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市开展美丽乡村建设活动的实践与思考

  石埠乡忠良村美丽乡村建设成效显著。 记者赖有光 摄 

  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宏伟目标,描绘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的美好蓝图。美丽乡村建设是“美丽中国”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自治区党委、政府关于“美丽广西”乡村建设活动的统一决策部署,南宁市从2013年5月起在全市乡村地区广泛开展“美丽南宁”乡村建设活动,持续推进解决制约我市农村生态宜居和基础设施建设的突出问题。为全面了解南宁市两年多来开展美丽乡村建设情况,市乡村办于2015年7月组织调研组深入横县、马山县、邕宁区等县区进行实地调研,并结合其他县区(开发区)的实践经验,通过实地走访、开会座谈、调查问卷等方式,对“美丽南宁”乡村建设活动的工作实践、存在问题及成因进行深入剖析,研究破解美丽乡村建设的对策,为下一步美丽乡村建设活动提供科学决策支持。

  一、南宁市美丽乡村建设活动的基本情况

  南宁市根据自治区党委、政府关于开展“美丽广西”乡村建设活动的决策部署,于2013年5月启动“美丽南宁”乡村建设活动,随后出台《“美丽南宁”乡村建设重大活动规划纲要(2013—2020)》,将“美丽南宁”乡村建设活动规划期为2013—2020年,分四个阶段推进。第一阶段是“美丽南宁·清洁乡村”活动(2013—2014年),以开展“清洁家园、清洁水源、清洁田园”为主要任务,改善农村卫生环境,改造水源质量,改良田园生态。第二阶段是“美丽南宁·生态乡村”活动(2015—2016年),在持续推进前一阶段活动基础上,以开展“村屯绿化”“饮水净化”“道路硬化”三个专项活动为主要任务,绿化美化农村生活环境,保障农村饮用水安全,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南宁市还结合实际,创新开展农村住宅推荐户型建设管理工作,塑造壮乡建筑特色。第三阶段是“美丽南宁·宜居乡村”活动(2017—2018年),在持续推进前两个阶段活动基础上,以开展“产业富民”“服务惠民”“基础便民”三个专项活动为主要任务,进一步促农增收,提高服务保障水平,改善村容村貌,实现农村人居环境极大提升。第四阶段是“美丽南宁·幸福乡村”活动(2019—2020年),在持续推进前三个阶段活动基础上,以开展“环境秀美”“生活甜美”“乡村和美”三个专项活动为主要任务,全面提升农村物质、精神、生态文明水平,在全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人民生活幸福和谐。目前,南宁市和全区同步,活动已进入“美丽南宁·生态乡村”活动阶段,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各级各部门的齐抓共管和全市广大干部群众的大力支持下,全市乡村面貌焕然一新,群众主体意识明显增强,干部作风明显改进,基础设施不断完善,长效机制逐步形成,基本达到了“清洁环境、美化乡村、培育新风、造福群众”的目标。

  精准扶贫必须秉持三个理念

  ◎覃运松

  精准扶贫是党中央提出的重大方略,也是促进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重大举措。贯彻落实得如何,直接关系到2020年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关系到“十三五”规划实施的成败,关系到增进人民福祉、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国家长治久安。抓精准扶贫必须秉持发展理念、创新理念、效益理念,必须把有限的资源用在刀刃上,积极带领和帮助贫困户增加收入、改善生活、脱离贫困,人人都能过上小康生活,都能享受到党的好政策和社会大家庭的温暖。

  精准扶贫必须秉持发展理念。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指出:“发展理念是发展行动的先导,是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要认真总结经验、深入分析问题,把发展理念梳理好、讲清楚,以发展理念转变引领发展方式转变,以发展方式转变推动发展质量和效益提升,为‘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指好道、领好航。” 抓精准扶贫工作,实际上是做发展的工作,如果没有发展理念,就不会有好的发展思路和发展方向,就容易出现“抓芝麻丢西瓜”“蜻蜓点水”“单打独斗”等问题。秉持发展理念,就是要站在区域经济发展的高度去引领和帮扶,精准扶贫项目才能有准确的定位,才能避免“急于求成、急功近利”的现象,才能解决“贫困轮流转、贫穷根不断”的问题。秉持发展理念,就是要站在广大贫困户的实际需要去解决问题,精准扶贫工作才更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才能避免“扶贫工作‘两张皮’,你扶你的,我忙我的”现象,才能解决“帮对人、办对事”的问题。

  精准扶贫必须秉持创新理念。习近平总书记在很多场合、很多次重要讲话中都一直强调创新,可谓创新理念之根深蒂固。李克强总理多次强调“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指出“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既可以扩大就业、增加居民收入,又有利于促进社会纵向流动和公平正义”。精准扶贫工作和其他工作一样,都离不开创新,更离不开创新理念。扶贫实践告诉我们,要发展必须要创新,只有创新才能发展,只有发展才能解决贫困。现实中,贫困往往就在那些交通不便、信息不灵、自然条件恶劣的偏远山区,往往就是那些没有文化、没见过世面、思想落后的村民。只要各级扶贫工作者心中装有创新理念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才能找到精准扶贫的好思路、好措施、好方法,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贫困户的脱贫问题。秉持创新理念,就是要学会发动群众和教育群众,让群众真正认识到生活贫穷的根源在于思想贫穷,引导大家学习扶贫政策、科技知识和劳动技能,正面灌输新典型、新理念、新思路, 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发展氛围,鼓励和激发广大人民群众与贫穷作斗争,大胆地走上致富路。秉持创新理念,就是要打破常规,跳出地域找路子,发动群众出点子,深入实际想法子。既要解决精准扶贫眼前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又要解决精准扶贫今后所面临的发展问题;既要解决少数贫困户的脱贫问题,又要解决涉及多数群众利益的基础设施和生态保护的问题。秉持创新理念,不是脱离实际、脱离群众搞创业,也不是推崇“高大上”项目搞创新,而是从实际出发,切实找到适合地域经济发展方向、适合贫困户实际情况的最有效、最管用的路子和法子。上林县以旅游带动扶贫,就是精准扶贫的一种创新,周边群众已尝到了发展旅游带来的甜头。因此,广大群众脱贫致富的信心很足,参与旅游扶贫的热情很高。

  精准扶贫必须秉持效益理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增长必须是实实在在和没有水分的增长,是有效益、有质量、可持续的增长”,经济工作“要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可见效益在经济工作中的地位是多么重要。抓精准扶贫与抓经济工作一样,必须讲究效益、秉持效益理念。当前,精准扶贫攻坚已全面展开,最近党中央又做出了《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可谓“风生水起、如火如荼,形势大好”,有的挑灯夜战、加班加点抓谋划,有的翻山越岭、深入农户忙调研,有的起早贪黑、寻找项目搞试点,有的精确识别、明确措施做帮扶。但也存在不少问题:有的扶贫示范项目追求“高大上”,投入资金大、经济效益差,没有推广价值;有的帮扶就事论事、不顾投入产出,得不偿失;有的帮扶只顾眼前脱贫,不顾产业支撑和后续发展。秉持效益理念,就是在精准扶贫工作中,既要经济效益,又要社会效益;既要讲成本,也要讲产出;既要解决贫困户的具体困难,又要解决贫困户的经济效益问题。秉持效益理念,就是要避免精准扶贫“不计成本、不讲效益” 的现象,避免只讲成本、不讲效益,或只讲经济效益、不讲社会效益的现象。

  二、南宁市美丽乡村建设活动的做法与成效

  南宁市开展“美丽南宁”乡村建设活动已有两年多时间,通过结合实际、大胆实践、总结思考、创新发展,探索出了乡村建设工作的“六民做法”,并取得了较好成效。

  (一)清洁育民,促进村容整洁干净

  南宁市通过开展以“清洁家园”“清洁水源”“清洁田园”三个专项活动为主题的“清洁乡村”活动,坚持政府主导、农民主体,自2013年起累计下派1万多名市、县、乡三级工作队员赴全市1383个行政村和168个乡镇社区驻村工作,带领村民开展环境卫生整治,群众参与率达83.19%。“清洁家园”重点开展“三清大行动”(清扫垃圾、清除杂物、清洁房屋)和集中整治“八种乱象”(乱扔倒垃圾、乱堆放杂物、乱搭盖建筑、乱放养畜禽、乱摆设摊点、乱涂画张贴、乱停放车辆、乱堆放建筑物料)。据统计,2013年5月至2015年9月,南宁市12862个自然村共清理垃圾134.04万吨,清理水源4万多处,累计田园面积1096万亩。同时,为了解决好农村生活垃圾清运问题,南宁市通过开展“乡村环卫设施建设大会战”,提高全市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率和无害化处理率,并向全市各县区、乡镇大力推广横县石井村的“三级四类”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模式。

  (二)生态惠民,改善农村基础设施

  南宁市在做好村容整洁的基础上,坚持生态理念,注重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持续加大投入,两年多整合投入资金171亿元。大力开展“村屯绿化”“饮水净化”“道路硬化”三个专项活动和农村住宅建设管理行动,把农村地区建成生活宜居、环境优美的生态乡村,切实让群众在乡村建设中获得实惠。据统计,“生态乡村”活动开展至今,共完成绿化村屯5115个,农村安全饮水工程253处,硬化道路1000多公里,农村住宅推荐户型竣工2092户。同时,为改变农村垃圾和污水处理难的困局,2015年南宁市分别投入3600万元和3060万元修建12个乡镇片区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和102个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截至2015年9月,12个片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项目已落实建设用地、完成立项和前期设计,其中广西—东盟经开区项目已竣工并通过试运行;102个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项目已落实建设用地,31个项目设计方案处于评审阶段,36个项目正在进行招投标工作,35个项目已开工建设,有望在本年底全部建设完成。

  (三)文化塑民,提升素质留住乡愁

  文化是乡村建设的软动力,具有其他社会要素无法取代的作用。美丽乡村既要有绿水青山,也要文化元素的融入。南宁市通过采取政府投资、村民共建、文化帮扶、社会捐助等多种方式,加强农家书屋、文化活动室和文体活动广场等文化生活阵地建设。通过美丽乡村建设,带动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改变了传统的生活方式,提高了农村群众的整体素质,提升了群众的幸福指数。如今,几乎每个建制村都组建有自己的文艺团队,共有文艺队伍将近1万个。文艺队伍利用农闲、节日和农村集市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极大地丰富了农村群众的文化生活。“乡村文艺大展演”活动作为南宁市文化惠民、乡村文明宣传的一部分,把演出市场的“火”从城市烧进了农村,两年多来,在全市各乡村开展乡村文艺展演、篮球比赛、乡村建设知识竞赛、文化下乡等活动近1万多场,在不断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的同时,使乡村建设深入人心,引导群众改变以往的陋习。同时,为了保护传承农村文化历史,留住乡愁元素,南宁市2015年在全区率先启动20个市级村史室和20个民俗民居示范村屯建设,充分挖掘、整理、展现农村历史文化和民族特色,保护和传承民俗民居特有的文化生态资源,带动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在此基础上,与扶贫开发、生态旅游、文化保护区和新农村建设相结合,打造更有个性、更具活力、更富乡愁魅力的特色乡村。目前,全市共完成村史室规划设计18个,通过设计评审15个,展品收集504件,挖掘村史170个;完成民俗民居规划设计18个,项目招投标6个,开始修缮和道路、绿化、排水、路灯基础设施建设12个。文化元素的融入,极大地促进了美丽乡村建设,提升了乡村文明品质。

  (四)管理亲民,激发群众主体作用

  机制建设是实现乡村建设取得长效的有效保障。村庄整治不仅要立足于改变当前村庄的落后面貌,更重要的是要建立一套农村人居环境得到持续改善的长效机制。南宁市在抓好环境突击整治工作的同时,通过试行推进“一组两会”村民协商自治机制,对涉及环境整治、污水处理、道路硬化、户型改造、新村建设等大事都由“一组两会”开会决定,村规民约、“门前三包”、失信惩戒等制度也必须经村民代表大会讨论通过实施,切实发挥群众“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自治作用,实现环境卫生长效管理,跳出农村环境“整治—反弹—再整治—再反弹”的怪圈。为更好地发挥“一组两会”协商自治的作用,吸引群众参与到乡村建设工作,全市12862个村屯制定了《环境卫生村规民约》,在房前屋后卫生清理、维护村庄环境卫生、保洁费缴纳等方面进行了规范。同时,建立激励奖惩机制,按照乡村建设工作目标专项考评结果,对表现优异的给予物质奖励和荣誉表彰,对不达标的给予一定处罚。强化监督检查,严格执纪问责,利用《电视问政》栏目聚焦“生态乡村”活动,推动一系列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的解决。此外,积极探索建立利益导向激励机制、诚信惩戒机制,在工作中整合涉农资金、项目和政策,对积极参与的村屯和群众给予一定的倾斜,激发群众参与乡村建设活动的积极性。

  (五)示范引民,树立典型辐射周边

  示范引领为乡村建设提供经验和动力。南宁市通过整合资源,在2013年至2014年期间,安排1.2亿元资金重点打造良庆区那马镇坛良村坛板坡等12个市级综合示范村,按照“全市最好、全区一流”的标准建设成全市美丽乡村的样板。2015年,在借鉴12个市级综合示范村建设成功经验基础上,再打造13个市级生态综合示范村,并进一步理清建设思路、明确重点、整合资源,避免“生态乡村”活动平均用力、重点不突出,确保短期内出成果见实效。同时,按照“抓点、带线、促面”的要求,于2015年8月启动市级生态综合示范区(带)建设,将2014年市级综合示范村、自治区和南宁市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2015年市级生态综合示范村连点成线、连片成带,整合资源、优化项目、串点成线、连线成带、合片成区,打造12个全区一流的市级生态综合示范区(带)。市级生态综合示范区(带)建成后,将成为“环境美、村庄美、生态美、产业美、风情美、乡风美”的经济体,带动当地经济发展,促进群众致富增收。此外,为更好地激发群众参与的热情,注意挖掘和宣传典型事迹,表彰先进人物和集体,两年多来共表彰先进集体46个,先进个人596名,百佳村屯200个,最美乡村人物75名,充分发挥了榜样的示范引领作用,营造了见贤思齐、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群众参与乡村建设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不断增强。

  (六)产业富民,促进乡村事业发展

  产业发展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强大的经济基础。南宁市通过大力推进隆安县金穗香蕉产业(核心)、良庆区坛板特色农业(核心)、西乡塘区“美丽南方”休闲农业(核心)等3个自治区级和23个市级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建设,不断提升现代农业规模化发展,增大农业产业体量,增强农产品竞争力,乡村建设的经济基础不断夯实,长远发展的动力不断提升。还依托特色农业产业优势,充分利用乡村山水资源、田园景观、地域文化等良好自然景观和生态资源,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和竞争优势,着力打造集亲水、近山、休闲度假于一体的乡村旅游特色村。农村产业的发展,富裕了农民,也改变了农民,涌现出了有知识、懂技术、会经营的现代新型职业农民,农民组织化程度和农业抗风险能力不断提高,乡村事业发展有了人才保障。据统计,2014年南宁市建成的12个市级综合示范村中,共引进企业23家,村民自办农家乐27个,吸引当地村民就业1680人,人均收入实现翻番。

  三、存在问题和对策建议

  两年多来,南宁市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取得了明显的阶段性成效,但相对于美丽乡村的建设目标,目前仍面临群众参与热情还不够高、生态建设理念还未普及、基础设施建设比较滞后、农业支柱产业相对缺乏、文化传承保护措施不足、基层民主管理仍显薄弱等问题。随着新形势的发展变化,以及十八届五中全会和“十三五”规划对生态文明建设和农村人居环境提出的新任务新要求,南宁市仍需用绿色的理念和生态的办法,抓住关键,完善机制,在实践中不断加强和改进“六民做法”。

  (一)创新理念,提升美丽乡村建设水平

  美丽乡村建设必须要创新理念、明确思路,才能推动工作取得良好成效。

  1.抓规划,突出生态理念。美丽乡村建设,必须坚持规划先行。要做好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重点项目纳入全国“十三五”规划和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十三五”规划,把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做好村庄整体规划,充分利用已有的条件及设施,因地制宜,综合考虑基础设施配置、公共服务设施、道路交通与竖向规划、生态与绿地系统的规划建设。做好特色发展规划,突出民族特色和地方、地域特色,科学推进村史室和市级民俗民居示范村屯建设的规划设计、修缮等环节,同时加强对古村落的修缮保护,充分发挥古村落历史文脉、人文特色、生态环境的优势,在保护中利用,利用中保护。

  2.抓宣传,贴近群众实际。宣传发动工作必须要接地气、聚人气。要发挥主流媒体宣传作用,充分利用电视、报刊、广播、杂志、网络等新闻媒介进行宣传,发动群众在乡村建设中出智出力。创新宣传形式和载体,加强“文化塑民”工作,将乡村建设内容、环保知识、卫生健康常识等内容,制作成山歌、地方戏、漫画、顺口溜等,通过文艺表演、板报、宣传栏、回廊、垃圾桶等载体进行宣传,便于群众接受和理解。加强驻村工作队宣讲培训,鼓励工作队在帮助群众做好事、办实事的过程中,勤于宣讲、敢于发动,争取农民群众的信任与理解。同时,通过工作队员自身的知识和发挥后盾单位作用,引导农民培养良好卫生的生活习惯,增强农民掌握农业技术的能力,提高农民文化素质水平。

  3.抓管理,增强政府主导。坚持政府主导、群众主体,树立充分相信和依靠群众的工作观念。各级政府要切实承担职责,强化资金管理,各级财政、审计部门应对资金使用实行全程跟踪,确保专款专用、优用、规范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并将支农项目资金纳入中长期发展规划,使各项目资金的投入和布局相互衔接起来,形成管理规范、运转有序的资金投入管理保障机制。加强项目监管,住建、交通等部门要对项目建设进行全程督查,确保项目保质保量按时完成。强化督查考核管理,完善“美丽南宁”乡村建设工作目标专项督查考评体系,检验工作成效,强化工作责任,完善工作举措,促进美丽乡村建设不断提升。

  (二)突出重点,彰显美丽乡村建设特色

  美丽乡村建设要加强重点项目建设,抓好重点工作,牵住美丽乡村建设的“牛鼻子”,促进各项工作开展。

  1.抓建设,完善乡村设施。针对南宁市乡村目前多数乡村基础设施落后的现状,政府仍然要大力抓好“生态惠民”工作,改善农村基础设施。要抓好乡村道路建设,推进建制村道路硬化建设和通屯道路硬化建设,加强农村公路养护,改善农村道路通行环境和客运环境。抓好村屯绿化项目建设,打造市级绿化精品示范村,全面提升农村绿化整体水平。抓好饮水净化项目建设,划定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开展水产畜牧养殖污染治理,完善农村饮水安全运行管理保障机制,全面保障群众饮用水安全卫生。抓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加强对乡村篮球场、农家书屋、卫生所等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活跃乡村文化,提高乡村公共服务水平。

  2.抓分类,引领特色发展。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必须紧密结合乡村实际做好分类推进。对于示范村建设,重点是做好“特色”文章,突出“一村一品”“一村一景”建设主题,已具备一定产业实力的,可帮助其做大做强,强化宣传推介,形成品牌效应。对一般村建设,在全面加强环境卫生整治的基础上,通过实施环境卫生基础设施以奖代补、农村改厕等措施,重点做好基础设施配套、保洁长效管理等工作。对水库移民村、贫困村和少数民族村屯,由于这些村往往存在耕地少、基础设施条件差、经济薄弱等特点,在开展美丽乡村建设时,应从政策、资金、项目建设和示范点打造等方面,加大对这些村屯的扶持倾斜力度。

  3.抓精品,打造示范亮点。要树立精品意识,进一步发挥“示范引民”的带动作用。加强重点区块、示范区带和示范村三级建设,不断扩大乡村建设的辐射面和影响力。要推进市级综合示范村精品建设,借鉴2014年、2015年市级综合示范村建设的做法和经验,以“生态宜居、产村互动、农旅融合、富裕文明”为目标,继续打造市级生态综合示范村,强化示范村以点带面作用。要将示范村屯连点成线,加强市级综合示范区(带)精品建设,做好村与村之间节点规划和建设,塑造形象,融入自然,保持风格,传承文化,把示范区(带)打造成有特色、出亮点、辐射广、带动强和品牌价值高的风景区(带)、旅游区(带)、产业区(带),提升整体成效,在更高层次上引领全区生态乡村建设水平。开展乡土特色精品建设,打造乡土特色建设示范县、示范村和示范乡镇,带动完成流域、路网沿线等区域集中整治,重塑“故土乡愁”。同时,通过连线成带、合片成区,将精品示范建设与主干公路、铁路沿线和重要河流等重点区域有机整合,发挥整体效应,培育村容整洁、环境优美、生态和谐、产业发展、农民增收的重点区块,凸显“美丽南宁·生态乡村”活动成效。

  4.抓产业,促进群众致富。产业发展是乡村建设能够长效开展的有力保障。要进一步加强农业特色产业发展,根据区域内产业基础、可集合的资源,因地制宜,利用好本地资源和优势,引入龙头企业进驻,或培育当地企业、家庭农场、种养大户等。加强乡村旅游发展,结合乡村旅游的景观价值,配套建设好生态停车场、旅游厕所等设施,建立导览系统和标识指示牌,发展具有当地特色的农家餐馆,推动农旅融合,促进观光农业、高效生态农业发展。积极探索以养生、养老等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发展新路子,把农业生产的功能向休闲度假、文化体验等拓展,增加群众致富门路。通过扶持农业产业发展,推动乡村建设,改善农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

  (三)完善机制,增强美丽乡村建设活力

  美丽乡村建设要认真总结经验,探索内在规律,不断健全完善充满活力的工作新机制。

  1.抓基层,激发群众热情。基层干部群众是美丽乡村建设的中坚力量。要继续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不断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发挥农村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增强他们的宣传动员和自富带富能力,激发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积极发挥村民户主(代)会、理事会的村民互助自治作用,依托“两会”建立乡村建设的村规民约、工作职责、村屯卫生管理制度、公共设施管理制度等,实现管理创新、强化村民自治、解决村屯难事的作用。发挥合作社、专业社、经联社等村集体经济实体的能人带动作用,吸收村民到经济实体中共同发展,带领群众致富增收。

  2.抓投入,拉动乡村经济。多渠道筹措资金是顺利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有力保障。针对目前乡村建设工作中经费来源单一问题,政府应加大财政投入的力度,充分发挥区、市、县三级财政作用,增加乡村建设方面的财政预算,推动乡村建设活动深入开展。进一步拓宽筹资渠道,充分依靠社会力量,借助社会资源,如企业、事业、机关、团体、部队、学校等,多方筹措资金,支持乡村建设。积极用好“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提高农民筹资投劳的积极性,解决活动中农民迫切需要解决的生活用水、用电和村内道路硬化、污水垃圾处理等问题。

  3.抓长效,促进巩固提升。要进一步强化长效管理,健全完善群众主体作用发挥机制,探索完善保洁、养护、维修、使用等持续运行和示范村屯后续管理的长效管理办法,巩固提升清洁乡村和生态乡村建设成效。各级政府要注意将乡村建设与改善民生相结合,在制定长效机制时,要以法治思维去谋划、以群众利益为核心、以解决问题为导向、以合理务实为原则,制定出适合本地区适用的长效机制,不搞“一刀切”。在实际执行时,应及时掌握实施情况,注重体现因势利导激励作用,了解群众的意见建议,进一步调整完善,促进农民群众的思想观念从“要我干、帮我干”到“我要干、我能干”转变。

  (南宁市“美丽南宁”乡村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