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长征讲坛讲述伟大的长征与伟大的长征精神

  近年来,各地区各行业在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有关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的重要指示精神的实践中,长征文化备受重视。其中全国文化长征组委会、中国长征精神研究院筹备理事会、《马克思主义文化研究》编辑部、《中国长征精神研究》编委会、《文化长征》编委会本着“讲好红军故事 弘扬长征精神 传承红色文化”主题,结合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实际,2020年10月开设“文化长征讲坛”,创新了宣讲和弘扬长征文化的形式。11月1日,全国文化长征组委会等在甘肃定西文化长征基地举办的网络“文化长征讲坛”,邀请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广西著名党史专家、广西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自治区党校基地办主任何成学研究员主讲的“伟大的长征与伟大的长征精神”,成为参与视频研讨的文化长征专家学者和志愿者的热议关键词。

  何成学研究员指出,“长征”不是一个现代词语,早在唐宋诗词中就有之。但中国共产党在土地革命时期所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则创造了人类史上的奇迹,使“长征”一词成为“世界语言”“英雄创世纪”的伟大人文精神,因此可称之为“伟大的长征”,在伟大的长征实践中所磨砺和锻造出来的精神,也就成为伟大的长征精神,集中体现了我们党和红军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气神,是我们走好新长征路的精神动力。接着他从三个方面详细讲述了“伟大的长征与伟大的长征精神”这个主题。

  首先,何成学研究员从红军和红军伟大长征的历史背景入手,向文化长征讲坛听众详细介绍了长征的基本情况、长征的基本内涵、长征中具有重大影响的十件大事等,勾勒出了红军长征的全貌。他指出红军大致经历了国民革命军、农民自卫军、工农革命军、工农红军到红军、中国工农红军等称谓过程,红军长征的全称应当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称谓大致经历了“突围行动”——“西进”——“西征”——“长征”(“万里长征”“二万五千里长征”)等称谓过程。对于是什么时候开始叫“长征”,过去较为普遍说法是1935年5月,朱德在川西最早使用“长征”,但实际上1935年2月,红军总政治部在黔北就已经使用了“长征”一词。关于红军长征的原因,何成学研究员指出,过去多归因于“左”倾教条主义导致的第五次反“围剿”作战的失败。但这只是原因的一个方面,需要从政治、经济、军事等层面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比如在经济方面,敌人的经济封锁造成苏区物资短缺,党内“左”倾政策则使苏区工农业生产发展受到限制,庞大的军政人员超过了苏区的负荷能力。

  其次,何成学研究员概述了伟大长征的历程阶段,并从数字视角分六个层面对伟大长征的内涵进行了系统解读。一方面他提出,波澜壮阔的伟大长征大致上可以分为长征准备、长征失利、长征转折、坚持北上和南下分裂、发展巩固和南下受挫、大会师长征胜利等六个阶段。另一方面他认为,红军长征不是简单的突围、转战、打仗,有着更丰富的内涵。他主要从数字视角分“3+1”的长征队伍、长征出发地多元、“长征”概念和长征目的地的不断变化、三个方面的斗争、历经十多个省六万五千里、长征中走出了一大批党政军领导干部等六个层面进行解读。与此同时,何成学研究员还概括了长征中具有重大影响的十件大事:湘江战役、遵义会议、四渡赤水、飞夺泸定桥、巴西会议、俄界会议、直罗镇战役、瓦窑堡会议、康道炉战役、三大主力会师。其中湘江战役是中央红军突围以来最壮烈、最关键的一仗,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直罗镇战役为中国革命的大本营放在陕北打下坚实基础,三大主力会师为红军长征胜利结束的标志。

  再次,何成学研究员从多个维度系统阐述了伟大长征精神的思想内涵、具体体现和历史启示问题。他认为长征精神具有十分丰富的思想内涵,从不同的视角观察,可以有不同的归纳、概括。但在多种论述和表述中,对长征精神基本内涵的认识是高度一致的,那就是: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忘我牺牲精神;敢于战胜一切敌人而不被敌人所屈服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顾全大局、紧密团结的集体主义精神;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的艰苦奋斗精神;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走自己道路的求实创新精神。同时,何成学研究员强调,我们在新时代弘扬伟大长征精神,必须要牢牢把握习近平总书记从国家民族和全人类两个层面所概述的伟大长征精神的内涵要求。在国家民族层面,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在人类层面,红军长征是20世纪最能影响世界前途的重要事件之一,是充满理想和献身精神、用意志和勇气谱写人类史诗;长征迸发出来激荡人心的强大力量,跨越时间,跨越民族,是人类追求真理和光明而不懈努力的伟大史诗。正如美国友好作家哈里森在《长征 —— 前所未闻的故事》一书中所说,红军长征“证明了正义无挡的世界客观规律,证明了人类的精神一当唤起其威力是无穷无尽的。”

  何成学研究员认为长征精神有理想科学、信念坚定,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独立自主、唯实创新,顾全大局、紧密团结,为了群众、依靠群众等5个方面的具体特征,既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本色,蕴含着丰厚的党性素材,又展示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为我们在新时代长征途中增强开拓前进的勇气和力量。与此同时,何成学研究员还指出,长征的胜利和长征精神给我们深刻启示:一是要注意防止党内的“左”倾错误。无论是革命、建设还是改革,既要注意反右,更要注意反“左”。二是崇高的理想信念具有巨大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必须始终保持崇高的理想信念。三是艰苦奋斗是我们党和人民军队的政治本色和优良传统。这是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精神支柱。四是要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这是一个直接关系到我们党和国家的盛衰兴亡的问题。五是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党的坚强领导。这是我们走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新长征路的根本保证。

  何成学研究员总结说,长征不仅属于中国,而且属于世界,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留给人类的宝贵财富,是中华民族不倒的精气神。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当代中华儿女的新长征。

6fbf3bd62208a48fa97a101e882d832.png

  资料图

  有湖南、广东、山东、甘肃、陕西、宁夏、内蒙古、湖北、江西、黑龙江、新疆等十多个省区的文化长征研究者和志愿者参与了这次研讨视频会议。

  视频研讨会认为,此次红色文化讲堂,不仅使文化长征研究者、志愿者的听众们更深刻地体会到“长征精神”,真正感受红军对理想信念的执着和坚定;让文化长征志愿者的听众们认识到,要通过听文化长征堂课补充长征知识,外行变内行,方能做好文化长征志愿者行动;还要更让我们特别是青年一代认识到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应该像当年红军一样,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不畏惧各种困难,勇于在实践中成长,完成我们自己的新长征。

  山东听众,文化长征讲坛主持人,中共中央组织部博士服务团成员,全国文化长征组委常委、理论部副部长傅强博士指出,这次文化长征讲坛是全国文化长征组委会等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掘好、利用好丰富文物和文化资源,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传承革命文化、发展先进文化等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的重要举措,是讲好长征故事、弘扬长征精神的文化工程。何老师的精彩演讲为推动文化长征这项工程的进行做出了广西贡献,展现了广西文化长征研究者的新时代担当与新作为,让我们懂得长征不仅是党史上的重大事件,也对中国乃至世界产生了重要的政治、社会和文化影响,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留给人类的宝贵财富,是当代中华儿女走好新长征之路的精神食粮。

  湖南听众、文化长征发起人、全国文化长征组委主任罗范懿指出,讲座大体两种类型:学术型、演说型。这是一堂知识含量较大的典型学术型讲座。何老师回答了许多关于研学长征的概念上的基本常识问题,比如长征、红军、红军长征、二万五千里长征、六万五千里长征、长征出发地的多元性、为何没有红三方面军、长征精神侧重点不同的多种表述方式、内涵分析等常识问题。长征的基本常识,我们志愿者都应该掌握,作为文化长征志愿者,先要当内行,更要成为半个专家,这样方能当好文化长征的志愿者。

  广东听众、全国文化长征组委常委、理论部副部长卓尚栋等认为,何老师说得好,长征是凝聚民心的最合适的工程, 应该成为中国意识形态的重要构成部分。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党内主题教育非常及时,也非常准确。所有党政干部应该自觉对标长征,对标长征精神。这次讲座很宝贵,何老师的讲座展示出了文化长征研究的学术水准和新时代新作为。

  黑龙江听众程刚副教授以及湖南听众郭展月、甘肃听众张云、陕西听众裴光琪、宁夏听众王俊、江西听众刘光平等认为何老师的演讲知识量很大,表明他坐得住冷板凳,肯下苦功夫,沉下身去研究红军长征历史。也只有这样,文化长征研究者、志愿者才能以长征精神书写好长征、描绘好长征、反映好长征和讲解好长征。

  新时代讲好长征故事要有充分的文化自信和责任担当。一方面,长征文化源于中国,辐射世界,意义重大,对此我们必须要有充分的文化自信。另一方面,长征精神虽然在国内不断得到弘扬和传承,但在国际传播方面尚有较大空间。因此,如何提高讲故事的能力,讲好伟大的长征和伟大的长征精神故事,是新时代文化长征研究者、志愿者的责任担当和作为体现。

  (作者系当代广西杂志社副社长、副总编辑,编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