展了基础设施大会战。“十二五”期间,全村共建成并硬化了9条通屯道路、4处饮水工程、3条水利渠道,实现了屯屯通水泥路。
B 产业兴 成功“摘帽”出列
正月过后,进入甘蔗榨季。
3月7日,记者在洞好村看到,路上运送甘蔗的货车不断。以前由于路不通,洞好村每年的进厂原料蔗为3000吨左右。而今,这一数据达到了9000吨。据统计,仅此一项村民人均增收就达1400元。
路通了,信息也畅通了。村委会主任罗春光介绍,以前交通不便,村子很是闭塞。5年前,该村2800多人里,只有不到100人外出务工。在实施扶贫开发后,相关部门组织村民参加电工、建筑等技术培训,鼓励大家伙外出务工,涌现出不少能人。如那素屯村民蒋万年,带领20多名村民前往百色开展建筑安装工作,不仅自己发家致富,还让这些村民全部脱贫。“现在大家都外出务工或做生意,除了春节和农忙时节,村里很难见到年轻人了!”
2013年,支书李光恒带头采用“高接换冠”技术对油茶老树进行改造。这一改造项目,成为自治区油茶低产改造示范点。预计今年,这些改造的油茶将开始产出。仅此一项,村民将人均增收300元。
人畜饮水问题解决后,村“两委”引导34户贫困户在该村六合屯成立了恒康养殖专业合作社发展养羊项目。目前全社共养羊568只,并获右江区扶贫办以每户贫困户最多4000元的“以奖代补”资金发放至农民专业合作社账户。
而对于村里34户因病、因学而自身暂时难以脱贫的贫困户,该村一方面帮助他们纳入社会保障体系,另一方面由村集体想办法照顾,让他们不掉队。
“十二五”末,该村人均年收入由5年前的1400元增加至5996元,全村的危旧房改造也顺利完成。
C 奔小康 “摘帽不摘政策”
“‘摘帽’脸上有光,肯定高兴了!”洞好村那华屯村民罗汉平说,现在村子实现了贫困村出列让他很有自豪感。
“脱贫还不够,还得奔小康!”罗春光告诉记者,洞好村下一步将做好做优原有传统产业,把脱贫基础打实。此外,还将结合实际培育新的产业,如山羊、土鸭等特色养殖产业、香水柠檬等特色种植产业。“再过5年,洞好会更好!”
不过,这次“摘帽”出列,也让一些村民有了担忧。
“现在村里的油茶低产改造刚挂果、特色养殖才起步、甘蔗换新品种也刚刚开始进行,如果‘摘帽’后没了政策支持咋办?”作为致富带头人,李光恒说出了心中的担忧。
记者从右江区扶贫部门了解到,按照自治区相关部署,对于已经出列的贫困村“摘帽不摘政策”。即原定扶贫政策不变,投入力度不减。因此,各级部门将继续帮扶洞好村做好特色产业,促进村民致富奔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