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大化瑶族自治县达悟村的韦阿姨一家对未来的城市生活充满了期待,包括她在内的该村14户群众都有意向搬迁到县城区生态民族新城,并已交了定金。
大化生态民族新城是该县易地扶贫搬迁与城镇化结合试点工程,预计总投资50亿元,总用地面积3158亩,规划安置1.5万户6万人。目前,项目完成投资11亿元。如此巨额资金从何而来?再造一个新城区如此庞大的工程如何实施?
该县采取政府引导、市场主导、产城结合的方法,整合资源、集中力量实施了该工程,让贫困群众“出山、进城”,以统筹城乡一体化的模式求取扶贫及城镇化工作新突破。
试点工程于2012年12月动工建设。目前,项目建成搬迁户安置公寓楼34栋,以及水、电、路、建材市场、广场等基础设施,动工建设一所中学、一所小学、一所幼儿园。易地扶贫搬迁第一批960户4804人已陆续入住,第二批893户4469人、第三批518户2566人安置房正在建设中。
政府引导,群策群力。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国家、自治区、河池市领导亲临现场视察指导,对项目的实施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和厚爱。自治区相关厅局对项目的实施给予大力支持和帮助。大化县组织全县干部职工开展了大调研活动,通过调查、走访、动员,对意愿搬迁的扶贫生态移民进行了细化,全县共有11504户46106人愿意搬迁,涉及16个乡(镇)145个村1508个自然屯。
科学规划,合理布局。项目发展整体定位为“居住、文化、商业、旅游”。该县按照“再造一个新大化”以及“基础设施完善,配套设施齐全、新旧城区功能互补”的要求,着重在基础配套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方面进行规划,根据地形地貌依山而建,各组团功能合理布局。项目建设主要包括安居工程、农民工培训就业基地、配套基础设施工程和公共服务设施工程等。
整合资源,市场运作。大化县是国定贫困县,单靠地方财力,无法实现易地扶贫搬迁与城镇化建设共同发展的目标,必须整合资源,引入资本,共同建设。该县整合了扶贫生态移民工程政府补助资金、中央及自治区拨给各部门的财政扶持资金,共同投入。截至目前,已整合各部门各类资金1.1亿元。同时,争取自治区发改委、教育厅和广西南方电网公司支持,投资1亿元建学校,投入1898万元资金解决入迁户用电问题。此外,该县引进香港·恒益集团合作开发建设,对营利性公共服务配套设施项目,通过PPP模式建设。
用活政策,让利于民。为充分调动农户搬迁的积极性,允许其保留原居住地的宅基地、林权、承包地,解决搬迁农户的后顾之忧;在户口政策上不设关卡,入迁农户可保留原籍,也可随安置办理转户手续;在教育、医疗、养老、低保、就业等社会保障方面,入迁农户与县城区居民享受同等待遇。坚持让利于民,以限价的方式框定开发商安置房售价。
同时,全县7个乡镇新建安置点8个,以不同建设方式、安置方式、搬迁方式,在全县全面铺开扶贫生态搬迁工作。在制定安置规划时,合理确定小城镇安置地点和安置方式,将集中安置与分散安置、政府安置与自主安置相结合,鼓励群众向小城镇迁移,或以土地流转的方式,自主从山上搬到山下或公路边等生产生活条件较好的区域。通过这些举措,让农户自主择居,达到移民富裕户进城镇,中等户到集镇,一般户住新村的目标,推动城镇化建设健康、可持续发展,让群众安居乐业,共享改革发展和城市文明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