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要留住“乡村味道”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习近平总书记念兹在兹。但近年来,在乡村振兴过程中,屡屡出现地方建设偏离主轨的现象。结果是,崎岖朴实的青石板路被冷冰冰的水泥覆盖,展现丰收成果的晒场换成实用性不强的大广场,堂前屋后那枝繁叶茂的树木遭受园林式的修剪。这些乡村的建设并不是完全错误,却脱离了乡村实际、破坏了乡村本来的自然风貌和文化积淀。

  乡村振兴,是在发展动力和经济发展速度上与城市看齐,并非是在所有部件建设上与城市一模一样。乡村需要有乡村的味道,乡村振兴要留住乡村味道,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才是乡村振兴的应有之义。甘肃乡村旅游巧打“土味”牌,用陶罐垒起的墙体、嵌在墙上的木船、活灵活现的雕塑“吹糖老人”、记录历史变迁的旧式马车……村在景中,人在画中,每一寸土地、每一条巷道、每一处景观,都能勾起童年的回忆。这才是很多人心中乡村印象的最好呈现,也是很多城里人追逐农家乐旅游消费时渴望体验、感受到的内容。

  乡村振兴要留住“乡村味道”,必须坚持以农业为基础的发展定位。乡村是农耕文明的载体,具有不同于城市的气质。各地农村风格各异,不同的地貌特征、建筑风格、饮食习惯和民俗活动,构成了华夏大地浓墨重彩的底色。乡村的发展,来自对农业功能的拓展,农业的多种功能体现在不仅能通过农产品供给来“养胃”,还能通过乡村旅游来“养眼洗肺,解乏去累”。理想的状态是,从农业这一基础出发,通过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带动特色种养产业发展,形成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好局面。

  当然,“乡村味道”不仅仅体现在村容村貌上,还包括乡风民俗。乡风民俗是农村乡土人情的最好体现,强化农村原生态文化的建设与传承,弘扬优秀的礼仪文化、农耕文化、民俗文化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等,避免把过多的现代化元素或城市元素引入农村,让“乡村味道”多些“文化味”,让游客走进乡村,不仅可以看建筑、风景,还能够被浓浓的“文化味”所吸引。这既是乡村旅游该打的最好名片,也是乡村振兴发展的基本依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