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是故乡明,饼表思念情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中秋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秋夕祭月演变而来(古代便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传统)。起源于上古时代,普及于汉代,定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以后。是秋季时令习俗的综合,其所包含的节俗因素,大都有古老的渊源。中秋节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为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成为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昔嫦娥以西王母不死之药服之,遂奔月为月精。”通常说法,中秋节源自嫦娥奔月的故事。据说嫦娥吃完仙药身体变轻,开始升空时,惶恐中的她想抓住什么压下身子,便抱起了一直喂养的白兔。白兔儿当然无法留住嫦娥,随她一起上了月亮,成为神话中一抹可爱温馨的色彩。玉兔在月宫有一只捣药杵,夜晚在药臼中捣制长生不老的灵药。嫦娥此举所付出的代价罚作苦役,并终生不能返回人间。李白为此颇为伤感,写有诗句:“白兔捣药秋复春,女亘娥孤栖与谁邻?”嫦娥自已虽觉月宫之好,但也耐不住寂寞,在每年八月十五月圆夜清之时,返回到人间与夫君团聚,但在天明之前必须回到月宫。后世人每逢中秋,既想登月与嫦娥一聚,又盼望嫦娥下凡一睹芳容。因此,许多人在焚香拜月之时,祈求“男则愿早步蟾宫,高攀仙桂……女则愿貌似嫦娥,圆如皓月。”这一做法逐渐扩散开来,平民百姓也深受影响,大家等到中秋之日,也对月祭拜,渐渐形成了一个固定的节日。年复一年,人们把这一天作为节日来庆祝。

      《唐书·太宗记》里写道:“八月十五中秋节”,中秋节风靡于宋朝,宋朝是中国历史上颇为有钱的一个朝代,平民百姓日子过得都还不错。日子顺遂,自然想着有更多的娱乐或其它活动。中秋节开始被当成重要的一天去度过。这一天,人们会以娱乐为主,放下手中工作,开心快乐的生活。人们还会进行一些特别的活动,记载中有“秋暮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李子、葡萄等时令水果,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如烧斗香、树中秋、走月亮等。烧斗香是一种古老的祭祀方式,人们会在庭院里烧香,祈祷神灵保佑一家人的平安和幸福;树中秋则是将彩灯高高挂在树枝上,形成璀璨的灯光秀,增添节日的气氛。

  风清月朗、桂香沁人,家家尝月饼、赏月亮,喜庆团圆,别有风味。中秋节,有许多的游戏活动,首先是玩花灯。中秋是我国三大灯节之一,过节要玩灯。当然,中秋没有像元宵节那样的大型灯会,玩灯主要只是在家庭、儿童之间进行的。除此之外,明清以后,中秋节赏月风俗依旧,许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风俗。至于赏月和吃月饼。中秋节与元宵节和端午节并称为我国三大传统佳节。究中秋节之来源,与“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等神话传说有着密切的关系。故中秋节的民间习俗多与月亮有关。赏月、拜月、吃团圆月饼等,均源于此。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社制,民家也有中秋祭月之风,到了后来赏月重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欢娱。中秋赏月的风俗在唐代极盛。走月亮则是年轻女子在月圆之夜漫步于街头巷尾,祈求幸福和美满。还会举办一些传统的文化活动,如中秋诗会、中秋晚会等。这些活动旨在弘扬传统文化,展现中华文化的魅力,为节日增添了浓厚的文化气息。

      《周记》记载,古代帝王将相都有习惯:春天拜日,秋天祭月。后来各种文人学士看到古书记载,又想到君王的行为习惯,遂纷纷效仿。每到中秋时节,文人墨客以及达官贵族对月行礼,一起抬头望月,相互攀谈,有时又对月抒情。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宋代、明代、清代宫廷和民间的拜月赏月活动更具规模。我国各地至今遗存着许多“拜月坛”、“拜月亭”、“望月楼”的古迹。北京的“月坛”就是明嘉靖年间为皇家祭月修造的。每当中秋月亮升起,于露天设案,将月饼、石榴、枣子等瓜果供于桌案上,拜月后,全家人围桌而坐,边吃边谈,共赏明月。现在,祭月拜月活动已被规模盛大、多彩多姿的群众赏月游乐活动所替代。

  月饼象征着团圆。中秋吃月饼,是我国流传已久的传统风俗。月饼作为一种形如圆月,内含佳馅的食品,在北宋时期就已出现。月饼的制作从唐代以后越来越考究。苏东坡有诗写道:“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清朝杨光辅写道:“月饼饱装桃肉馅,雪糕甜砌蔗糖霜”。看来当时的月饼和现在已颇为相近了。吃月饼,最早起源于宋代。俗话中有:“八月十五月正圆,中秋月饼香又甜”。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至少在宋代就有了。苏东坡有诗可证,“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酥是油酥,饴就是糖。宋以后,制作月饼不仅讲究味道,而且在饼面上设计了各种各样与月宫传说有关的图案。饼面上的图案,起初大概是先画在纸上然后粘贴在饼面上,后来干脆用饼模压制在月饼之上。满月形的月饼也跟十五的圆月一样象征着大团圆,人们把它当做节日食品,用它祭月,用它赠送亲友。当时的节物重在尝新,如尝石榴、枣、栗、橘、葡萄等时新水果,饮新酒等,有“秋尝”的意味。显然,最初的月饼是用来祭奉月神的祭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作为家人团圆的象征,最传统的月饼是圆形的,寓意着团圆、美好。反映了人们对家人团聚的美好祝愿。慢慢月饼也就成了节日的礼品,演变成现在每年一度的习俗。

  饮桂花酒、吃芋头、食藕盒子。每逢中秋之夜,人们仰望著明月,闻着阵阵桂香,遥想吴刚砍桂,喝一杯桂花蜜酒,欢庆合家甜甜蜜蜜,欢聚一堂,已成为节日的享受。桂花不仅可供观赏,而且还有食用价值。眼下正值中山陵举办桂花节,市民不妨与家人踏东郊,赏时花,度佳节;中秋食芋头,在不少地方民间则寓意辟邪消灾,并有表示不信邪之意; 清乾隆《潮州府志》曰:“中秋玩月,剥芋头食之,谓之剥鬼皮”。剥芋而食之,倒还大有钟馗驱鬼的气概呢;中秋,也是寄团圆之意也,尤其是吃“藕盒子”。 江浙人多将藕切片,每两片间下端相连,中间夹肉、文蛤等调制而成的馅,外拖面煎至金黄,此又称藕饼,与月饼有异曲同工之妙。目前市场上藕的品种主要有两种,即七孔藕与九孔藕。 江浙一带较多栽培七孔藕,该品种质地优良,肉质细嫩,鲜脆甘甜,洁白无瑕。中秋食藕,中医认为,藕经过煮熟以后,性由凉变温,对脾胃有益,有养胃滋阴,益血的功效。

  中秋节日文化的寓意。中秋节作为我国公认的团圆节,是中华民族不可缺少的传统文化。金樽对月、抚今追昔、共享盛景,给人的记忆最深刻、最鲜活,最能促人在思考中品味节日的价值意义,并使之成为民族共同的精神记忆和文化基因。远在他乡的游子,会借此机会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人们把月圆当作圆满的象征,把八月十五作为亲人团聚的日子;秋天正值收获的季节,因此还包含了祈盼丰收、幸福的寓意。还有就更深层次而言,它也表明了人们对于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种认识,体现了一种对于家庭的重视。

  中秋节象征团圆、和谐和感恩。中秋之夜,月色皎洁,古人把圆月视为团圆的象征,因此,又称八月十五为“团圆节”。古往今来,人们常用“月圆”、“月缺”来形容“悲欢离合”,客居他乡的游子,更是以月来寄托深情。唐代诗人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宋代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等诗句,都是千古绝唱。吃月饼是节日的另一习俗,月饼象征着团圆;中秋庆贺着期待着丰收,因此也期待着和谐。“和”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追求。中秋佳节阖家团圆、邻里和睦、阶层和合、社区安定、民族团圆、家国和谐、世界大同,其乐融融。正如苏东坡说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张九龄说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中秋节从其最早的含义来看,就是一套礼仪,它体现了当时的人们对于自然界的崇敬,但就更深层次而言,它也表明了人们对于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种认识,体现了一种对于家庭的重视。

      但愿长圆如此夜,人情未必看承别。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还是《念奴娇》的桂花浮玉,正月满天街,夜凉如洗。风泛须眉并骨寒,人在水晶宫里。蛟龙偃蹇,观阙嵯峨,缥缈笙歌沸。霜华满地,欲跨彩云飞起。都是人们在自己一人独自在中秋之时坐在窗前,对着那雪白的皎月时发出的对远在千里之外的家人或是对自己一生不得志的感叹。自古以来,中秋都是人们思念亲人的时候。不论是苏东坡的《水调歌头》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实然,中秋节是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无限热爱。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人民的美好祝愿。这个节日不仅让人们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更让人们体会到家人团聚、亲情友情的珍贵。中秋节这天,我们盼望着,一家的生活越来越好,这天的心情也格外满足。在庆祝中秋节的同时,我们也应该传承和发扬这些传统文化和价值观,让它们在新的时代中焕发出新的光彩。

  秋桂飘香时,秋色此正浓。秋波碧波荡,秋月映苍穹。月饼合家团圆,月兔送吉祥,月圆人团圆事事圆满。人逢喜事精神爽,月到中秋光辉增。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中秋节快到了,我们全家又要坐在一起观赏月亮,这让我心中有许多感概。

   山高月小 月色如银 月明风清 月朗星稀 新月如钩。月圆之夜,相聚之时;依依思念,凝聚今朝;凄凄离别,分添哀伤;把酒言欢,举目共赏;娇羞之月,掩映荷塘;美味月饼,共吟辉煌。中秋十五月亮圆,家家户户聚团圆。和谐美满笑声传,玉兔闻讯看人间。甜蜜圆饼齐分享,美酒礼让长辈尝。人间亲情浓无限,羡慕人间大团圆。中秋节,玉兔祝你大团圆!

      八月十五月正圆,中秋佳节聚诸仙,东海龙王发来贺电,南海观音捎来请柬,西山王母带来吉言,北帝仙君送来祝愿。月光盈盈如霜,桂花朵朵芬芳,思念绵绵延四方,月饼枚枚飘香,美酒杯杯酣畅,友情总是记挂心上,问候字字编辑。一份温馨的关怀,一份温馨的祝福,一份真诚的祝福,一份温柔的问候,送去心中的声音,祝中秋快乐!

(胡文杰:北京伟东云教育集团干部   陈莹峰:巴马县讲师团成员、县行政综合执法局主任、县委党校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