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金学: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业助推乡村振兴

  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举措。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近年来,广西各地积极发挥农产品种类多、产量大的优势,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初步形成了蔗糖、粮油、果蔬、现代中药、畜禽产品、水产品等一批特色农产品加工产业带。但与先进地区相比,我区农产品加工业存在层次水平不高、产业链条较短等短板,特别是在精深加工方面存在较大差距。广西是农业大区,要实现乡村振兴,关键是把农产品加工业做大做强。必须把握规律、顺势而为,抓住关键环节、核心问题精准发力,通过抓好规划引领、龙头培育、品牌创建、共享发展,持续做优产品、做强产业、做响品牌。

  突出规划引领,在优化加工产业布局上下功夫。农产品加工业是农业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是促进乡村振兴发展和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支撑力量。当前,一些省份结合谋划农业“十四五”规划,出台相应的农产品加工产业布局规划,对优势农产品实行生产力布局和生产结构优化调整。从总体上看,我区农产品加工业布局还比较分散,加工产能与主产区、加工与上下游脱节等问题比较突出。我们要学习借鉴先进地区经验,加强规划和政策引导,着眼中长远发展,从提高区域经济效益的角度出发,综合考虑全区各地农业资源禀赋,全力打造区域特色产业,促进区域产业差异化发展。抓好《广西农产品加工业提升发展规划(2018-2022年)》落实落细,引领全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确保农产品加工产业规划与全区农林牧渔生产发展规划、基地建设规划相衔接,并与农产品仓储、物流、电商布局相配套,形成各大产业相互协调、相互依托、相互促进的新格局,打造高质量的农产品加工业生产体系。

  培育龙头企业,在延长农产品产业链上下功夫。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关键靠主体。今年7月,农业农村部印发的《全国乡村产业发展规划(2020—2025年)》提出,要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队伍、培育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当前,我区年销售收入2000万元以上的规模农产品加工企业1900多家,年销售额亿元以上的农产品加工企业358家,但全区农产品加工转化率仅为57%,农产品精深加工领域“留白”较多。加快提高全区主要农产品加工转化率,必须狠抓龙头企业培育,抓好产业链延长工作,推动前端向原料基地延伸,后端向精深加工拓展,实现初加工和精深加工转型升级,确保广西农产品“应加工、尽加工”“宜精深、必精深”。要大力推动业态升级,鼓励引导绿色食品业与冷链物流、电子商务、中央厨房、文化旅游、金融服务等有机结合,催生更多的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提高龙头企业的综合效益。

  创建特色品牌,在增强农产品竞争力上下功夫。近年来,我区积极探索并初步形成了农业品牌目录制度体系,推出“广西好嘢”品牌总标识,成为全国率先建立农业品牌目录制度的省(区)之一。截至目前,已累计发布“广西好嘢”农业品牌199个,全区农业品牌总产值达656.7亿元、品牌价值超1500亿元。美中不足的是,“桂”字品牌的文化内涵挖掘还不够深入,绿色、富硒文章讲得还不够精彩、出彩。下一步,要继续大力培育“桂系”农业品牌,重点实施“桂品出乡”及“老字号”振兴工程,讲好农业品牌文化故事,充分展现勤劳勇敢、悠久的壮乡农耕文化,打造一批富有文化内涵和蕴藏精彩故事的广西特色农产品品牌。围绕做强“富硒品牌”农业,发挥广西富硒资源优势,打造一批在全国具有较大知名度的“桂”字号富硒农产品品牌,走有广西特色的品牌创建道路。

  强化共享发展,在创新利益联结机制上下功夫。“基在农业、惠在农村、利在农民”,是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业的内在要求。从一些地方农产品加工的实践看,农产品加工企业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松散,没有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共同体。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建立稳定的契约关系和构建科学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加快推动农业向机械化、规模化、组织化、集约化和智慧化方向发展,实现企业做大、农民增收、利益融合、链条延伸的多重效应,让农产品加工业壮大发展更好惠及农民。近年来,兴业县积极优化政策设计,推动支农资金分配、涉农企业扶持等向有利于农民分享增值收益的加工企业主体倾斜。通过建立“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村民合作社+扶贫产业园(基地)+贫困户+保险+购销平台”和“农产品加工企业+扶贫车间+贫困户”产业发展新模式,将农民特别是贫困家庭劳动力安排到产业组织和产业链中,实现共享产业链增值的收益。

  (作者为兴业县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