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城县]以生态建设方式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成全国典范纪实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建设美丽宜居恭城

  近年来,恭城坚持“生态立县”战略,秉持可持续发展理念,创新环境治理机制,以最少的投入,争取综合效益最大化,不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宜居家园,走出了一条后发展地区以生态建设方式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新路,先后获得“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全国绿色能源示范县”、“第六届中华宝钢环境奖”、“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等20多项国家级荣誉。

  沼气“全托管”,破解农村养殖污染环境难题

  随着农户畜禽养殖率下降,而大型养殖场禽畜粪便处理难,农村面临沼气原料不足和污染问题。近年来,恭城大胆创新,试行农村沼气“全托管”服务工作,公司利用大型养殖场禽畜粪便向农户提供沼气原料,并提供沼气维护服务;农户向公司付费使用沼气;沼液沼渣由公司集中回收再提供给规模果园作肥料。

  “沼气全托管”使“猪—沼—果”的三位一体提升为“规模养殖—沼气托管—规模种植”模式,一举解决农村环境卫生难、大型养殖禽畜粪便处理难、家庭沼气原料难三大问题,实现了“生产、生活和生态的有机统一”。

  该县实施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目前共建成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65座,每年可处理农村生活污水85万立方米,有效改善农村水质环境。

  以沼气为纽带的生态农业“恭城模式”的生命力持续显现,既浇灌了全县48.4万亩果园,又促使全县森林覆盖率从1987年的47%上升到现在的81%,被联合国国际能源署赞为“发展中国家农村生态经济发展的典范”。

  村收镇运县处理,促进农村垃圾有效利用

  恭城通过引导农户分类处理、分类收集转运、扶持垃圾制肥厂处理等方式逐级减量,走出了一条有恭城特色的垃圾“村收镇运县处理”模式。

  借力“美丽广西·清洁乡村”及环境综合整治活动,恭城先后投入资金近1.5亿元,建成县城垃圾填埋场1个、垃圾转运站7个,为全县420个村屯增添了垃圾收集转运人力三轮车、微型钩臂式垃圾转运车、垃圾桶等一大批设备。

  该县积极引导农户对垃圾实行分类存放。适用于沼气池发酵的,直接投入沼气池;对可直接回收利用、变卖的,进行直接回收利用;对不可回收的垃圾进行定点存放。乡镇配备专职人员,定期入村收集,将垃圾统一运送到乡镇中转站,压实后再密闭转运。

  恭城积极创新垃圾处理方法,培育以垃圾为原料分类处理、制肥的企业。合作建起了神力肥业有限公司,建起一条生产能力为5万吨/年的有机无机复混肥生产线,日分类处理生活垃圾100多吨,真正实现了垃圾的变废为宝。

  生态方式打造乡土建筑,为瑶乡农村留住美丽乡愁

  近年来,恭城按照“尊重乡土建筑风貌,不改变乡土建筑形式,提炼民族元素符号”的建设原则,以生态方式整治,实施生态村屯乡土建设。

  目前正在实施矮寨、高桂及龙眼屯的乡土示范村建设,使村屯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人居环境得到有效改善,民族特色得到有效保护,乡土建筑工艺得到活态传承,成功打造“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新型农村,探索出了一种投入少、效果好、可全面推广和复制的宜居乡村建设模式。莲花朗山、西岭杨溪、嘉会豸游、栗木石头等12个古村落获得“中国传统村落”称号,数量居广西各县之最。

  恭城以列入全区城乡一体化建设试点县和城乡风貌改造示范县为契机,县、乡(镇)、村、屯齐头并进,努力改善人居环境,达到了“民族风貌凸现、生态特色鲜明、人居环境最佳”的效果,获得住建部授予的“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殊荣。

  长效管理机制,确保农村环境整治工作常态化

  恭城坚持政府主导和农民主体相结合,从落实资金、强化考核、群众参与等方面建立长效管理机制,推动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工作深入持久开展。从2013年起,县财政每年按农村人口24元/人/年拨付保洁费。

  采取“县领导挂点联系、部门(乡镇)包村捆绑负责”等有效措施,将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工作纳入乡镇、部门绩效考评管理内容,形成各级领导高度重视、相关部门协调配合、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有效机制,用制度管人管事、推动工作落实。

  积极组织全县855个自然村屯全部建立完善了《村规民约》、《保洁员管理制度》、《清洁乡村问责制度》等一系列基层环境卫生规章制度,村屯保洁员总人数达730名。村民自我管理、自我监督、自我服务已成常态。

  良好的生态环境,使得恭城各族人民幸福生活指数连年提升。2014年,恭城荣获“中国长寿之乡”称号。如今,“春天是花园,夏天是林园,秋天是果园,冬天是公园,一年四季是乐园”是恭城人居环境的真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