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地区如何大修水利

贫困地区如何大修水利

新宁县高桥镇金蚕村5组,环山水渠——唐家水圳竣工后,铺上一层薄膜防止霜冻。

  [样本]

  山区,溪河陡涨陡落,山洪、旱灾频繁,水利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作为国家连片特困地区——武陵山片区重点扶持县、湖南省第一轮特色县域经济发展重点县,新宁县“点燃”农民群众大修水利的热情,正在打响一场规模空前的水利攻坚战。

  [调查]

  越是贫困地区,越要修水利

  高桥镇低坪村,由于山丘起伏,有不少坡地。一遇山洪,土壤表层被一层层剥去,成了“跑水、跑肥、跑土”的“三跑田”,粮食产量越来越低,经常是“种了一坡,收了一斗,煮了一锅”。

  正月初七,农村仍然四处弥漫着春节的气息。低坪村“坡改梯”项目施工现场,却是一派火热的建设场景:一台台挖机将坡地铲成梯田,许多村民忙着培土整地,600亩梯田已现模样。

  村支书黄瑞华说,得抓紧时机,把“三跑田”变成“三保田”,还可赶上早稻这一季。

  新宁县位于衡邵干旱走廊腹地,干旱缺水正是当地长期贫困落后的重要原因。

  越是贫困地区,越要修水利。今年初,新宁县委1号文件专门锁定水利主题,打响水利攻坚战。该县明确,按当年土地出让总收入的2.5%计提农田水利建设资金,专项用于农田水利建设;县财政筹集奖补资金,对村级开展农田水利建设实行“以奖代补、先建后补”。

  越是干得好,越要奖到位

  财政奖补政策,“点燃”了新宁县农民群众大修水利的热情。

  在罗源水库(小二型)下游,飞仙桥乡五福庙村数十名村民正在修建左干渠。村支书李贤高告诉记者,2011年,罗源水库除险加固后,年年蓄满水,但下游左干渠由于泥巴都盖满了渠道,去年抗旱时只能望水兴叹。

  今年春节前,趁着村民都回家了,村里先召开组长会,再由各个组长召开村民会,决心集中一个月时间,把罗源水库左干渠修好,可灌溉1300多亩农田。1300米长的左干渠,如今施工过半,预计总投资14万元左右,县里按50%奖励7万元。

  在高桥镇金蚕村5组,一条环山水渠——唐家水圳,已铺上一层薄膜。驻村干部陈力介绍,这条水圳刚刚修好,盖薄膜是防止霜冻。水圳长1100米,216亩农田受益。5组村民按受益农田每亩200元筹资,总投资20万元。5组新塘,淤泥都齐地面了,最近一二十年都没装过水,“一个碗,变成了小碟子”,导致农田易涝易旱。去年冬天,村民们对新塘清淤扩容,平均挖深4米,可蓄水4000立方米。

  “奖补政策会兑现吧?”看到副县长肖义,村民们问道。“放心,越是干得好,越要奖到位!”肖义说。

  越是建得多,越要管得好

  农民积极性空前高涨,水利工程越建越多。据新宁县水利局统计,截至1月底,全县已投入1.58亿元,完成水利工程7725处,移动土石方672万立方米,投入劳动工日760万个,23座水库除险加固,清淤、防渗237公里渠道,整修山塘1030口。

  农田水利工程越是建得多,越要管得好。新宁县发挥群众主体作用,鼓励成立农民用水户协会,管理众多而分散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每建成一个农民用水户协会,县财政给予1万元运行经费补助。

  马头桥镇,属于衡邵干旱走廊最干旱缺水的乡镇。2013年11月,以秋苔坝为供水水源的红旗村、马头桥村、双江村3个村,联合成立农民用水户协会,并对两条斗渠、3条农渠进行清淤疏浚,1200亩实现“旱能灌、涝能排”。

  而在新宁县“小农水”项目区马头桥镇、丰田乡,也是一边修水利,一边建农民用水户协会。项目建成后,两个乡镇可恢复、改善和新增灌溉面积2.7万亩。新宁县水利局局长蒋兴元说,项目区将成立3个农民用水户协会,项目竣工验收后,全部移交给农民用水户协会,由协会负责后期运行管护,并落实灌溉设施维护、灌溉用水、水费征收、民主理财、民主监督等各项制度,确保工程长效运行,村民长期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