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至上——记山东省寿光县原县委书记王伯祥

  冬暖式蔬菜大棚:一根黄瓜带来的改变

  夏天是草,冬天是宝。虽已种菜千年,但一到冬天,寿光人吃菜仍只能靠贮藏。

  铁律真的无法打破吗?

  改变,缘自一根黄瓜。

  1988年腊月廿八下午,准备下乡的王伯祥刚要动身,三元朱村党支部书记王乐义闯了进来。

  “我给您带来一样东西。”王乐义从背后拿出一根顶花带刺的鲜黄瓜。

  “哪来的这玩意儿?”王伯祥一惊。

  “东北的!”王乐义一个做蔬菜生意的堂弟打听到,大连瓦房店市瓦房村一位叫韩永山的师傅,冬天不生炉子就能种出黄瓜来。

  种黄瓜不用生炉子!王伯祥眼里一下子放出了亮光:“这不是黄瓜,是黄金呀!东北能种,咱们也能种!”

  寿光传统蔬菜大棚主要靠生炉子保温。一个大棚按5吨算,全县8万个大棚一冬天至少烧40万吨煤。成本太高不说,还污染环境,不划算。

  “把韩永山请到寿光怎样?”王伯祥和王乐义商量。

  “我试试吧。人家不来,咱也不能绳捆索绑啊!”

  “不是试,是必须!让他尽管开条件,一切由县里兜着。他一来,价值就大了去了。”

  “那,他就是一座山,我也搬来!”

  1989年5月,王乐义果然把韩永山请到了三元朱村。王伯祥立马赶来:“从今往后,三元朱就是你的家,寿光就是你的家!”

  韩永山,这个从来没被如此看重过的东北汉子,当场红了眼圈。

  听说搞不生炉子的过冬大棚,大伙儿说啥也不相信。任凭韩永山再怎么保证,就是没人接茬。一个大棚六七千元,在当时的农民眼里,可是天文数字呐。

  关键时刻,王伯祥和镇委书记李培吉前来打气。

  “不就是几万块钱吗?没有什么大不了的!”王伯祥向王乐义面授机宜,“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党员和干部。”

  “挣了钱是村民的,赔了钱是镇里的。镇里还不起,还有王书记,还有县委,你甩开膀子干好了。”李培吉当场拍胸脯。

  两天以后,王乐义的电话来了:17名党员报名,一人一个大棚。

  1989年8月10日,17座新式大棚出现在齐鲁大地上。眨眼间,大棚里钻出了绿芽芽……

  腊月二十五,三元朱村的田野里响起了鞭炮声——黄瓜开摘了。

  水嫩嫩的鲜黄瓜运来时,寿光县城沸腾起来。5元,8元,10元,12元……价格一路飙升。

  这下子,菜农们不需再做任何思想工作,没建的争着建,建了的上新棚……

  可就在这时,难捱想家之苦的韩永山产生了归去的念头。

  为了解决韩永山的待遇问题,县委专门召开常委会。会议结果出乎意料:奖励韩永山现金8万元,120平方米住房一套,配备专用北京吉普车一辆,全家四口户口迁到寿光并“农转非”。

  寿光一下子炸了锅。

  要知道,那时,一个干部年收入不过几千元,县委书记、县长都住平房,好多干部职工一家老小挤住一间小房子。况且,奖给韩永山的,还是全县第一批商品房中最好的一套。

  县里局长、乡镇党委书记下乡进城,都是骑自行车,县委书记、县长的车都十分破旧。韩永山的北京吉普不但崭新,连车号都是一号。韩永山老婆孩子一家四口不但“农转非”,女儿还安排了工作。这可是极高的待遇啊,远的不说,王伯祥的妻子自己还是农业户口呢。

  王伯祥特意嘱咐工作人员:“只要韩师傅来找我,不管我多么忙,就是我正在开会,正在讲话,也要先接待他。”

  在寿光四年,韩永山坐着那辆北京吉普,穿梭在全县22个乡镇、640个村庄之间,平均每天跑四百多里路。大棚出现技术问题,他随叫随到:“伯祥书记这么高看咱,咱得对得起人家!”

  1993年夏秋之交,疲累的韩永山倒下后再没爬起来:他已肝癌晚期。得知消息,已调任潍坊市副市长的王伯祥很快赶到医院,两双大手握在一起。

  一个说:“谢谢您来看我,我终生不忘的好书记,好兄长……”

  一个说:“您是为寿光的大棚累病的。您一定撑得住,病好了到我家过年。”

  1993年11月28日,细雪飘落中,42岁的韩永山化作寿光一座永远不倒的大山。

  伴随三元朱村的成功,全县推广冬暖式大棚提上日程。

  1990年腊月二十五,各乡镇数字汇集上来,王伯祥眉开眼笑:全县将建大棚5828个。他郑重向全县宣告,寿光县“小康”的路子就从大棚起步,“穷寿光”的历史能不能改写,在此一举!

  以最快的速度,韩永山的大棚种植技术在全县农村普及。

  1991年,冬暖式大棚、弓棚菜、露地菜,覆盖了寿光南部半壁江山。曾经温饱不保的20万户寿光农民,户均收入达两万多元,全县城乡储蓄余额超过60亿元。

  ……

  寿光人说,没有他,没有当初他打下的好基础,寿光不会有今天。

  他却说,为官一任,只为“人民至上”,别无他求。

 4   首页 上一页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