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丽萍执导原创史诗舞台剧《荆楚映象》在南宁上演

 

舞台剧《荆楚映象》演员谢幕。庞春妮 摄

    9月28日,“缤纷一夏”精品剧目展演——杨丽萍执导的原创史诗舞台剧《荆楚映象》在广西文化艺术中心上演了两场演出,带给观众耳目一新的视觉盛宴,赢得观众一致好评。

  “我从没见过如此壮观的舞台,一进到剧场,就被巨大的青铜壁震慑住了,开场前,杨丽萍老师还到舞台前介绍青铜壁上的编钟、战马等楚文化元素,看到杨丽萍老师的那一刻,我都激动的哭了,之后的演出更是让我感到震撼,我最喜欢的就是‘凤鸣朝阳’篇章,浴火凤凰太惊艳了!”市民李女士激动的说。

  舞台剧《荆楚映象》由杨丽萍领衔出任总导演,邀请了著名作曲家、指挥家谭盾出任音乐总监,国际舞美协会副主席张庆山担任舞美总监。

  《荆楚映象》以屈原的四部经典名著为篇章,分别是上半场的《天问》《九歌》,下半场的《离骚》《橘颂》,画卷式地将楚式神话、楚式美学、楚式浪漫、楚人的家国情怀徐徐展开。

  “我很崇拜屈原,他是李白的偶像,也是我的偶像。”杨丽萍说。

  整部作品极具“杨丽萍式”的东方审美,融合了戏曲、皮影、武术、木偶等丰富的传统艺术种类,以期让观众走进并爱上神秘瑰丽的楚文化。

  上半场为观众打造出一个屈原的楚辞所描绘的前所未有的“楚世界”呈现出神秘华丽极富想象力的神话意境,将屈原笔下的后羿、山鬼、凤凰、祝融等角色具象化表达,尽显楚文化中的浪漫主义精神和理想主义精神。

  下半场以战国时代为背景,屈原、楚怀王、张仪等历史人物相继登场,呈现出2000多年前那段慷慨悲歌、爱恨交织的史诗。

  《荆楚映象》并非单一的舞剧或屈原传记,而是以屈原这一代表性人物为魂,引领观众感受浪漫奔放、兼收并蓄、绚丽多彩的楚文化,感知中国人一脉相承的浪漫。

  屈原,作为战国时期楚国的重要政治家和爱国诗人,是楚文化的精神象征。《荆楚映象》里人物服饰、妆造,完整、准确、传神地复刻了屈原在诗歌中的表达,屈原的形象被赋予了新的艺术生命力。屈原在纷飞的蝴蝶中,时而鸿影翩飞,在竹林山谷中,尽释《离骚》中的香草美人。面对现实残酷碰撞时,满身“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的高风亮节。他不再是“语文课本中”对江吟诗的老者,更是一个充满智慧与想象力、精致爱美的美男子。

  《凤鸣朝阳》作为《荆楚映象》的先导片,早在今年河南春晚上就火遍了全国。在楚文化里,凤凰是吉祥、和谐与重生的象征,更代表着楚国的尊严和地位。在《荆楚映象》中凤凰的演绎,与楚文化的神秘、浪漫特质相契合,诠释了屈原不屈不挠、浴火重生的精神。

  《荆楚映象》中楚王、张仪与屈原的明争暗斗十分精彩,权贵佞臣相互倾轧、趁机专权,张仪三欺楚王,屈原被楚怀王疏远,最终,小人得势,楚王听信谗言,秦楚战火蔓延,楚国,这座青铜铸造的帝国也开始分崩离析。当屈原对上劲敌张仪,遭遇楚国被秦所破,投江而死的舞蹈在光影的配合下既凄美又壮丽。

  杨丽萍巧妙地运用光影、布景等舞台技术,将神话故事中的人物和场景生动地呈现在观众面前,营造出一种神秘、梦幻的氛围,让观众置身于一个瑰丽奇幻的神话世界。

  在整部剧的编排过程中,杨丽萍不断融入多种类型的中国传统艺术形式提高剧目丰富度和跳跃性,力争将楚文化的魅力置身当代舞台艺术多彩鲜活的时空之中。

  《荆楚映象》的舞台几乎复刻了精美的楚国文物,利用文物舞台活化,让文物从历史中醒来,让那段八百年的历史娓娓道来,埋藏千年的青铜锈迹、漆画上飘动的衣摆、来自两千四百年前的声音……

  “这是一部关于楚文化的原创史诗舞台剧,楚文化太博大,太深厚了,我觉得艺术家最可贵的就是不断突破、不断创造,就像屈原所说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句话一直在指引我们创作。我希望观众在古老的楚文化中,能够感受到更多更新的艺术形式。”杨丽萍说。

  从舞者到编舞、导演,杨丽萍始终以传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我以前的作品,编花鸟虫鱼比较多,风格比较抒情唯美。现在我更偏向关注历史文化遗产的传播与传承。”随着岁月的积淀,杨丽萍的视野更加开阔,“我现在的作品,男人戏比较多,像《十面埋伏》《荆楚映象》。加上自己年纪比较大了,退出舞台,转型做导演,就必须从另外的视角来关注演出。”

   杨丽萍还大胆起用青年优秀舞蹈者大朱(朱凤伟)、巩中辉、董翀翰、程珮莹、罗智杰、张育铭、泽丹等,让他们以现当代的编舞思维,重新整合古老的身体元素,为传统舞蹈注入新的活力与生命力。“年轻人有着敏锐的艺术触觉和无限的创造力,他们的加入让《荆楚映象》的舞台更加丰富多彩。”杨丽萍坦言,正是这种新老交替,让传统文化得以薪火相传,将民族文化中的健康、昂扬与自信之美展现得淋漓尽致。(图片由广西文化艺术中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