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8日,第36个“国际博物馆日”主题城市活动在南宁缤纷上演,全国文博精英汇聚邕城,齐论博物馆免费开放最佳做法。梳理和推广全国博物馆在社会公共文化服务中的亮点和创新点,必将给正在掀起百家博物馆建设高潮的广西带来新启示——
自2008年1月以来,中央投入80多亿元专项资金,支持全国文化文物部门归口管理的公共博物馆、纪念馆和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共1804个分3批实现了向社会免费开放。广西现有各类国有博物馆、纪念馆68家,免费开放的有45家。免费开放4年来,超过2000万人次走进博物馆,是免费开放前的35倍。
为推进博物馆深化免费开放,突出公益属性、强化服务功能、增强发展活力,国家文物局委托中国博物馆协会开展2011年度博物馆免费开放最佳做法推介活动,内容涵盖展示推广、未成年人教育、讲解导览、宣传推广、文化产品推广、旅游推广、社区文化促进、网站服务、管理创新、社会参与10个方面。活动自2012年3月启动以来,共收到符合申报要求的131个博物馆的203个申报项目,有16个博物馆的30个项目进入终评。经过激烈角逐,中国国家博物馆、四川博物院等馆(院)亮点突出、特色鲜明的做法最终胜出,于“5·18国际博物馆日”期间在南宁荣获褒奖。这批具有示范性的新举措、好做法,赢得了观众的认可和赞许,极大地增强了博物馆的社会影响力和文化辐射力。
最佳宣传推广:浙江省博物馆——
《富春山居图》“合璧”掀起“文化轰动”
2011年6月1日,阳明山下,贵宾云集、文人荟萃的台北故宫博物院躬逢盛事——创作于660年前、分离于300多年前的《富春山居图》之《剩山图》与《无用师卷》,于此完美合璧。这一中国艺术史上的盛事和海峡两岸文化交流的盛举,被各大新闻媒体争相跟踪报道,《富春山居图》之《剩山图》的藏馆浙江省博物馆再次成为瞩目焦点。
浙江省博物馆在为“合璧”奔走的过程中,不失时机推出一系列极具影响力的宣传推广运作:2009年推出包括《剩山图》在内的“浙江省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评选活动;2010年策划《富春山居图》临摹大赛,为“合璧”展览预热;2011年与名牌纪录片栏目《发现档案》合拍专题宣传片《残画传奇》,录制专题广播剧,编写《山水合璧》宣传册披露展览进程中鲜为人知的故事等等。这些活动配合“合璧之旅”的重要节点进行宣传,步步推进,环环相扣,合力聚焦,最终将这一文化盛事推到宣传最顶峰,所掀起的文化热浪席卷神州大地,完成了一次颇具辐射力的“文化轰动”。
“新形势下,博物馆如何最大化地向社会传播文化信息,提供文化服务,需要有广泛到位的宣传推广工作为支撑。”浙江省博物馆馆长陈浩认为,博物馆文化的宣传推广主要围绕藏品、陈列展览、教育活动等展开。藏品是博物馆赖以生存的基础,最能彰显博物馆的个性和特色,陈列展览是博物馆服务社会的最重要的形式,教育活动是博物馆教育职能的最直接体现。围绕这三者提炼宣传特色,挖掘推广亮点,精心策划宣传大事件,向社会广而告之,为社会提供丰富多彩的历史体验、文化体验与艺术体验,才能创造更好的社会效益。
最佳文化产品推广:中国国家博物馆——
9个月,文化产品销售额从200万元跳到3100万元
近日在广西民族博物馆展出的《全国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成果展》上,中国国家博物馆(以下简称“国博”)琳琅满目的文化创意产品让人眼前一亮。“四羊方尊”仿制铜器张扬至尊气象,“婴戏图”描绘在鼠标、鼠标垫上憨态可掬,经典梅瓶的花纹装饰着大小不一的包具典雅高贵……2011年3月“国博”新馆运行以来,该馆已开发文化产品2929种(不含各类书籍),涵盖陶瓷、贵金属、琉璃、家居产品、电子产品、玩具、创意纪念品等10余类,截至2011年12月,总额销售达到3100万元,而此前仅为200万元。其中多款文化产品更是被党和国家领导人及各部委领导选为国礼赠与外国元首。
“这是一个‘高难度的跳水动作’。”“国博”代表蒋名未如此形容“国博”的文化产品开发销售——“起点高”:以馆藏100多万件珍贵精品为依托,尤其注重对博物馆无形资产的开发运作,包括与博物馆及其藏品相关的一切图像、声音、视频、品牌、社会认知度、建筑外观等诸多内容;“空中动作严格控制”:从文物中提炼表现中华文明璀璨文化和经典艺术特色的信息为设计元素,通过现代艺术设计理念,应用多种实用性载体,设计文化产品;“入水水花压得低”:产品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需求,既有针对高端消费人群研制的,具有良好升值空间与收藏价值的高端复仿制品,又有针对普通大众开发的,多样、具有纪念意义且价格适中的文化创意产品。
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宋新潮肯定了博物馆文化产品的开发:“文化产品销售收入可以进而反哺博物馆事业发展,在坚持博物馆服务公益性的前提下,进一步提高博物馆服务水平。”“国博”正是注重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双规同向相互支撑的作用,通过“文化创意产品”这一载体,让藏品中的文化走出博物馆,拓展和延伸了博物馆公众宣传及文化传播功能,实现了“流动的博物馆”和“将‘国博’带回家”的理念,使“国博”文化品牌深入人心。
最佳社区文化促进:四川博物院——
“大篷车”流动博物馆走遍巴山蜀水
4辆箱式大篷车、高端文物复仿制品、馆藏精品文物展板、部分低等级文物真品、电子触摸屏、文物鉴定专家、书画家、优秀讲解员——这就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大篷车”流动博物馆。2010年2月,四川博物院在国内首创“大篷车”流动博物馆,以流动车巡展的方式开全国之先河,让藏在“深闺”的历史文物走出“象牙塔”,走进普通老百姓的文化视野,满足基层群众的文化诉求。
四川博物院院长盛建武认为,博物馆作为公益事业单位,仅仅服务于请进来的观众是远远不够的。“四川大部分的山区高原地区都没有博物馆资源;四川博物院虽然年观众流量达到100万人,但全省80%的人口却无法享受到这一资源。”流动博物馆成立后,“大篷车”开赴少数民族地区、革命老区、边远山区,走进公共社区、灾区学校、驻川部队,涉足远离大城市的乡村、工厂、矿山,足迹遍布巴山蜀水的各个角落,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看展览。并根据不同的对象量身定做展览内容,精心策划推出“藏传佛教展”“巴蜀铜兵器”“美雕细刻——藏工美术作品展”“艰苦历程——红军长征过四川”“川籍之帅”等10余个展览,以精美的图片、准确的文字、细心的讲解,使观众在参观过程中,感受到代表四川博物院的展陈水准。截至目前,流动博物馆累计巡展达39站,总行程9万多公里,接待观众80多万人次,真正实现了“博物馆从象牙塔走进缤纷大千世界”,社会反响强烈。
博物馆教育:广西民族博物馆——
“娱乐”让博物馆成为雅俗共赏的文化殿堂
作为此次免费开放最佳做法研讨的一个交流项目,“博物馆教育”是与会者的共同关注。年轻的广西民族博物馆,以其同样“年轻”的“授人以‘娱’”的博物馆教育方式,让文博界同行刮目相看。
不论是陈列展览还是讲解导览,广西民族博物馆从不追求“阳春白雪”,而是相信“娱乐”能在一定程度上拉近博物馆与大众的距离,改善博物馆的“人缘”,坚持强调教育与娱乐相结合,以寓教于乐的方式开展活动:在校园和社区,志愿者以充满时尚感的服装走秀形式向大众介绍广西的民族服饰文化;组织市民家庭以游玩形式深入少数民族村寨,在可听、可看、可参与、可拥抱、可寄托中接触民族知识;在馆内开设民族文化传习中心“玩意坊”,让观众亲身体验坭兴陶艺、打油茶、织马尾绣、编花竹帽、剪纸、摹农民画等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等等。
该馆馆长助理袁晋对围绕博物馆文化主题,想方设法开展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体会颇深。她认为,既要注重互动形式上的娱乐性,也要在互动内容上体现亲切性。该馆连续两年举办“畅享民歌”活动,吸引壮、瑶、苗、藏等13个民族近3000人参与,有穿着30年前嫁衣同台献唱的妯娌,也有将自己多年收集的108首民歌无偿捐献的七旬老人……活动不仅挖掘了一大批优秀的原生态歌手,更是为该馆研究广西民歌文化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另外,该馆在2010、2011年相继推出的“追寻老物件”专题活动,让受众意识到“我家原来用的老物件居然也能进博物馆”,仅6个月时间就征集到“老物件”6000多件,不仅填补了该馆在社会文物特别是现当代文物征集方面的空白,还极大地提高了受众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