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溪市]“十二五”经济:探索转型发展开创新篇章

  “十二五”期间,岑溪攻坚克难,走出一条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的跨越发展之路,综合实力持续快速提升,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城乡环境焕然一新,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经济社会实现了又好又快发展。

  调结构工业引领稳增长

  目前,岑溪已形成以有色金属采选、石材、家电电子、陶瓷、林产林化、纺织服装、家具皮革为主的县域工业体系。2014年,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426.4亿元,工业增加值占GDP的59.81%。今年1至9月,这两项数据已达到323.45亿元、92.48亿元,分别同比增长22.6%、9.5%。

  工业发展的成就是岑溪市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的一个缩影。“十二五”以来,岑溪市新一届党委、政府班子经过广泛的调查和深入的讨论研究,提出了“三个三”工业发展思路和城镇化、“三农”等工作重点,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开展“四年一工程”活动为抓手,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推进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

  “四年一工程”活动安排重点攻坚项目729个、重点产业(园区)建设项目260个,分别完成投资501.67亿元、229.5亿元;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338.58亿元(包括续建项目);建成保障性住房5566套,改造棚户区59户;分别完成新增就业和劳动技能培训7.23万人、5.87万人;扶持微型企业1220户。

  在推进“四年一工程”活动中,岑溪市成立16个重点产业(项目)指挥部,建立市领导联系帮扶企业制度,切实加强对重点企业产业的协调服务,推进产业优化升级。马路义垌、马路水平、三堡振兴、糯垌三兴四个石材加工区和糯垌新塘石材废料加工区开发累计投入资金8亿元,已有24家企业进园建设;陶瓷产业续建、新建生产线25条,建成投产22条,实现工业产值45亿元以上,缴纳税金2800万元以上;归义泽仁现代商贸物流城项目一期已完工,项目二期正在加紧建设;完成天龙顶山地公园创建国家3A级景区、吉太乡村旅游区创建广西4星级乡村旅游区和归义大坡申报梧州市旅游名村工作。

  据统计,2011至2014年,岑溪市生产总值、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财政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增长9.4%、13.8%、11.2%、20.4%、14.0 %、18.8%、11.2%、15.4%。

  今年以来,面对经济下行的压力,岑溪市坚持“稳中求进”的总基调,主动适应发展新常态,深化“四年一工程”活动,加快产业布局调整,优化服务企业流程,出台多项鼓励企业发展的措施、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各项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1至9月,该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55.24亿元,同比增长8.96%。

  全面统筹促进协调发展

  稳步推进“三农”工作。加强柑橘黄龙病综合防控和砂糖橘质量管理,实行无偿供应马尾松、油茶苗木、珍贵树种,大力扶持规模养殖业发展,抓好广西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建设。坚持“可示范、可推广、可复制”的原则,打造了以安平富宁、归义大坡、南渡社垌、梨木白护为代表的17个新农村建设示范点。积极探索“八个一”工作机制,创新垃圾处理模式,全力推动“美丽岑溪·清洁乡村”活动。

  迅速推进城镇化建设。开展一河两岸城市新区、城区雨污分流改造等基础设施建设,南环过境公路开工建设,育才路、沿江三路、滨江三路贯通,文体综合区、义昌江防洪堤、归义特色工贸强镇等建设加快,城市框架迅速拉开。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开展农村道路建设大会战,全市通建制村公路硬化率达到100%。

  统筹推进各项社会事业。加快中小学基础设施建设,岑溪职业教育、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学前教育走在全区前列。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率先在梧州开展镇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和“一元看病”、“一卡通”服务试点。做好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全市60岁以上符合条件的老人领到了基础养老金。

  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始终坚持发展为了群众、依靠群众,不断满足群众的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想方设法帮助群众脱贫致富,重点在教育、就业、医疗、公共服务等方面不断提升群众的生活水平,让人民群众共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

  “十二五”期末是一个回望历史的节点,更是一个续写辉煌的新起点。展望未来,岑溪的美好蓝图已经绘就。

  “十三五”期间,岑溪市将坚持稳中求进的总基调,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着力推进改革开放,按照自治区层面重点开发区域的功能定位和梧州市“一带两翼”南翼支撑的区域布局定位,突出工业化、城镇化引领,依托特色产业和交通优势,有序开发,逐步扩大城市规模,打造山水宜居的桂东南副中心城市和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重要基地。

  继续优化重点产业生产力布局,主要以现有产业布局基础,依托三园五区(即泽仁现代商贸物流园、西部农民创业园、鼎立新材料科技产业园,糯垌三兴、三堡振兴、马路义垌水平石材加工区、新塘石材废料综合利用加工区、大业陶瓷集中区)和交通主干线,加快形成产业经济走廊,发挥产业集聚效应,促进产城融合发展,不断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全力保障和改善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