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亲不如近邻但邻里关系冷漠 她们用友善化解隔膜

  有句老话说的是“远亲不如近邻”,但是随着城市的发展和变迁,曾经很多熟悉、亲切的老街道和老邻居却越来越少。林立的高楼和时尚的新小区里,你还认识多少自己的邻居呢?

  近在眼前、远在天边的邻居

  “如果十几二十年前你问我认识自己的邻居没有,我会觉得好笑,但是现在真的是不认得几个了啵。”家住穿山东社区的惠女士说,现在自己所在的小区有几百户人家,但是认识的一个手就能数得过来。

  惠女士说以前住的是单位宿舍区,旁边住的全是同事,互相之间很熟络,但是随着生活渐渐好了,十多年前家里就已经买了小区商品房,几年后又买了新房子,住的小区越来越高档,但是与邻居的关系则是越来越远。“住在小区里的都是东西南北来的住户,怎么可能认识,如果没有什么事,也不好意思去找人家说话。”惠女士说,自己所住的小区,因为互相会关照一下门户,所以只认识对门的一对夫妇,其他的邻居就连在电梯里遇到的时候都不多。

  家住瓦窑社区的杨女士则告诉记者,自己的老母亲以前住在老家的时候,经常跟街坊走动,后来老母亲来桂林跟她生活,住在顶楼,一般上了楼后就很少下楼了,更谈不上跟小区里陌生的邻居走动,“心情是很失落的,身体也不如以前好了。”杨女士说年轻人工作忙可能不觉得,但是对于退休在家有一大把时间的老人家来说,没了可以走动的街坊邻居确实是挺孤独的事。

  老小区里依然往来热络

  家住五洲小区的曾女士告诉记者,他们小区是个老小区,之前是公司宿舍,住在那的彼此都比较熟悉。“一块打牌、散步、组织喝油茶是常有的事。前年,我和玩得好的那几个还一起出国旅游呢。”曾女士说,她每天都是跟小区里的朋友一起到菜市场买菜,买完菜之后就在院子里一块摘菜、聊天,时间过得很快。

  “想起以前,我跟丈夫中午经常不在家,就把小孩托付给邻居照看一下,邻居不仅管饭,还照顾他睡午觉,久而久之,小孩跟邻居家的小孩成了最好的玩伴。那时,让小孩去邻居家里借蒜、借酱油是常有的事。”说起跟邻居们的交往,曾女士津津乐道,“尽管有很多老邻居现在都搬走了,但他们还经常回小区里找我们玩,那种情谊真的很难得。”

  在西城路三巷里,阳女士家的门总是对街坊邻居敞开着。由于从小患有小儿麻痹症,阳女士的腿脚不是很方便,她大部分的时间都在家,经常帮邻居们收快递,大伙喜欢到她家来摘菜,织毛衣,聊天。尽管她家的客厅不大,却成了巷子里最热闹的客厅。

  前几年,阳女士跟丈夫先后生病住院,街坊们都去医院看望她。知道她家的经济条件不是很好,大伙帮她凑齐了医药费,让她十分感动。再后来,阳女士家要装修,大伙都来帮忙搬家。

  用友善化解邻里隔膜

  位于施家园村的一栋出租房内住着十几户租户,为了让大家熟络起来,房东黄女士建了一个微信群,把租户们都加了进来。今年1月,黄女士组织了一场烧烤活动,邀请住户们一块来参加,让大家有机会可以相互认识一下。

  租户小李说,他是外地人,在桂林工作,身边没有什么朋友,他盼望着可以跟其他租户熟络起来,有什么事好有个照应。租户小唐则告诉记者,她终于在出租屋里感受到了温暖。“以前我在别处租住了一年多,跟邻居一句话都没有说过,回家关门之后就十分冷清,因为受不了那种压抑,于是才换到这来住的。”她说道。

  眼下的邻里关系看起来似乎有些尴尬,不相往来显得冷漠孤独,主动跟陌生人打招呼却既怕尴尬也怕不安全。但也有很多人认为,在钢筋水泥的城市丛林里,其实更需要人与人之间的友善。

  “不用特别刻意去找人家搭讪,住在同一个小区、一栋楼,总有相遇的时候,时机合适的时候说几句话,也许就能认识个邻居。”家住文明路的陈奶奶退休前曾是社区干部,最喜欢组织社区居民联谊,很多本来互不相识、也不好意思搭话的邻居就是在社区活动中认识的,其中有不少还成为了互帮互助的好邻居,这让陈奶奶很有成就感。“社区服务人员应该担负起睦邻友好的责任,人和人之间不该这么隔膜,彼此友善点就能化解很多冷漠。”陈奶奶说,在社区人员的带动下,邻里交往比较有安全感。