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北京孔庙、柳州文庙国学文化交流活动的重头戏之一,《中国明清状元、进士书画艺术精品展》近日在柳州文庙开展,展出了由收藏家安继华收藏并精心挑选的30幅明清状元、进士书画作品。很多市民在欣赏字画的同时,对这些名动一时的作者也很感兴趣。日前,记者找到展品负责人刘贺斌,听他讲述了这些状元、进士们的逸闻轶事。
最后“三元”出自广西
桂林王城正阳门上有一块牌匾,上书“三元及第”4个大字。这是科举时代乡试、会试、殿试一路过关斩将,连中解元、会元、状元的士子的最高荣誉。中国自隋朝实行科举制度,至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废除,时间跨越1300年,历朝历代状元进士叠出,但能够连中“三元”仅有十几人,其中广西就有两人。广西临桂人陈继昌(1791—1849)是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状元,也是中国科举史上最后一位“三元”状元。
此次展览中有一幅陈继昌的作品:“文章巨蟹横行日,世界群龙见首时”。从内容看,反映了进京赶考的学子皆为全国各地的文人精英,而最后的考试也就是“群龙见首”之时。这幅作品应该是陈继昌高中状元后所写,体现出一种傲视群雄的心境,当然也包含了自己凭借坚强毅力完成殿试并取得胜利后的喜悦。
陈继昌是乾隆朝著名宰相陈宏谋的玄孙。陈继昌自幼就博览群书,勤奋苦读。嘉庆十八年,陈继昌参加广西乡试,得中解元。嘉庆二十五年,礼部会试陈继昌再夺会元。由于在会试时体力和脑力消耗甚大,加之又不适应北京春天乍暖还寒的气候环境,陈继昌突然病倒了,几天不能进食。眼看就要殿试,陈继昌更是心急如焚。同来的广西举人建议他以身体为重,暂时放弃本次殿试。未料,殿试当天,陈继昌毅然爬了起来,下地吃了点补品,加了件厚衣服,走进了考场。待答完题交了考卷,他一转身才感觉天旋地转,昏倒在考场门外。
据传,陈继昌因带病考试,勉强答完卷,并没有发挥很高的水平,问卷大臣拟为一甲第二名。知贡举(主试)大臣曹振镛说:“本朝百余年,三元仅一人,无以彰文明之化。”于是将陈继昌改为首列,由嘉庆帝钦点为状元,成就了清代第二个“三元及第”。陈继昌抱病应试连中“三元”的事迹,被广传为佳话。清代名臣、“四朝元老”潘世恩(乾隆五十八年状元)曾赠陈继昌一副对联:“畿辅为屏,越五百里;科名盖代,第十三人”,意为历代至今,登三元者,到陈继昌总共十三人。
后来陈继昌多次被派放外任,曾在山西、直隶、甘肃、江西等地为官,最后在江苏巡抚任上因病辞归故里,3年后病故于家中。陈继昌为官清正廉明,所到之处,兴利除弊,促教兴文,深得百姓拥戴。陈继昌诗文、书法均有很深造诣,最受世人推崇的是他的楹联,意境高远,且应对神速。当时不少名士都与他有联语交往。众多联语中,有一副说到他家族的特别引人注目:“高祖当朝一品,文孙及第三元。”
榜眼亦为“第一名”
“祖德宗功音容如在,子乘孙继俎豆常新”。这是清同治四年(1865年)榜眼于建章的作品,他同样是广西临桂人。今桂林市王城西华门“榜眼及第”的石牌坊就是为他而立。
清朝的历代皇帝为了笼络汉族知识份子,在科举取士上采用“旗不点元”的策略,即一甲前三名——状元、榜眼、探花,不取旗人。虽然没有明文规定,但这是从顺治帝开始历朝因循的惯例(仅顺治年有两科满汉分榜,不过满榜状元显然无法和全国状元相比)。只有同治四年乙丑科特别:状元崇绮,蒙古正蓝旗人;榜眼于建章;探花扬霁,汉军正红旗人。第一、三名都是旗人。也就是说,于建章是这一榜中的汉人进士第一名,他这个榜眼就有点特殊了。
这一科为何会“破例”呢?其中还有一段故事:殿试结束后,几位阅卷大臣在所有密封试卷中圈出前十名,送呈同治皇帝亲览。由于当时同治还只是个10岁的孩子,阅卷之事便由慈安、慈禧两宫皇太后代行。慈禧见一本卷子文辞写得不错,字也挺有功夫,就主张点这本为状元,慈安说不出什么意见,由着慈禧做主,把十本卷子的名状安排停当,并用御笔点了。密封试卷拆开,才发现排在一甲第一名的竟是蒙古正蓝旗人崇绮,这可是清代开国以来从未有过的先例。可是,慈禧御笔点中的状元,又不好改换。慈禧斟酌再三,犹豫不决,遂交由军机大臣和阅卷大臣商议。众大臣经过反复争论,得出“但凭文字,何论满汉”的结论,奏复两宫。崇绮作为第一位旗人状元,成为当时轰动朝野的重大新闻。
于建章中榜眼后,很快得委以实职。按惯例,榜眼、探花授职编修,仍需在翰林院中学习。而于建章在授编修后的第二年,便得授任做了乡试考官。乡试过后,即得授实职学政。清代学政按规定都要进士出身,带衔任职,不管所带衔高低,学政主持学务,该官的职权与总督、巡抚相同,是一个重要的职务。于建章入仕后,很快能得到这个职务,预兆他官运享通,可以大有作为。此次在柳展出的这幅作品,正体现了于建章欲继承祖宗功德,意气风发,大展拳脚的抱负。
同治九年(1870年),于建章因生母去世,奔丧回家乡。在守丧期间,他旧病复发,熬至同治十三年(1874年),终于不治,在苍梧(今梧州市)去世。于建章还没来得及施展他的才能就英年早逝,留下了历史遗憾。他没有留下什么文章翰墨,此次展出的就是极少数存世作品之一,甚为难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