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阳县位于广西桂林东北部,北连全州,南接恭城,西靠兴安、灵川,东与湖南道县、江永接壤,地势南高北低,土地肥沃,四季分明,气候宜人,物产丰富,人杰地灵,物华天宝。全县总面积1837平方公里,辖3镇6乡,138个行政村和三个社区,1517个自然村,总人口29.1万人。县内的千家洞是世界瑶族的发祥地,是中外瑶族同胞寻根问祖的圣地。
历史
灌阳县历史悠久,从在灌江两岸发现的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38处看,早在远古时代,就有人劳动、生息、繁衍在这块土地上。
灌阳在夏、商、周属荆州之地,春秋、战国为楚南裔境。秦以楚南置长沙郡,灌阳隶属该郡。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分长沙国为零陵郡,观阳县隶属零陵郡。
灌阳自西汉文帝前元十二年前建立观阳县后,各代隶属、分合、撤消、复置如下:
西汉,隶属长沙国桂阳郡。
东汉,隶属荆州刺史部零陵郡。
三国,隶属吴荆州零陵郡。
晋,仍隶属荆州零陵郡。
南北朝,隶属湘州零陵郡。
隋开皇十年(590)县废,与桃阳(一称洮阳,今全州县)合并为湘源县,隶属湘州零陵郡;大业十三年(617)析湘源复置为县,县名由观阳改称灌阳,县治迁徙今灌阳镇,仍隶属湘州零陵郡。
唐武德七年(624)县废,并入湘源县,隶属江南西道永州;上元二年(675)复置为县,仍隶属江南西道永州。
五代十国,后晋天福四年(939)县废,并入清湘县,先隶属永州,后隶属全州。
宋乾德二年(964)复置为县,隶属荆湖南路全州。
元,隶属湖广行省全州路。
明,初隶属湖广布政使司永州府;洪武二十八年(1395)征南将军韩观以瑶族滋事,远湖广,近广西,易平瑶乱为由,具奏改隶广西布政使司桂林府。
清,仍隶属广西布政使司桂林府。
民国2年废府设道,隶属广西省桂林道(后改称漓江道);15年后废道设行政区,隶属广西省第八行政区。
1949年10月1日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灌阳县于同年11月20日解放,12月12日成立县人民政府,隶属广西省(1958年改称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专区。1970年桂林专区改称桂林地区,隶属桂林地区至今。
区划
截至2011年,全县辖3镇6乡,138个行政村和1个居委会,1517个自然村。
位置
灌阳县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缘,地处北纬25°10'32"~25°45'37",东经110°43'16"~111°20'13"之间。东与湖南省道县、江永县交界,从五雷打鼓北面500米处起沿高木关向南,经皇界岐、永安关、雷口关均有界沟、界堤等明显的省界标志;大排山、癞子山、九龙山、新隘子、葫芦顶、韭菜岭、天岭冲(冲天岭)、滑石山、四十八步、杉木顶、分水坳、野猪王、三峰山、天门岭、判官山、洋荷坪、凉伞界到野猪坪的脚踏三线,都是都庞岭的主山脊,山头连绵起伏,一脉相承,均以山脊倒水为界,是天然的省界线。南面由东至西从野猪坪、李笋界、田家界、定岗坳、蜜峰岩到界上,与恭城县相连。西南以苞谷界(狗爬界)与灵川县相望。西自北向南以大江岭、轿顶山、香炉石、银厂界、盘皇殿、十字坳与兴安县毗邻。北自东向西经油榨井、马脑壳、鹞子岭、红岗岭、丫婆殿、螺蛳旋顶、宝界山、分水坳至大江岭与全州县接壤。县境东北至西南最长距90公里,东南至西北最宽38.6公里。县治灌阳镇,按铁路里程计,距首都北京市2084公里、自治区首府南宁市627公里;按公路里程计,距桂林地区行政公署所在地桂林市159公里。全县总面积1863平方公里。
气候
县内总的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全县多年年均气温为17.9℃。最暖年1963年,年均气温19.0℃;最冷年1976年,年均气温17.3℃,最暖月为7月,月均27.9℃;最冷月为1月,月均6.8℃。极端最高温度达39℃(1962年7月25日,1963年9月3日),极端最低温度-5.8℃(1957年2月11日,1977年1月39日)。县内年变化小,年均相对变率仅1%,月变化大,以1月最低,后气温逐升,至7月达到最高值,后逐降至次年1月达最低值。
土地资源
全县土地总面积2794500亩,可利用率为85.4%,高出全国土地利用率74%、广西土地利用率71.2%的水平。其中耕地(1990年统计)239308亩(水田170801亩,占6.11%;旱地68507亩,占2.45%),占土地总面积的8.56%;林地1311855亩(以下均为1979年调查),占46.94%;园地5386亩,占0.19%;荒山荒地735842亩,占26.33%;村镇交通用地65598亩,占2.35%;水域28266亩,占1.01%;其他土地238215亩,占8.52%;难于利用土地170030亩,占6.08%。全县土地利用率为55.16%;还有大量的荒山、荒地、水域和部分其他土地可开发利用。
矿物资源
灌阳地处南岭多金属成矿带西段,在漫长的地质历程里,海水进退频繁,沉积岩广布,多回旋的构造运动伴随着多期次的岩浆活动,为矿床的形成创造了良好的地质条件。据地质部门在县境内普查和局部勘探,发现矿种较多,矿床类型复杂,既有内生矿床,又有外生矿床,还有变质和多成因矿床,到目前为止,可开发利用的矿种有34种,各类矿点(床)136处,其中金属矿点86处,非金属矿点50处。
人口
现有考古资料表明,距今大约1万年至4千年前(即新石器时代),灌阳就有人类居住。后来,随着外来人口的不断迁入,灌阳这块"南蛮之地"逐渐得以开发,促进了定居人口的进一步发展。全县人口,宋时12172户,33921人。民国16年17535户,91908人;民国38年34914户,128605人。解放后,四次人口普查,1953年(7月1日零时止,各次普查相同。)36295户,136112人;1964年41097户,161524人;1982年57202户,234175人;1990年72106户,260790人。
民间艺术
舞蹈
长鼓舞:是西山瑶族人民的传统舞蹈,单人或集体表演。长鼓用泡筒木挖制,牛皮蒙成鼓面,两头鼓面直径各约20厘米,鼓身通长1至1.2米。表演时,左手紧握鼓腰,右手击鼓,上竖下斜,弓箭步,左右前后转动,前进后退,蹦跳穿插,快慢协调,与步伐合拍。加之锣、鼓、号角伴奏,气派雄伟。1955年参加省文艺会演,被评为三等奖。
采茶舞:又名师公舞,流传文市、水车、新圩等乡镇。跳舞的人(一般6至8人),带上男女面具(鬼脸壳),以笛子和锣鼓伴奏师公牌调。初跳四方形,作采茶动作,四角转身穿插重复数次,后围起圆圈,动作由慢到快使劲追赶,乏力者退出淘汰,坚持最后一人为胜者。1958年由县文化馆整理,丰富了内容和形式,参加地区民间文艺会演,获节目三等奖。
花灯舞:流传观音阁、洞井等乡镇,由10余人表演,演员左右手各执一碗形灯,出场后,舞台灯光微明或熄灯,演员执灯组成各式图案,时而成一条火龙,高低起伏,回旋游动,时而成数朵莲花或各种形状的火圈,演员边唱边舞,音乐优美动听。
清唱
又叫"坐唱",是民间最简单的一种曲艺形式,艺人多在夏天夜晚到街头、村坊院落说唱,人群围坐静听,唱的内容多是桂剧中的一折或一出戏。这种"坐唱"形式在清朝和民困时期比较盛行,流传黄关、城关、新圩、文市、水车等地。婚、丧、祝寿以清唱桂剧、彩调为主,亦有配简单乐器演唱的。
渔鼓
表演形式简单,一人手捧渔鼓筒,一边拍打一边唱,唱中夹白。曲子是民间流行的小调。说唱自如,表演生动,县内各地流行。这种形式又可在舞台作节目表演,多种乐器伴奏。
文物古迹
狗头洞遗址
狗头山狗头洞位于县检察院和县卫生局后,为泥盆系石灰岩溶洞。1982年2月,县检察院用此洞作仓库,将洞口炸开,洞内堆积层全部被取出,在堆积层中发现有犀牛、大熊猫、剑齿象牙残片、野猪牙和其他兽骨骨骸化石,石化程度较深,在洞口处还发现两件磨光石器。从动物化石石化程度和动物的组成性质看,石器与动物化石不是同一个时代的产物。当时洞内堆积物已被挖光,洞穴性质无据可考,但动物化石属更新世晚期。
江头村洞穴遗址
位于新街乡马山江头村后山腰处。洞内地面干爽,近洞口处发现石斧1件(长29厘米,宽、厚8厘米,有磨光痕迹)、石杵1件(长31厘米,厚9.5厘米),有明显使用痕迹,离洞口5米处有一厚层灰烬(火坑)。洞内发现独脚黑陶豆(灯)1件,地面散落有陶片和石片。该遗址属新石器时代早期洞穴遗址。
李拐山洞遗址
位于水车乡水车村东南面约1公里处。山高约20米,山围约160米;洞口东偏南15度,洞口高2.3米,宽1.2米,内深约21米,宽约15米:洞内发现有石斧、石砗、陶片等,此山附近地面散布红陶片和石器。从发现的磨光石器看,此洞为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
五马山遗址
位于水车乡夏云五马山下。1977年11月由自治区文物队和县文化部门组成的发掘队,与水车村群众结合,对该遗址进行探测和发掘,开探方9个,发掘面积200余平方米,出土一批约1万年至4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中晚期文物及圆角长方形半地穴房屋遗址。房屋木柱洞间距0.7米至1.2米,东西长4.7米,南北宽3.1米,为木栅栏结构,锥形顶。其地面低于原生土0.9米至1米,靠北角发现有火坑,坑内有0.6厘米厚的灰烬。距火坑1米处有斜形二级土坡,坡上有红陶片和黑色残缺的陶碗,屋坑内有陶片、石斧、石杵、石镞等,该遗址共出土文物383件。
金家山遗址
位于新街乡丁塘口张家湾村南,已被群众垦植,石器遗物暴露于地面或淤积泥中,散布在长约200米、宽约150米的范围内,西端未被开垦的草地上遗物较多。在此采集到陶器腿部、沿口等物和石斧、石凿、石环、石锤、砺石、穿孔石铲等文物213件,系新石器时代中、晚期遗址。
三角塘山坡遗址
位于新街乡鲁草塘村南约75米,已被垦植和安葬近现代墓,文化层受到破坏,遗物暴露出地表,散布在山顶及西南山坡上。采集的石器有石斧、石凿等,磨光石器较多,打制石器较少,可推断是新石器时代中、晚期遗址。
古城岗遗址
位于新街乡湘溪村古城岗,含城子岭、城外山和湘溪村后西侧三个山坡,均有石器散布,较集中的为古城岗中央地段。该遗址均被扰乱,整个文化层被破坏。采集的石器有石斧、石铲、石凿、研磨棒、砺石、石镰、陶器和印纹坚陶片共84件,为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1981年被列为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大岭头山坡遗址
位于红旗乡三联杉树山村东。整个山形为中间隆起,四周坡度很小。遗物分布主要在东北面,地表采集的有磨光石器,为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
四方山遗址
位于黄关镇东阳白沙村东约500米。地表散有遗物,多分布在西面和南面的山腰和山脚。采集有石斧、穿孔石刀、石片等石器,大小一般在长7至8厘米,宽3至5.7厘米,厚0.9至1.6厘米之间,器形较完整,均系磨光石器,为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
旅游
黑岩风景区
黑岩风景区位于灌阳县城北面7.5公里处的苏东村和小龙村之间,由小龙田园风光、苏东田园风光、潮水泉、亮岩和长达数十公里的地下暗河--黑岩组成。
黑岩又称"龙宫"、"神宫",常年4个流量,地下河贯通全洞,四季恒温18摄氏度。黑岩洞穴局部呈上、下两层,上层高出下层5~8米,现已开发的2公里游览洞道是钟乳石最丰富,保存最完好的下层。最宽处为45米,最高处35米,地下河最深处8.5米,超过1000平方米的"大厅"或"长廊"有十余处,最大处达4000平方米。该洞地质形态保存完好,有石笋、石柱、石幔、石梯田、石葡萄、石珍珠、石刺、石晶针、石花、鹅管、边石坝、天然壁画、吊石柱,以及钙华、石盾等。
文市石林
文市石林位于灌阳县城北部30公里处,省道20164线(桂林至零陵)贯穿而过,是由典型的喀斯特溶岩浸蚀而成,占地面积约5平方公里。
太子山原始森林
太子山位于海洋山自然保护区腹地,距县城55公里,离桂林市中心60公里。该景区原始森林覆盖面积8万多亩,山环水绕,古木参天,有珍稀的南方铁杉、银杉等20多个名贵树种和50多种珍禽走兽,景区内空气清新、鸟语花香,附近村落风俗古朴,极具特色。
灌江小山峡
灌江山峡起于县城往北3公里的灌阳镇境内官塘渡口,止于水车水库大坝,全长15.7公里,流域面积1441平方公里,其两岸山峦重叠,山峰峡峙,在炎热的夏季,山峡区内的气温仍保持在20℃-24℃之间,最适宜乘船游览,避暑休闲。
广西乡村振兴战略公众号
广西县域经济网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