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广西工业高质量发展的发力点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一系列决策部署,要求我们全面权衡,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善于从眼前的危机、眼前的困难中捕捉和创造机遇,努力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工业兴则百业兴。后疫情时期,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深刻变动、趋于重塑,危和机同生并存,克服了危即是机。只有紧紧抓住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重大机遇,把推动工业高质量发展作为培育壮大新动能、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的主引擎,作为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的关键举措,全力以赴“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才能稳住经济加快恢复、持续向好态势,稳住经济基本盘,为打赢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两场硬仗、夺取双胜利提供有力支撑。

  抓好产业链条延伸,促进全产业链发展

  长期以来,广西工业发展对资源消耗过度依赖,形成了以糖、铝、锰、水泥、茧丝绸、林产林化、碳酸钙等传统资源型产业为主的工业结构。这些传统资源型产业大多集中在产业链的上中游,产品附加值低,环境污染大,资源消耗高,可持续发展能力较低。传统资源型产业占比高,转型升级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在现有产业的基础上,加快产业链条向下游延伸,依靠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大力发展下游产业和配套产业,形成上中下游衔接配套的全产业链。同时,注重发挥行业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引导企业围绕行业的主导产业、关联配套产业聚集发展,加快形成主导产业突出、配套产业丰富、产业附加值高、环境资源友好的全产业链体系。

  强化科技创新支撑,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战略性新兴产业代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方向,是培育新动能、新优势和提升竞争力的关键领域。紧紧抓住新一轮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分工重塑的重大机遇,加快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强化科技创新,在智能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等领域,实施一批重大工程项目,促进现有产业转型升级,打造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加快完善科技管理体制、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技术市场体系,深化政产学研用合作。主要依托大型企业、行业领军企业,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中心和协同创新平台,集中优势资源、优势力量突破关键领域核心技术。扶持高新技术企业做大做强,培育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创新型领军企业,抢占发展制高点。

  推动产业融合发展,构筑工业发展新优势

  融合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规律,也是时代发展大势。只有紧跟市场需求,通过产业融合不断培育发展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才能构筑工业发展新优势。

  推动工业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紧抓国家“新基建”机遇,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工业企业中的广泛运用。开展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集成创新,在汽车、机械等行业率先推广工业互联网平台应用,实现跨企业、跨地区信息交互,支撑关键产品追溯、供应链管理、智能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加快制造、服务和生产环节数字化,发挥人工智能在工业转型升级中的引领作用,积极开展试点示范,在工业生产、工艺优化、节能降耗、运行维护等技术成熟领域推广一批成熟解决方案。

  推动工业和服务业深度融合。加快价值链向前端的研发、设计和后端的物流、金融、营销、检验检测、售后服务、信息增值服务等环节延伸,构建全生命周期管理模式,力争在传统产业分类边界形成更多新的产业和业态。

  推动工业和城市深度融合。依托广西重点工业园区,扶持发展电商物流、服务外包、商务会展、科技金融等业态,促进产城融合发展。

  扩大高水平开放,聚合工业发展新动能

  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导致落后。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以对外开放的主动赢得经济发展的主动、赢得国际竞争的主动。围绕加快构建“南向、北联、东融、西合”开放发展新格局,在招商引资、招财引智上下更大功夫,积极向先进生产力靠拢,为工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加快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依托区位、语言、文化、习俗等优势,推进“湾企入桂”,吸引大湾区产业向广西转移,积极引进培育先进制造业、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医药等产业,补齐广西工业短板。重点聚焦工业行业强链补链项目,加强与大湾区重大项目和产业精准对接,推动专业化承接。出台与大湾区工业合作实施方案,依托临近粤港澳大湾区的桂东地区,加快承接平台和要素保障机制建设,不断增强我区承接大湾区产业转移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深化以东盟为重点的开放合作。以中国(广西)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为契机,吸引一批国内外行业龙头企业到自贸试验区设立面向东盟的总部(基地),共同开拓东盟市场。创新产业合作机制,以中马产业园和中国东兴、凭祥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等对外开放平台为重点,不断深化产业合作,构建高水平开放型工业体系。紧抓东盟国家在基础设施建设和制造业发展等方面的旺盛需求,深化国际产能合作,加快广西工程机械、汽车、钢铁、电力等优势产业产品出口东盟。

  加强与西南中南地区的开放合作。以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为契机,优化现有工业园区布局,做大做强现代工业,发展枢纽经济,增强腹地产业支撑,不断增强通道聚集能力。与四川等通道沿线省区共建一批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产业合作园区,在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先进材料、能源化工以及军工等方面加强合作,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发展。

  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提升工业发展质量效益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理论和实践都证明,市场配置资源是最有效率的形式。必须加快要素市场化改革,破除阻碍要素自由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扩大要素市场化配置范围,大幅提升工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深化推进电力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电价形成机制,建立灵活的工业企业电力价格定价机制,有效降低企业用电成本。

  保障重点工业项目建设用地。统筹安排年度土地利用计划指标,适度向工业建设用地倾斜。鼓励采取长期租赁、先租后让、租让结合等多种供地方式,减少占地规模,缩短占地年期,降低企业用地成本。引导社会主体规范运用产业用地政策,增加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创业平台等产业用地供给。

  优化资本要素市场配置。构建多层次、广覆盖、差异化的金融机构体系,更好满足不同类型企业多样化的金融需求。推进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引导金融机构扩大信贷投放,降低融资成本,加大对小微企业、民营企业的支持力度。完善融资结构体系,增加直接融资占比,加快把我区的工业龙头企业培育为上市后备企业。

  培养和引进各类人才。全面落实人才政策,做好各类专业化人才的培养、引进和使用工作,为工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有力的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撑。

  营造一流营商环境,为工业经济发展提供优越条件

  营商环境是企业生存的土壤。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全球产业格局趋于重塑,对广西工业发展,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只有积极营造良好营商环境,才能吸引资源要素、激发投资热情,凝聚工业发展力量。

  打造精准高效的政务服务。持续创新服务方式和审批模式,精简优化办事手续,为重大工业项目建设提供全生命周期、全流程、全要素的高效便捷服务。

  进一步加强政务信息整合。加快接口开放,打破信息孤岛,构建跨部门、跨系统、跨业务的一体化数据资源体系,全面提高政务服务的时效性。

  落实企业减负降本政策。全面落实国家大规模减税降费政策,细化优惠政策,出台可执行的操作措施,不断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降低企业负担。建立企业重大问题跟踪研究机制、预防资金拖欠机制、违规涉企收费联动处置机制,为企业降本增效提供有力保障。

  推进诚信体系建设。强化法治建设,加强宣传教育,建设诚信社会,积极营造“知信、用信、守信”的社会氛围。

  (作者为广西宏观经济研究院高级经济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