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宣县]2014年“三农”工作回眸:发展生产 打牢根基

  农业、农村、农民“三农”问题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只有打牢这个基础,其他事业发展才能稳步前进。2014年,武宣县“三农”事业得到全面发展,农民人均纯收入达7731元,增长10.5%,一年来的工作成绩喜人,催人奋进。

  农业基础牢固筑立

  2014年,武宣按照“稳粮、保蔗、增菌、强林果、兴养殖”的发展思路,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核心,以科技创新为手段,以发展现代农业为重点,全面落实各项工作措施,推进该县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农业生产指标中,全县粮食种植任务完成49.65万亩,占119.78%;粮食总产量完成18.07万吨,占135.66%;甘蔗总产量完成210万吨,占102.44%;其他如蔬菜、水果、桑蚕特色产业也均完成任务。武宣荣获全区“2013年度粮食生产先进县”称号。

  去年,武宣加快农村体制改革,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指导新成立24个农民专业合作社、19个家庭农场,争取自治区和来宾市项目扶持或扶持奖励。新增土地流转面积2.2万多亩,为优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供有力保障。农业保险完成水稻政策保险0.5万多亩,完成计划指标的10.67%。

  去年,该县休闲农业、精品农业建设取得新成效,全县金葵花节举办前后共吸引游客23万人次,下莲塘村被农业部评为“中国最美休闲乡村和美丽田园”。7月,武县牛心柿喜获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广西农科院正对4个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进行编制规划。成功打造了集旅游观光、休闲农业为一体的500亩克胜大棚果蔬基地和350亩洪安水果采摘园。以东乡、三里、黄茆3个乡镇为重点的万亩红心柚生产基地在建设中。

  农村环境越来越美

  2014年,武宣在抓好“清洁乡村”建设的基础上,顺利转入“生态乡村”建设。各项工作有序开展,长效机制进一步落实,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群众思想观念得到迅速转变,农村日常保洁实现常态化、制度化,乡村面貌焕然一新。

  去年春节前夕,各乡镇筹措全年农村保洁费389.5万元,为活动的持续有效开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县财政投入乡镇农村生活垃圾转运专项经费,每个乡镇1万多元;定期开展卫生集中大整治活动;选择10个自然村作为示范村,各投入30万元进行重点建设;开展“清洁养殖”专项活动,建设标准化养殖场51个;深入田间地头顺手捡垃圾,清捡田园面积40万亩,清捡农药瓶(袋)、秧盘、薄膜等废弃物218吨;推广清洁生产技术,开展专题培训60多期,参训人员4.85万人次。

  探索市场运作,减轻政府负担。去年9月,该县将10个乡镇的农村生活垃圾清运服务工作分为两个标段,分别承包给两家专业保洁公司,由保洁公司负责农村垃圾的清运工作。

  推进“生态乡村”建设,启动“村屯绿化”专项活动,该县共完成17个自然村的“村屯绿化”工作,占任务的113.33%。建立县级水质检测中心和实施农村环境连片整治项目;水利渠道硬化55公里,道路硬化125条共132公里。

  农民收入稳步提高

  武宣有36个贫困村,去年提前完成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任务,共投入资金139万元建设屯级道路4条、桥梁1座。产业开发项目方面,主要发展油茶种植4000多亩。此外,在金鸡乡马王村种植莲藕70亩,在思灵乡灵池村种植莲藕330亩,在东乡镇洛桥村等3个贫困村养殖竹鼠1104只。

  该县完成扶贫对象精准识别和建档立卡工作,识别出贫困村45个,精准扶贫户21502户70627人,并按上级要求全部完成联网运行。该县全年投入扶贫资金9万元,开展农民实用技术培训班12期,共培训贫困村农民543人次。此外,对普通高校本科学历教育、职业学历教育发放资助金。

  目前,36个贫困村农民人均收入由2010年年底的2136元增加到2014年年底的4600元,增长115.4%,村域经济发展后劲明显,农村带头人带领大家一起发展林下经济,种养业发展迅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