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州县]“十二五”期间工业经济发展回顾

高歌猛进 破浪前行

  “十二五”期间,象州县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由77.12亿元增至100亿元,工业投资由17.6亿元增至28.64亿元;全县规模以上企业达66家,比“十一五”期末增加了12家。目前全县有亿元企业31家。

  “十二五”期间,象州县工业园区获自治区A类产业园区认证;志光家具实现生产车间规模、年产值、出口量“三个广西第一”;太粮米业公司成为全区规模最大、生产设备最先进、年加工量最大的大米加工企业……

  五年克难攻坚,五年砥砺奋进,象州工业经济发展快速崛起,实现了“工业强县”新跨越。五年来,象州县坚持调整型、追赶型、特色型和绿色型的可持续发展思路,坚持深入实施“工业强县”发展战略和工业发展“四大会战”,真抓实干,集聚要素,加快节奏,提高效率,优化升级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强劲推进园区建设,加快转方式、调结构,推动工业提质增效,促使传统产业得到新提升、新兴产业得到新发展、园区基础设施实现新突破,工业总产值稳步增长,三项投资不断加大,使该县经济在大力推动新型工业化过程中实现新腾飞。

  直通服务:优化工业发展环境

  2015年,签约象州县150MWP太阳能光伏发电和投资13亿元象州县150MWP风力发电两个10亿元以上项目,实现引进10亿元以上项目零的突破;先后引进桑果酒、汽车橡胶制品、芳泰纸业、天奥电梯等8家企业入驻标准厂房,标准厂房入驻率达100%,标准厂房招商居全市前列……五年来,象州高效务实服务环境吸引着大批客商前来洽谈、签约、投资项目,为象州经济插上腾飞翅膀。

  为加快培育企业上规模,该县进一步优化服务企业,围绕“抓大壮小扶微”工程和年初工作目标,有效运用项目申报、技改补助、贷款贴息、融资协调等政策与服务的激励手段,积极引导和督促企业通过加强项目建设、技术改造、联合重组等途径迅速做大规模,推动企业上规模。“十二五”期间,全县共为企业争取上级各项扶持资金达8134.18万元,投入信贷引导扶持资金达3800万元,为企业解决融资约50多亿元。

  此外,该县实行全程跟踪服务企业机制,县四家班子领导带头服务,每年开展“进百企、问百计、解百难”“三百”工程服务企业现场办公会,把全县规模以上企业分成七大类进行逐一走访,把问题解决在一线,为规模以上企业累计解决560多个实际问题。县政府开通了县长热线和县长信箱,畅通了服务企业渠道。

  “倒逼”机制:为项目落地护航

  五年来,该县把工业作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来抓,不断推进企业做强做大,加快工业化进程,培植壮大了钡盐化工、制糖综合利用、茧丝绸加工等三大主导产业和金属冶炼、特色农副产品加工、造纸、建材、林化等五大支柱产业。为创造优良的投资服务环境,五年来,象州县按照“一个工业项目(一家企业)、一名县领导、一个责任单位、一个工作班子、一个工作方案、一个倒排工期表”“六个一”工作机制,为企业提供“保姆式”的全程跟踪服务,确保企业有困难时能及时获得帮助。同时,对全县重点推进工业项目实行“三旗问效、挂牌督战”制度。采取“贴旗”形式对每个项目每月工作推进效果进行评定。设置“工业重点项目推进工程”公示牌,公示项目进度要求、月工作计划、进度,以粘贴“红旗、蓝旗、黄旗”的形式对项目每月工作推进效果进行评定。

  据统计,2011年以来,该县共引进项目248个,其中:投资1亿元以上的项目28个,10亿元以上项目5个,项目总投资259.45亿元,总到位资金211.12亿元,其中外资到位资金1.113亿美元。连续4年超额完成全市下达任务目标,年均增幅在8%以上,在全市年度绩效考评中均排名前三位。

  抢滩登陆:提升园区承载能力

  2011年,在“十二五”开局之年,县委、县政府决定对县城工业园、石龙工业园和马坪工业园这三个片区整合为象州县工业园区,规划面积由原来的7.7平方公里扩大至39.5平方公里,仅一年时间便成功打造了全区县级规模最大的A类产业园区。

  五年来,该县充分依托县内水域资源优势做文章,把“县城工业园-石龙工业园”沿河、沿线打造成“工业经济走廊”,把象州打造成为柳州的“后花园”、“柳来一体化”建设的“桥头堡”和“西江水系石龙半岛经济区”。目前,园区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温州产业园6栋标准厂房实现封顶;“三大园中园”(丝绸产业园、温州汽配产业园、“一港两园”)进入实质性建设阶段;工业园区内企业已达106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达46家,预计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62.5亿元,工业增加值21.1亿元;推进港产城一体化建设,促进工业园区与城镇建设统一规划、整体开发、协调发展,加快园区文化教育、医疗卫生、餐饮商贸、住房保障、娱乐休闲等配套设施建设已基本成型,有效提升园区承载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